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安医家的生平,时有疑惑之处.经过文献考证,张杲的生年目前无法确定,卒年应在1224-1228年,<医说>在付梓前曾经诸葛兴整理,张果后人流寓日本著医书;江罐的里籍为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孙一奎生于1538年,卒于1600年,孙氏医著尚有<正脉启蒙>、<本草刊讹>两种;程应旄是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人,程应旄还曾在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补辑并作序刊行汪机的<医读>一书,也是<名医类编>和<伤寒秘解>的作者,其著作<读伤寒论赘余>未亡佚;程林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槐塘人;汪宏为今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周家村渔塘人.  相似文献   

2.
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新安(今安徽歙县槐塘)人。早岁习儒。明·成化甲辰(1484年)得中进士。由于性好岐黄,并受其兄程琎(在当地业医,颇负乡誉)的影响,遂矢志学医,精研脉理,尤长于内、妇、儿科。撰有《松崖医径》,《眼科应验良方》、《伤寒集》、《医论集粹》、 《脉法指明》(后两种未见刊行)等书。以其传世的著作分析,当以《松崖医径》(以下简称《医径》)为其代表作。 《医径》共分上下2卷,原刻本已失,现存最早有明万历庚子(1600年)刻本(前附《伤寒集》1卷),藏于中医研究院图书馆。1936年浙江裘吉生先生编纂《珍本医书集成》时,收刊此书。建国后,此书未见印行,故流传不广。由于此书对临床医学多有贡献,兹作选介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东医宝鉴>许浚编纂,光海君二年(公元1610年)撰成,3年后光海君三年(1613年)正式刊行.其内容包括内景篇4卷、外形篇4卷、杂病篇11卷、汤液篇3卷、针灸篇1卷,共23卷.<东医宝鉴>出处名<千金方>者是指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通过比较<东医宝鉴>引文与<千金方>原文,发现引文与原文之间差异可分为已佚、基本相同、剪裁编辑3种类型,总体上比较尊重<千金方>原著.  相似文献   

4.
徐春甫(生于1513年,约卒于1596年),明嘉靖末至隆庆年间,任太医院吏目.<医学指南捷径六书>是徐氏晚年力作,反映其实际临床经验.此套丛书,凡6卷,为6种独立成文的子书.国内外现存有5种版本.安徽省图书馆藏"医学入门捷径六书",虽然只残存2卷,但为该书初刻.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藏"医学指南捷径六书"6卷,内容完整,但脱失较多.北京中医药大学藏残本4卷,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残本2卷,可资弥补.  相似文献   

5.
<眼科宝籍>和<眼科要旨>是<新安医籍考>未载的眼科医籍.<眼科宝籍>1卷系程松崖眼科系列医籍较晚的一部复刊本,从江鼎臣、李宗煝序文中探明该书作者并非出自清初医家程衍道(字敬通)之手,而真正作者为同宗同里清乾嘉年间另一位医家程正通(字松崖)先生.全书共载主症、主方17首,较具代表单验方10首.该书贯穿按图识症、以症统方、识症选方、简便易行的原则,用药轻灵,方中大量使用风类药是其主要特色.因此,民间抄本较多,流传甚广.<眼科要旨>3卷,为清末新安涉外医家张廷桂(字子襄)刊刻于清光绪元年.是在<银海精微>、<眼方琐言>的基础上,"采其奥旨,参其遗漏,撮其大略,增其妙意"而成,不拘五轮学说,突出藏象辨治,主张内服与外点药物为主,慎用刀割、火灸治眼病的学术思想.全书共载眼科专用方剂近100首,是一本难得的眼科专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为基础,加上魏晋名医记录,进行注释的资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生于刘宋元嘉29年(公元452年),卒于梁大同2年(536年)。陶氏生平著述极多,大部份属于道家的。医学著作亦有若干种,如《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方》5卷,《太清草木集要》2卷,《陶隐居本草》10卷,《本草经集注》7卷等。  相似文献   

7.
<疡医大全>是清代著名中医外科学家顾世澄所撰,完整体现了顾氏外科学术思想:重视基础理论,以"经"解"经";强调整体观念,内外结合;搜集验方秘方,注重制法;借鉴前人疡科证治,善于创新;治法实用,启迪后学.顾氏的外科学术思想与主张,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书作者是南唐(937~975)陈仕良所撰。《嘉佑本草》所引书传云:“《食性本草》伪唐陪戍副尉,剑州(今福建南平县)医学助教陈仕良撰。”《中国医学人名志》云:“陈仕良,唐·  相似文献   

9.
"恶血归肝"论首先见于李东垣<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亦出自此书,为伤科常用内服方剂.有关该方在骨伤科中的应用屡有报道.笔者用该方治疗骨折后局部瘀肿疼痛,不仅能迅速消肿止痛,而且还能消除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心烦不寐等伴发症状,疗效十分满意.由此,对"恶血归肝"论在骨伤科治疗中的意义及复元活血汤的应用深有体会,现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0.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是一部集百家之言,既有理论阐述,又有临床验案可参;既有继承和溯源,又有发微和创新的中医经典古籍.该书广征博引,内容涉及十多个学科,百余种疾病,千余个验方,论理则发皇古义,推陈出新,论疾病诊治则择善而从,求同存异,并附临床验案以印证.林氏还结合自己的学习参悟和临床经验对疾病的诊治加以论述,以使理更清,法愈明,方益精.是一本指导中医临床颇有价值的医籍.  相似文献   

11.
在现存的历代本草文献中,首推<本草纲目>最具有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我国著名的本草文献学家尚志钧先生与安徽省中医文献所任何先生通力合作的金陵版<本草纲目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历时数年,最近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考《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有医籍二百五十六部,其中有关华佗的著作三种加其他资料计有: 华氏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一卷 佚 华氏佗枕中灸刺经 一卷 佚 华佗方十卷(宋志作一卷)佚 此外: 华氏阙名集 宋志十卷 佚 华氏佗玄门内照图 崇文总目一卷 存 华氏佗外科方 医藏目录卷阙 佚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 脉经 存 华佗内事梁七录五卷 佚 以上是从中医目录和有关其他古籍中,得知华佗有关的著作迄今早已失传。现在行世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程玠,字文玉,号松崖,安徽歙县槐塘人,明·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业儒精医,医著除《松崖医径》外,尚有《程松崖眼科方》一卷。《眼科方》载方凡31首,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用法涉及内服、外擦、外熏、外洗、外点以及治眼吹耳等,足见程氏治疗眼科疾患颇多巧思,为发掘并继承前人钓医学遗产,兹据常州长年医局,清·光绪辛巳(1881年)刊本,对程氏《眼科方》的制方特点及其学术见解,撮要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5.
《医学六经》一书收录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6部医籍,颇受学界重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著录该丛书为明代顾从德所编纂,由吴勉学刊刻.通过查考原书、梳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此书与吴勉学所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前6部医书内容及版式相同,疑为后人将此6部医书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析...  相似文献   

16.
从江罐生平、为人、医学和诗文4个角度,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论析.认为江罐因科场挫折和身体多病,走向了医学道路.江罐以<名医类案>成就医名,却始终怀着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愫,是典型的"儒医"形象.江罐撰集<名医类案>12卷,为我国最早医案类书,对后世影响巨大,江罐本人亦因此成为有明一代著名医家.  相似文献   

17.
五代时和凝、各(山蒙)父子编著的《疑狱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案例汇编,但古籍中较早载有历代案例的书并非《疑狱集》,而是唐朝贞元年间马总所撰《意林》。这是一部先秦至魏晋时诸子著述的摘录汇编,书中录有古代案例二十个,大多被后世《疑狱集》、《折狱龟鉴》、《棠阴比事》等案例专书所袭用。本文仅就其中五个民事案例逐一进行简要评析,意在使人们对古代法律制度、法治思想及审案断狱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内障的特色方法为"金针拨内障"术,但明代以前的医学典籍中并未详细记载具体操作方法.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吴崑在其针灸专著<针方六集>中,依据古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首次介绍了针刺睛中穴治疗内障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取穴、针刺手法、注意事项等,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光烈主任医师,为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受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出身于中医世家,业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在群众中享有盛誉.自1996年后,由其令郎及学术继承人吴盛荣相继整理出版了<吴光烈临床经验集>、<吴光烈妇科治验歌诀>等书,深受医界好评和读者喜爱,已获奖多项.今其新著<吴光烈临床验方精选>(吴光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一读之下,爱不释手,受益良多,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严用和,字子礼,江西庐山人,南宋时南康、庐山一代名医.严氏著有<济生方>,"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后经过15年的临证,著<济生续方>,"为方又九十,为评二十四,"对后世影响很大.该书方论并举,议论平正,条分缕析,其中对痰饮的论治有其独到的见解,推动了关于痰饮理论和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