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仲景《伤寒论》桂甘龙牡汤,本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盖以火逆则阳浮于上,下之则阴陷于下,阳浮于上,不得遇阴气则烦;阴陷于下,不得逢阳气则躁,二者虽异,总缘阴阳水火升降乖忤而然。陈修园虽有烦出于心,躁出于肾之论,究其治法,仍不外乎交通心肾,升降水火而已。故仲景于此证,以龙牡制亢阳而下交于阴,以桂甘启阴气而上交于阳,阴平阳秘则烦躁止  相似文献   

2.
[华佗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有关华佗著作初探………彭静山(1):】华佗医学研究概述………尚启东(1):4论华佗之外科学术与麻醉术 ………………………李经纬(1):5《华佗神方》考证………曾时新(1):8 [仲景学说研究]《伤寒论》火逆证的探讨 ……………沈仲圭 陈永治(2):7试谈张仲景的腹诊………赵荣胜(2):9试评研究《伤寒论》的三纲、 症状二流派…………沈敏南(2):ll浅谈《伤寒论》中之“和” ………………………龚士澄(2):14《伤寒论》苦辛通降法初探 ………………………王龙生(2):l 7对《伤寒论》第3 4条的理解 ………………………汪 济(2):18《…  相似文献   

3.
五苓散君药之我见高天旭(河南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郑州450003)关键词: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五苓散为仲景《伤寒论》治疗水逆证(太阳膀胱蓄水证)之名方,方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物组成,以“令”水行,故以之为名。但本方以何药为君,则众...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认为此条方证不合,实有传抄错漏之嫌。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 《伤寒论》一书言简意赅,且成书于战乱时代,难免散失不全,故常须采取上下连贯和前后互参的读法,方不违背仲景本意。我们研究34条,应与32条、33条连贯看,还要与167条合参。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太阳与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98条,用以和解少阳之邪,为少阳病的正治方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乃为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也是运用小柴胡汤的主要依据。《伤寒论》专论小柴胡汤主治范围的条文达15条之多,并设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以及变方等。 后世医家对小柴胡汤大加发挥,如程郊  相似文献   

6.
对《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后世医家各有诠释,但并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临证所得,试作探析. 1 前贤观点存疑 《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对此证的认识在"脉沉紧”之前后文关系及主治证上后世医家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仅适用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不包括"身为振摇”,认为"身体振摇”是真武汤证.如丹波元坚、柯琴、张路玉等.其二,认为"身体振摇”与"心下逆满,头眩”等都可用苓桂术甘汤.如尤在泾、成无己、喻嘉言.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条文中“柴胡证”及“但见一证便是”应当如何理解,后世医家各持异议。其中以成无己为代表,认为当是“或然诸证”;陈修园认为“一证”即是少阳提纲证;以恽铁樵为主一派认为当以“往来寒热”为是;以刘栋为代表一派认为“一证”即96条原文的四大证之一。  相似文献   

9.
仲景桂枝汤的临证运用,每因“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一语所掣肘。此语究竟如何看待,笔者心有所得,书管见于后,以就正于医界同仁。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语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伤寒例》。因下文即接“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与承气并举,故桂枝是指桂枝汤而言,非指单味之桂枝,当无疑义。由于对阳盛则毙理解片面,以致后世竟有畏桂枝汤如虎者。正如许叔微说:“仲景113方,桂枝汤独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因此,弄清其语之内在涵义,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妇人怀娠腹中(疒 ㄎ)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疒 ㄎ)”《说文》作“(疒 ㄐ)”,腹中急痛也。妊娠腹中急痛乃流产先兆,故本方治(疒 ㄎ)痛以安胎乃仲景用方之本旨。  相似文献   

11.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12.
升阴散火法,见于《丹溪手镜》,诸家都未有论及,几近淹没,现试作阐述。1 渊源与概念升阴散火法首载于《丹溪手镜·卷下·崩漏》,谓:“由肾水真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是气血俱脱,为大寒之证。轻手其脉数实,举手弦紧或涩,皆阳脱也,阴火亦亡,或渴,皆阴燥,宜温之...  相似文献   

13.
苦辛通降法是针对寒热错杂所致病证,取苦寒与辛温药物组合成方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此法源于《内经》,而制方于仲景。在《伤寒论》里阐述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苦辛通降,和中消痞 此法在《伤寒论》中用于痞证。仲景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 脾胃位居中焦,司阴阳清浊之气的升降。脾为阴土喜湿而气主升,胃为阳土喜燥而气主降,脾升则水谷之精气(清气)得以上升,胃降则水谷之糟粕(浊气)才能下行,脾胃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反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15.
论阳明之汗     
《伤寒论》阳明病属里实热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其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里热外达,必见身热;热蒸液泄,汗自出焉。观太阳中风有自汗,少阳有合目则汗,少阴亦有阳虚不能固表而自汗出,但均不如阳明汗出为甚,故仲景云:“阳明病,法多汗”(201)。阳明之汗与化燥、成实、发黄等证之机转至关紧要,谨试论之。  相似文献   

16.
下利证是<伤寒论>重点论述的病证.<伤寒论>对下利证的论述具有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细致入微的特色.特别是<伤寒论>第159条,不仅详细阐述了临床上常见的4种下利治法,即辛开苦降法、温中散寒法、涩滑固脱法和澄源分流法,并通过以上4种方法的论述引出了仲景辨证论治下利的治疗思路,充分体现了仲景治利"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论治精神.  相似文献   

17.
徐少鳌主任医师生前系芜湖中医院副院长,在四十载外科临证生涯中,屡起沉疴,名噪城邑。由其门人肖波医师整理的《徐少鳖外科治验录》,集中地反映他了的临证经验。反复拜读,收悟颇多,试作一刍议。 一、治疔疮,审轻重,巧于化裁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曰:“夫疔者,疡科迅速之变也”,“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徐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进一步强调说:“疮面色如猪肝,板硬不痛,肉肿疔不肿,均属逆证、败证、难治,治疗中更应慎重。”主张以察证之顺逆为首务,量病轻重用药。盖头为诸阳之会,是气血汇聚之所在,故认为颜面疔尤易生变端,每投大剂七星剑汤(野菊花100g,紫花地丁60g,苍耳子、半枝莲、豨莶草、草河车、麻黄各适量)加金银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全的临床治疗医书.问世以来,为中外医者所重视。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探求《伤寒论》的真旨,遗留至今的约有400多家注本。此众多文献,析其流派,不外尊经维护旧论及错简重订二大学派,而“三纲”、“症状”流派是错简重订学派的主要内容。本文试评“三纲”、“症状”二流派,析其异同,供当前研究仲景学说之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论及“阴火”、“相火”、“包络之火”、“与元气不两立”等,后世对此多有争议。本文拟就此采摘现代各家之言,结合温习《内经》、《难经》等古典著作,谈谈个人浅见,求正于同道。 心火、阴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浅析 对于李氏所论阴火、相火等概念,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加以阐释和发挥。倪康兴提出李氏的“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中的“下焦”,当为“上焦”之误。万友生说:李氏“阴火是指心火而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编《<脾胃论>注释》则说: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