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专著,其用方选药颇多精义。本文着重从原则性、灵活性、护正性、双相性、整体性等方面,探讨了《伤寒论》组方遣药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复杂证侯归纳为六经病证,每一经病除了本证之外,又各有兼证和变证,这不仅反映了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具体表现。六经病证除统赅疾病的八纲证候错综互见和彼此转化外,还运用了八法进行施治,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伤寒论》中所奠定的辨证论治原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医学著作。学习它,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对于提高从事临床的辨证论治水平也有很大帮助。现把我们学习《伤寒论》的一些方法汇报如下,以供学友参考。 一、疏通条文 逐条领会含义 疏通条文,包括弄懂条文中的字词、术语,分析句读,弄通文法及大意等,尔后从脉证入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病机、治则,联系方药,如此才能逐条掌握其精神实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历代名医辈出,而张仲景及其著作则占有特殊地位。其《伤寒论》一书乃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巨著,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具备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专著,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乃学习中医者的必修课目。然而,本书文字简朴,医理深遂,不但以条文形式作为体裁,且沿用了汉代以前的“省文”、“倒装”、“插叙”、“举宾略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所称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输布,停留于某些部位所致的病证。《伤寒论》一书中,虽未见有关该证的专题讨论,但对其病因病机,尤其是辨证施治的论述却遍见于六经各篇。据笔者统计,《伤寒论》中治疗饮证之法达19种,所创方剂合15首。这些治疗法则的确立和方药的具体运用,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至今仍为医家广为采用。现仅就《伤寒论》理饮之法及其应用作一归纳分析,并初步总结其立法、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疗效确切的方药,更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伤寒论》中下利的病因及治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其中有证有方的下利条文进行探析及总结,有助于全面了解下利的治法方药及体会辨证论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吸取《黄帝内经》的祛邪思路及当时的医疗经验,采用汗、吐、下法使邪从上窍、下窍、汗孔而出,并用清法治无可汗可下之证,攻邪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过用或误用攻邪则及时救弊。《伤寒论》使祛邪理论渐趋完善,并将其贯穿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合理使用祛邪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各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它有着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在桂枝汤的证治上就有不少的体现。以下就《伤寒论》有关桂枝汤证治变化辩证思想的一些特点作一讨论。 一、辨桂枝汤证既立足于整体,又着眼局部  相似文献   

9.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书专研伤寒,义理精湛,多云前人所未道。成氏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以《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溯本穷源之法,直接引《内经》、《难经》等经文,来注释阐明《伤寒论》,并医理与方药相合,弘扬其辨证论治之义。成氏注释的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心神病候证治及临床意义探析况执本范仁忠(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伤寒论》;心神病候;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22.2;R254.1;R256.21证治要法1.1清宣郁热法本法用于余邪未尽,化热内传,热郁胸膈发生的心神失常症...  相似文献   

11.
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兹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应用作一粗浅地探析,以供同道在学习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医家评价很高,如徐灵胎曾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伤寒论》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以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的,而且还包含了部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内。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伤寒论》中的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伤寒论》的精神实质。今就《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本与《伤寒论》同为一书,但却远比《伤寒论》难读、难理解。究其原因,一是它正式刊行时间较晚,长期转辗传抄所造成的错落脱简,使其文理本为古奥的条文更加令人费解,迭生疑窦;二是它论述病证立足于实事求是,既不强求面面俱到,又不拘泥于固定格式,或详或略,或寓因于脉,或寓法于方,或有证无方,或有方无证,纵然脉因证治、理法方药齐备,也往往前后参错,使人难以端其全貌,领其要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较好地学习研究这部经典著作呢?陈修园曾指出:“读《金匮》书,读其正面,必须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虚实错杂,气、水、血交互为患,其中的水饮证候表现极其复杂,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点,其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及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关于心而不主于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保留了大量治疗“痰饮”“水气”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水饮证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养阳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对其养阴法论及者较少。其实,作为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施治专著的《伤寒论》,对于养阴法的运用非但极为广泛,而且很有见地。本文仅就《伤寒论》有关养阴法运用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足够重视。一、益汗和阴太阳中风为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其病理特点为“阳浮阴弱”(12条),表现症状为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  相似文献   

16.
误用火法(如烧针、艾灸、火熏、熨背等)治疗所引起的多种变证,《伤寒论》命之曰“火逆”(第116条)或称“火邪”(第114条)。火法中的熏、熨等目前虽已少用,但烧针、艾灸则仍沿用不衰,且论中多处提到“当灸”、“当解之熏之”等,说明仲景并不因火逆证而反对使用火法,仅是告诫后人使用火法必须慎之又慎,否则易误治致变。书中所载有关条文达18条之多,是见仲景对火逆证的重视,亦是《伤寒论》重要内容之一,值得探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仲景方煎服法探析高明明(医史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药煎服法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其不但确立了辨证论治体系,而且煎药、眼药方法上也别具特色,不少内容至今仍有临床参考价值,现将《伤寒论》、《...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临床特点.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风、火、痰、虚、瘀"是该病的致病因素,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病起病急,证候复杂多变,传统的诊断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中医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后世治疗杂病的方书之祖。千百年来,不仅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然而,《金匮要略》文词古奥,言简意深,加之某些条文比较零乱,甚或有错简遗脱之处,以致难以领其要旨。因此,如何正确领会这部经典著作有关杂病病因证治基本规律,不仅是提高杂病治疗效果的当务之急,而且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研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救治急证,由来已久,源流远长,它从处理急诊中产生,又在处理急诊中发展。纵观历代医家之成名,无不首先建功于急诊。近代盐山名医张锡纯浮沉于医界凡五十余稔,熟读经典,广猎诸家,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对急证的救治有其独特建树,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的基本内容可说就是其急诊经验的总结.今天,在努力开展中医处理急论工作中.认真学习和研究张氏救治急证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