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存在多个连接网络,它们共同构成脑功能网络,协同完成大脑某部分功能。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可用于分析不同脑区在时间上的相关性,特定功能脑区间的连接异常直接影响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发展。针刺可有效调节原发性痛经脑网络间的异常功能连接,从而发挥镇痛效应。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可活体研究脑功能的成像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
合谷穴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对面口部疾病的治疗更有特效,古人总结为"面口合谷收".科研工作者已对针刺合谷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兹从临床效应、解剖学基础、生物全息理论、红外热像、面神经诱发电位波幅、脑功能成像技术6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改善心理渴求及抗复吸的机制.方法:对海洛因依赖者观看海洛因和针刺足三里时进行全脑功能磁共振扫描,识别与线索诱发渴求有关的特异脑功能区,并与针刺比较激活脑区的差异.结果:参与线索诱发海洛因渴求反应的激活脑区广泛,主要集中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脑区,针刺后被激活的脑区集中在边缘回.结论:针刺足三里与观看毒品脑激活区不是简单的脑区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健康成人舌根部穴针刺前后执行吞咽任务时脑功能区的激活差异,探讨针刺舌根部穴对吞咽功能影响的中枢机制。方法青年健康志愿者10名,分别于针刺舌根部穴前后运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进行吞咽任务(含静息状态、吞咽准备和吞咽任务)扫描,分析针刺前后数据集,获得针刺舌根部穴后执行吞咽任务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针刺前,脑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的颞上回和右侧的岛叶;针刺后,脑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小脑后叶、小脑叶、梭状回以及右侧舌状回,负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以及右侧中央后回;针刺前后对比,差异脑激活区分布于左侧的梭状回、颞中回及额内侧回,负激活区位于左侧顶下小叶。结论针刺舌根部穴影响吞咽功能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增强吞咽相关脑区参与任务执行的积极性,提高吞咽任务执行效率,以达到调节吞咽运动肌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消化系统机能有调整作用,针刺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疗效,国内已在临床和动物实验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然而经脉与穴位有无相对特异性,仍是一个争论的课题。本文是在临床治疗肠炎病人过程中,应用记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BOLD-fMRI技术,在保持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针刺持续时间及针刺刺激方案对脑功能成像激活区定位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平均分为2组,为持续时间组及刺激方案组,第1组采用相同的针刺刺激方案(改良组块设计)进行3轮(R1、R2、R3)功能像数据采集,第2组采用3种不同的针刺刺激方案(包括典型组块、改良组块设计及事件相关设计)进行3轮功能像采集,两组数据均采用相同的MR扫描参数,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Monte Carlo阈值校正方法确定脑功能激活区,得出每组的组内分析结果及组内不同轮次比较的结果。 结果 持续时间组及刺激方案组的组内fMRI信号存在明显差异。组内不同轮次fMRI信号比较也均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两组的R2与R1相比均存在fMRI信号减低区域,但刺激方案组的R3与R1相比存在广泛的fMRI信号减低区域,持续时间组的R3与R1相比存在fMRI信号增高区域。 结论 针刺持续时间及刺激方案均会对脑功能成像的激活区定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刺体表穴位能治相应脏腑疾病,并存在穴位相对特异性,已为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为了进一步分析针刺效应的机制,本实验通过电刺激家兔丘脑下部引起中枢性心血管功能异常,以观察针刺内关穴是否对其也有调整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普通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merican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残存分级标准评定两组脊髓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轻触觉、针刺觉和运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ASIA残存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在升高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穴位注射配合普通针刺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针刺阳陵泉对不同病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脑效应机制。方法 筛选纳入损伤以单侧基底节区和(或)放射冠为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长病程组24例、短病程组16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1次fMRI扫描,扫描期间给予针刺患侧阳陵泉干预,持续1 Hz的频率平补平泻捻针1分钟,留针8分钟出针。选取双侧半球的辅助运动区(SMA)、背侧运动前区(PMd)、腹侧运动前区(PMv)、初级运动区(M1)共计8个种子点,计算并对比静息态及针刺态下每对种子点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的变化及与FMA的相关性。结果 静息态时,长病程组PMv-R与SMA-L之间功能连接度强于短病程组(P<0.05);针刺态时,长病程组中SMA-L与PMv-L之间功能连接弱于静息态时(P<0.05),短病程组中SMA-L与SMA-R、PMv-R之间、SMA-R与PMd-R之间、PMv-R与PMv-L之间功能连接强于静息态(P<0.05);针刺态时,长病程组和短病程组间各对种子点对在针刺态下和全组各对种子点在静息态与针刺态下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病程组中,针刺态时下肢FMA评分与健侧PMd-L—M1-L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411, P<0.05);短病程组中,静息态时下肢FMA评分与PMd-L—M1-L、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588及r=-0.542,P<0.05);在全组中,静息态时下肢FMA评分与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432, P<0.05);上下肢FMA总分与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319, P<0.05)。结论 不同病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接受针刺患侧阳陵泉后在脑结构重组及脑功能重塑的过程中有着差异性的表现,激活的脑区也存在差别,病程时间越长的患者,其大脑病灶侧PMv与健侧SMA之间存在更强的功能连接。针刺阳陵泉时,脑区功能连接在双侧SMA、PMd、PMv、M1之间有特定的效应靶点,可能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缺损程度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肝豆状核变性(HL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确诊HLD患者行颅脑常规MRI检查,20例长T1长T2信号组行DWI检查,8例行MRS检查。分析HLD病变的表观扩散值(ADC)及脑代谢物NAA/Cr、Cho/Cr的变化,探讨病变不同时期出现的病理改变与MR功能成像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DWI信号,分为高信号、低信号两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WI呈高信号的ADC值降低,DWI呈低信号的ADC值升高,基底节区脑代谢物NAA/Cr、Cho/Cr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底节区与丘脑区病变脑代谢物NAA/Cr、Cho/Cr比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及MRS在HLD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价值,ADC值增高可以反映出铜沉积后局部结构疏松,海绵状变性和坏死伴随的髓鞘脱失引起的水分子扩散加快。MRS可以反映脑代谢物的异常。DWI及MR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HLD的铜沉积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代谢变化,弥补常规MRI检查对于代谢观察的不足,从而为临床监测治疗效果和病程预后提供一种可行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磁共振动脉质子自旋标记(arteiral spin labeling proton, ASL)技术探讨通督调神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患者脑血流的影响,为针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 将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共治疗4周。结果 两组治疗后ASL灌注情况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TIA患者脑组织低灌注区的脑血流量,疗效与口服尼莫地平片相当。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是一种由血管因素所导致并达到轻度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可逐渐发展成痴呆。针刺治疗VaMCI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探索。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技术具有无创、重复性高、资料稳定等优点,在研究脑功能活动和针刺脑效应方面更具优势。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已被用于研究VaMCI和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rs-fMRI能够成为一种潜在且适宜的影像学工具,为揭示针刺治疗VaMCI的大脑相关机制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fMRI)技术观察针刺太冲穴所激活脑区的性别差异,以阐明针刺效应性别差异的机制。方法 女性组选取25例青年女性志愿者,男性组选取30例青年男性志愿者,针刺志愿者左侧太冲穴并收集fMRI数据。结果 女性组针刺太冲穴激活的脑区有左侧小脑下部、右侧缘上回、左侧中央后回。男性组针刺太冲穴激活的脑区有右侧缘上回、左侧中央盖沟、右侧中央旁小叶。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更广泛地激活了右侧缘上回、右侧中央沟盖。结论 针刺受试者太冲穴激活脑区并不完全对称,针刺效应在大脑具有偏侧性,针刺太冲穴时大脑活动反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的影响。方法 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 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 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观察外关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脑部各区域的激活情况,探讨不同层次针刺对特定脑区激活的异同.方法:对8例青年志愿者先行外关穴(右侧)皮部浅刺,2周后再行常规针刺,分别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在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s)的激活点数、激活例数、激活强度,并对激活的相同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外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可引起脑部多个区域的激活,两种针刺对脑区的激活例数、激活点数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常规针刺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强度高于皮部浅刺(P<0.05).结论: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都能不同程度地激活脑部功能区,常规针刺能够相对特异地激活小脑,初步表明该特异激活与针刺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多巴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与多巴胺能受体结合产生功能活动。多巴胺在调节躯体运动、调控注意力、影响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刺可以显著影响机体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及其受体表达,在针刺镇痛,调节情绪及免疫功能,保护脑内神经细胞,以及参与心血管功能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分析了35只家兔在失血性休克后针刺内关和非穴对照点对血压、心泵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内关可升高血压,MAP由休克时的5.41±0.27上升到9.96±0.27kPa(P<0.001)。SV由休克时的0.39±0.12增加到0.64±0.19ml,SI、CI等比休克时明显增大(P<0.001)。在内关组与非穴位对照组之间抗休克效应有相对特异性。本文认为针刺内关穴通过改善心泵功能、升高血压,有抗休克作用,这在针刺防止休克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MRl)原理在颅脑损伤和脊柱脊髓及关节损伤等法医学鉴定中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于前者,笔者己在《磁共振成像(MRl)在颅脑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见本刊1995年第3期)一文中作过分析。本文就后者作简要论述,以形成对这个问题的完整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交流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基础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部失语成套测试(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失语商、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n daily living,CADL)评分、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and aphasia quality of life-39 generic version,SAQOL-39g)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WAB失语商、CADL评分、SAQOL-39g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AB失语商、CADL评分、SAQOL-39 g评分升高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交流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开瘖五穴”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开瘖五穴”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BC法)评价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中国式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测法(Chinese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profile,CFCP)评价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基于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BC法)评分改善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语言功能评分和CFCP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口语表达评分和听理解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开瘖五穴”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针刺相当,均能改善患者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