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易鹏 《当代贵州》2014,(22):66-66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但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厦门在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同时,城镇化质量问题突出:人的城镇化滞后、城镇化推进效率低下、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空间布局不均衡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提升厦门城镇化质量路径:提升人的城镇化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空间布局,推进紧凑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走内生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就地城镇化政策是我国近年来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新方向,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3.7%,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3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如何在我国条件较为不利的西部山区高质量地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四川省巴中市自"十二五"计划开始的"巴山新居"是山区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的模式。本文通过对该政策的调研,着重对当地设施的改进,农民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并在乡村社区的整合,土地产权变化以及经济格局的变革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显著提升城镇化质量,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安全健康、较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现代化水平相当滞后,不佳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所以,提升城镇化率与城镇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改进西部城镇化发展的软、硬环境,就成为了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剖析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康红波 《实践》2014,(2):8-8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01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针对调整和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注点进行了热议。推进以质量为关键的城镇化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13年我区的城镇化率达到58.7%,但存在着城  相似文献   

7.
刘光瑾 《学习月刊》2012,(16):109-110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要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34000多个乡镇级行政区划,这些都是城镇化改造与建设的重点区域,预示着城镇化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时间非常漫长。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一个关键的产业转型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8.
邓剑伟 《求实》2016,(5):54-61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持续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出现了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城镇化不完全性等问题。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有关部门没能认清城镇化的本质,只重数量和速度,忽视质量和评价。因此,当前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基于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一套完整和可操作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让我国城镇化呈现出"半城镇化"、"伪城镇化"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迟缓、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和房地产开发政策垄断造成的。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必须消除这种城镇化率的差异,从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体制因素入手,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了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多种因素。许多测度城镇化水平的方法仅仅考虑了人口因素,即用城镇化率来反映城镇化水平,这样过于片面。兵团城镇化率较高,但实证表明,兵团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在城镇化质量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刘亮明  冀业 《先锋队》2013,(25):10-12
山西,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节点上。国际经验证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至70%之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山西正当其时。能否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积极稳妥地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能否真正实现。"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的认识清晰而深刻。如何又好又快地实现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山西超前谋划、因地制宜,扭住"化"字做文章,不断开创城镇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遵义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载体的城镇化进程,将成为一段有着诗化的特质和历史文化蕴涵的记忆。——题记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城镇化,是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抓手与载体。在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应创新思维和观念,切实推进并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城镇化促经济发展从我国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统计数据对比中得出结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成正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东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离土不离乡,进产不进城","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发展路径。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135404万人,城镇人口711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其间也存在一些质量不高等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将是城镇化若瑟姆"S"型曲线中期向后期过渡,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稳妥高质量健康地推进城镇化,让农民成为有岗位、有资产、有社保的城市新市民,就必须通过户籍改革,以人为核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以产城融合为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美好乡村协调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5.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裁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4,(9)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分为主动、被动两条路径。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针对不同路径,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可云 《前线》2023,(4):21-2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口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未来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经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动力,通过确保城市格局与动力格局相匹配、与产业格局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社会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破解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的难题是未来高质量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举措。景观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协调推进城乡景观建设,确保城乡景观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刘乔歆 《世纪桥》2012,(23):134-135
摘要:十八大后,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定调,很明确地显示出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处于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做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说是一项经济工程,需要一系列科学性的改革思路才能得以实施与完成。笔者认为其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之处在于“绿色”体制、“智能”结构、“智慧”群体三者间不断进化、升华,这样才能实现城镇质量一体化,即建成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7,(4)
<正>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内蒙古城镇化经过70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世纪以来,内蒙古的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总体要求和中央、自治区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部署,我区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向内涵式转变,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我区城镇化率达到61.2%。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愈来愈大,地区间的城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质量的差异评价与提升对策——以东部10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华勇 《唯实》2012,(6):52-55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十二五"时期,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构建涵盖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城乡统筹七个方面指标的省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东部10省市城镇化质量,上海、北京、浙江得分较高,海南、河北较低,且东部省市在社会发展、经济绩效、生态环境项的绝对差距较大,在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社会发展指标上的相对差距较大,在空间集约和基础设施指标方面差距较小。对照东部整体城镇化率和质量均分,各省域在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协调对比上呈现"高-高"、"高-低"、"低-低"不同类型。各类型区域应针对各自差距在速度与质量关系上有所侧重,采取相应对策推进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