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治疗方法没有系统的整理研究.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较重的特点,而且在病变过程中每易引起各系统的功能障碍和功能衰竭,甚至动风痉厥等严重症状,导致死亡或者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而这些病变皆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病变有关,因此,研究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对于络病学说和温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肺络脉体细小,多气多血,病邪易入难出的生理特点为肺络癥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总属肺络虚损,痰瘀搏结,终成癥瘕,闭阻于肺络,使肺络气机进一步受损,日久耗气伤阴终致肺体痿弱不用。治疗上应根据疾病发展阶段,早期辛散透邪开玄府,中期祛瘀消癥通肺络,晚期荣养肺络调脏腑,以达到虚复、痰化、瘀除、癥散、瘕消之效。根据中医学“络脉学说”“癥瘕理论”和肺脏的病理生理特点,以“肺虚络瘀,肺络癥瘕”病机观为理论指导,结合现代临床科学研究,分析肺络病变在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宗气论析     
即积于胸中之气,医家又称其为大气或胸中大气.张锡纯云:"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者也.”而关于宗气虚衰,历代医家论述甚多.喻嘉言<医门法律>曰:"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故宗气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兹参阅文献,对宗气生理功能及宗气虚诊治提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体质辨治的理论,<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内容,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揭示辨证论治的本质、指导临床用药及瘥后调理等方面日趋完善.笔者在近期点校朱丹溪<局方发挥>时(以<丛书集成>本(初篇,1935年出版)为底本,以<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为对校本,以<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他校本),发现是书以阴虚体质为本所确立的辨治方法颇具特色,对目前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罗周彦、吴楚等医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临床,提出调和脾胃的新观点,汪机的"培元重参芪"说,吴澄的"理脾阴"说以及罗浩的"治脾以燥药升之,治胃以润药降之"等观点具有其广泛性和实用性,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新安医家发...  相似文献   

6.
搜集与“胃络”相关的书籍和条文,按照《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注家、临床医家、西学东渐的影响4个层次,梳理“胃络”应用及其内涵的演变过程。“胃络”在应用及内涵演变过程中有两条清晰的发展线,其源头分别来自《黄帝内经》“胃之大络”和“肠胃之络”。后世注家主要围绕“胃之大络”进行阐释和发挥,临床医家则主要是在“肠胃之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应用,尤其是叶天士在胃络与胃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学东渐以后,“胃络”的内涵逐渐向解剖、实证转化,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7.
鼓胀源流考     
鼓胀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所载之水蛊、虫胀、肝水等病名,皆与<内经>所述的鼓胀相似.鼓胀病因大致可分为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虫毒感染、六淫侵袭及他病迁延6类.其病机不外"水裹、气结、血凝".<内经>已较详细地论及鼓胀的治则,历代医家亦有不断的深化,尤其汉代张仲景的枳术汤、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诸多名方,至今仍是指导临床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8.
理中丸在仲景原书中主治霍乱中焦虚寒证,但对于方中何药为君药,历代医家或有不同的认识.部分医家认为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亦有医家认为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脾虚应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故以人参为君.但以王雪苔先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中小补脾汤为佐证,理中丸中以...  相似文献   

9.
韩祗和,北宋著名医家,著有<伤寒微旨论>,该书于阴黄证单列一篇,且多有发挥.韩氏将阴黄证归纳为4个证型,视其寒重、湿重及有无兼证区别对待.同时对阴黄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补充了<伤寒论>之不足.并提出了6首论治阴黄之方剂,可谓阴黄证方药始祖,也开辟阴黄辨证用药之先河.通过对韩氏6首论治阴黄方剂的组方规律进行探析,发现其...  相似文献   

10.
<眼科宝籍>和<眼科要旨>是<新安医籍考>未载的眼科医籍.<眼科宝籍>1卷系程松崖眼科系列医籍较晚的一部复刊本,从江鼎臣、李宗煝序文中探明该书作者并非出自清初医家程衍道(字敬通)之手,而真正作者为同宗同里清乾嘉年间另一位医家程正通(字松崖)先生.全书共载主症、主方17首,较具代表单验方10首.该书贯穿按图识症、以症统方、识症选方、简便易行的原则,用药轻灵,方中大量使用风类药是其主要特色.因此,民间抄本较多,流传甚广.<眼科要旨>3卷,为清末新安涉外医家张廷桂(字子襄)刊刻于清光绪元年.是在<银海精微>、<眼方琐言>的基础上,"采其奥旨,参其遗漏,撮其大略,增其妙意"而成,不拘五轮学说,突出藏象辨治,主张内服与外点药物为主,慎用刀割、火灸治眼病的学术思想.全书共载眼科专用方剂近100首,是一本难得的眼科专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杏轩医案>是清代新安医家程杏轩所著的一部总结其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该书选案精严,辨证明晰,立方有据,用药灵活,是程氏"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临证实录.程氏立足<内经>,师法仲景,推崇景岳,研习吴门医家温病学术思想,融汇历代其他医家学术精华,兼收并蓄,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清代新安医家余懋,著<推拿述略>一书,专述小儿疾病的推拿治疗,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特点独具.余懋丰富和发展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方法,为推拿方法的普及运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是新安医学针灸推拿学科中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后人对元代医家罗谦甫学术成就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阐发脾胃理论、重视三焦辨治诸方面.重新审视罗氏留存于世的大量医案,对于展示罗氏经验并藉以拓展其临床应用颇具裨益.笔者试以录载于<名医类案>[1]的罗谦甫60余则资料完整的验案,探析其临证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6.
<医贯>乃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著,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比张景岳的著作早7年、比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早20年问世,引起同时代及清初许多医家的重视.<医贯>重点论述了命门学说,对血证也有专门论述,立有<论血症>和<吐血论>两论,不仅将其命门学说贯穿其中,而且还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解表剂”作为中医学现代规范名词,其从名称到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春秋至秦汉出现“解表”的概念与初步的运用。晋唐时期,“解表剂”的内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宋金元时期,出现“辛凉”与“辛温”两类“解表剂”,扩展了内涵。明清时期,首次出现“解表剂”一词,其内涵与现代“解表剂”相同,类似名称还有“解表方”“发表方”等。明清时期的医家将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之剂、辛平解表之剂、辛凉解表攻里之剂等,丰富和发展了“解表剂”的名称与内涵。现代中医界将具有解表功效类的方剂名称统一确立为“解表剂”。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络病理论,癌性疼痛的核心病机是络虚邪瘀,具体病机变化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痰湿阻络、热毒滞络、络虚不荣。在癌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肿瘤微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络脉及其中气血津液的具体变化引起癌性疼痛的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及其中发生物质转换、信息传递并产生疼痛的过程相类似。络气郁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络脉瘀阻与低氧微环境、痰湿阻络与酸性微环境、热毒滞络与炎症微环境、络虚不荣与免疫微环境分别具有相关性,肿瘤微环境可能是癌性疼痛络病病机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20.
肺为娇脏,在五行属金,为魄之处、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可见,肺与气关系之密切.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知"气乃生之本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此可见,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肺气虚证无疑也是临床的常见证候,亦是研究的重点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