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图法分类号R242祖国医学认为“怪病多痰”,对一些疑难重症多从痰入手治疗,并且认为病久成瘀,故多采用痰瘀同治的方法,却很少论及痰气同治。事实上,“病之生也,不离气乎,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气乎”(《景岳全书》)。气对痰病的形成、发展和转归起着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2.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3.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热病基本治疗原则。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为患,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温病。患者在未病以前多系阴虚或阳盛的内热体质,既病之后,热变最速,两阳熏灼,阴伤尤甚,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且热炽与阴伤互为因果,若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终将肾液枯竭而亡。所以,贯穿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治法,无不以护津救阴为目的。诸如辛凉透邪、辛寒清气、苦  相似文献   

4.
《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又称《医衡》,洪参歧(正立)撰。洪氏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亦鲜为人知。据《医衡·上官(金立)序》曰:“余昆弟素不事医,日侍先大人文孝公疾,调治药饵,朝夕以之。得洪生《医衡》数帙,其说甚约,其理甚精。读者不病其浩繁,作者已究其奥旨。”是序作于顺治乙末年(公元1655年)。又据《医籍考》“周亮工曰:歙人洪参歧,以医名吾梁,著有《医衡》,王雷臣为复刻之。”按周亮工,明崇祯进士,仕清为户部右侍郎。因知洪氏是明末清初悬壶外籍(今河南开封一带)的歙县医家。 洪氏因当时医书极博,苦无统要;且皆各自成册,或方未备,或义太简,学者多所不便,而以内  相似文献   

5.
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介绍一点古今中珍名家学者治学的方法,也许会对青年朋友的自学有所帮助。 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该象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象密峰一样米百花酸甜蜜。 2.哲学家朱熹的“三到法”: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列。 3.哲学家王充的“古今法”: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医”。 4.偏学家子思的“五之法”: “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解之.笃行之。” 5.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学而不思则阎.思而不学则殆。” 6,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 打开一切科学…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8.
广德张氏芒针发源自皖南山区,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长针”,后流行于皖南广德一带,学术流派的发起人是民国时代的医家张明俊。张维年少随伯父张明俊习得医术,“循经透刺”针法最早由张维提出,将稀世芒针的15组穴位发展到150余组,初步提出“循经透刺”的针法及学术思想。广德张氏芒针流派主张“循经透刺”法,运用芒针节律进针、一针多穴、气达病所、捻转得气、补虚泻实,临床常用芒针透刺天突以达通任利咽之效,透刺督脉以取其醒神开窍之功。  相似文献   

9.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产后发热为产后常见病证之一,因母体虚羸,又要乳子,如斯母病及子,子扰母体,堪为产妇及其家属所焦虑。其发热之因颇多,证情亦甚复杂,施治当赅八法之中,毋囿产后“宜温禁寒,多补忌攻”。于实热瘀阻之证竟也温补之剂频投,其与抱薪救火何异?如证情所需,虽大寒之石膏在所不  相似文献   

11.
《素问·热论篇》中有几处经文排列颇有不妥之感,试析疑如下。 篇首黄帝愿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状,下文当是歧伯具体说明热病单经受邪和两感于寒的情况,但中间却插入“病遗”、“食复”内容。这样,不仅答非所问,且条文体例亦失严密性。易使人误以为“病遗”、“食复”仅为单经受邪之热病所发生。其实无论单经受邪,还是两感于寒,如护理不当,皆可发生“病遗”、“食复”,而且临床上更多见于两感于寒之热病者。由是,若将  相似文献   

12.
湿热病在卫气阶段时,氤氲之湿与邪热相合,热寓湿中,湿蒸热外,湿得热愈盛,热得湿更炽,屡见高热不退,治疗颇为复杂,运用清透法则多可奏效。兹举例说明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3.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对于条文中“虚者”,“实者”所指历代多有分歧;证之属性寒,热也有值得辨析。在此,笔者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体会,讨论如下。 一、虚实所指  相似文献   

14.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责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5.
先父泽涛公,字韵松(1893~1967年),祖居合肥。自幼随曾祖习医,八世方脉,兼擅针灸。曾从广西名医罗哲初先生研习达摩派针灸,又授业于上海恽铁樵先生之中医学校。勤求古训,兼收新学;博采众家之长,用药取穴精要,治病每多奇效,为合肥南乡誊为“神针”。所传弟子多人。解放后受聘于合肥市卫生局应诊,为合肥市历届政协委员。先父生前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题诊室为“求是医屋”,书座铭曰:“精研医学多经验,博览群书广见闻”。由于诊务繁  相似文献   

16.
在经络学说的早期,灸法可能是使刺激量积累而引起经络感传的最主要方法。古时的灸法多是直接灸。直接灸的痛热刺激是最强的,能使痛热感持续积累而产生热循感。文献记载最早定经络的方法亦是灸法。 汉·刘向《说苑·辨物篇》说:“俞跗之为医也……炊灼九窍而定经络”。“定经络”是记载感传的线路,“炊灼九窍”是指灸法。《说文》:“灸,灼也”。《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杨倞注云:“炊与吹同”。“九窍”之“九”下笔与“孔”同,笔误也。因此在孔窍(穴道)上,用艾灸法,口吹之使艾火旺以加强刺激,这便是古人定经络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18.
口苦是一自觉症状,其所以能产生,正如《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及《灵枢·四时气篇》:“胆液泄则口苦。”由此而知之,临证多从火热证辨治。其病因机制有三:一是外感邪入少阳;再是内伤肝胆郁热;三是痰热内扰。治法均宗“热者寒之”之旨,或以小柴胡和解泄热;或以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或以黄连  相似文献   

19.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20.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于外感病有着一套极其精辟的见解。笔者过去曾撰有《谈张景岳对外感病的认识与发挥》一文,现在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来再作进一步讨论与研究。 一是论厥 自来论厥,多以辨别阳厥与阴厥为首要。因此际病机多趋于危重阶段,如果一经误诊,处理不当,则变在俄顷。但问题是,阳厥与阴厥之间,是否绝无转化之可能呢?在前辈医家中,颇不乏把这一问题说得绝对化了的。试举清·喻嘉言《寓意尊》中“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症治验并详诲门人”论厥的一段为例: “凡伤寒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