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父亲名叫王永中,从我记事起,在当地的十里八乡,不论老幼,几十年来,人们一直称他“王干事”。直到1987年我找当地的乡党委负责人请求为71岁的父亲辞去工作,父亲在村会计这个岗位上干了整整25个年头。我爱我的父亲,因为我感激他,我理解他,我敬佩他。父亲一生把集体的事看得比家里事重,把乡亲们的事看得比个人的事重,只要是乡邻们找他办事,正在吃饭时,他会马上放下手中的饭碗,农活再忙,他会马  相似文献   

2.
她一直对母亲把一颗心都掏出来给父亲的活法,颇有微辞的. 她不怎么喜欢父亲,过半百的人了,还像个孩子似的任性顽固.脾气暴躁不说,对母亲讨好他做的一切事,向来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地发几句评论.  相似文献   

3.
她一直对母亲把一颗心都掏出来给父亲的活法,颇有微辞的。 她不怎么喜欢父亲,过半百的人了,还像个孩子似的任性顽固。脾气暴躁不说,对母亲讨好他做的一切事,向来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地发几句评论。每每母亲都温顺地站在一旁,洗耳恭听着,眼里,竟是含着笑的。  相似文献   

4.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就入党了,那时打电话还不方便,我就写了一封激情澎湃的信给父亲。比我的信更富有激情的,是父亲的回信。父亲在信中说:"咱家光荣啊!三代都有党员!你爷爷!我!现在你也是党员了!党员就得有个党员样……"父亲的信里是一连串的感叹号,因为父亲不大懂标点符号的用法,只觉得感叹号是表达激动心情的,所以几乎每句话都有感叹号。爷爷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入的党。他年轻时在生产队当队长,从来都是把队里事放在第一位,奶奶总说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木盒     
我的父亲是老革命。幼年父母双亡的父亲,吃百家饭长大,十三岁就出来做工,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从部队转入地方曾先后在几个单位工作过,虽然这几个单位工作性质各不相同,但他都会很快熟悉情况,管理好自己的部门,出色地完成任务。因此,不论父亲调到哪个单位,年年他都是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小的时候,我常常翻开父亲的抽屉,拿出那些大红的奖状,给邻居的小朋友看,得意于我有的而他们没有,他们都很羡慕我。为了多看一会儿奖状,他们拿出各自保存的彩色糖纸给我,我在小朋友当中威风极了。父亲从不管我翻他的抽屉,也…  相似文献   

6.
魏斌 《检察风云》2012,(23):51-53
一个活了28年的人突然竟不知道自己是谁,直到有一天,一个神秘的电话对他说:"你不叫苗世东,你的真名叫庄新杰,你知道23年前你们家发生的事吗?"苗世东蒙了,23年前,当他还只有五岁的时候,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而紧接着,惊人的消息传来,苗世东的父亲苗保国和母亲伍小娥先后被重庆警察带走……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何等的惊天秘密?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被警察带走?  相似文献   

7.
《江淮法治》2008,(20):57-57
去年6月.小李父亲的朋友为经商向他父亲借款2万元。当时双方约定年利为20%,一年后连本带利一次还清,并立有字据。可是到今年6月期满后,小李父亲的那个朋友以没钱为由拒不还款。以后又多次催要,他都以种种理由拒绝还钱,有时还蛮不讲理。小李父亲也与他闹僵了。小李想起诉他要他还款,可是有人告诉小李说这种借贷是民间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打官司也没用.说不定自己还惹麻烦。  相似文献   

8.
那天,CCTV新闻频道的<小崔说事>栏目采访的嘉宾是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一辈子经历了许多坎坷的事,然而,他把这一切的不幸都看成是幸运.八年抗战的时候,一次,他在重庆,一颗炸弹在他旁边炸开,"一股风"把他掀到了阴沟里.  相似文献   

9.
从前,曾在《羊城晚报》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司机撞倒了一个人,那人还在血泊中挣扎。司机想:这下麻烦口,医好他的伤最少得花几十万。于是来个倒车干脆把他辗死,死了只需赔几万元。时值天麻麻黑,四下又无人,司机想:辗死后还是溜之大吉,连那几万元也省掉,于是开车逃离现场……。吃晚饭时,他和家人久等未见父亲回来。突然有人来告诉他:你父亲在路上被人撞死了。他开车往那个路段一看,天哪,刚才撞倒并倒车复辗的竟是自己的父亲……以前,听到这件事觉得象是编出的故事,觉得很荒唐。想不  相似文献   

10.
范寿子命案     
清朝同治年间,霍邱县有个穷人叫范寿子,他父亲在别的村里做雇工,就让他入赘到该村一姓顾的老妇家做女婿。老妇家也很穷,靠卖馄饨为生。范寿子入赘转眼已经一年,第二年正月十四日忽然不见了。姓顾的老妇叫她干儿子杨三到处寻找也没发现踪迹。范寿子的父亲怀疑儿子被她家杀害,一再到老妇家吵闹,争吵中骂到杨三,结果被杨三推倒在地,于是范寿子的父亲就写了状纸告到县里。县令王某把当事人都召来询问,也没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恰好官署雇佣的一个奶娘来了,她跟姓顾的老妇是同一个村里的。县令就问她知道不知道老妇和她女婿的事,奶娘回禀道:“听邻…  相似文献   

11.
假离婚迷局     
姚博 《法律与生活》2012,(20):48-49
为了躲避赡养义务,他与妻子假离婚。不想妻子假戏真唱,另结新欢,他再想要回分给前妻的财产,却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 为不养父假离婚 家住北京市顺义区的李山老人今年已是81岁高龄。老人有六个儿子,前五个儿子结婚后都搬出去过fl己的小日子了。老六结婚最晚,李山和老伴儿便和小儿子一起住在老宅子里。2009年,因为老宅子拆迁,六兄弟约定以后父母“一家住一年”,并签下了一份《二老赡养协议书》。李山说,其实在签订这份赡养协议之前,他和老伴儿已经开始轮流在儿子们家住了。2011年夏天,李山的老伴儿撒手人寰,留下李山一个人很是孤单。好在儿子们很孝顺,依然按协议赡养着老父亲。考虑到父亲年纪大了,搬来搬去不方便,六兄弟共同出资买了一套房,让父亲搬进去。轮到谁家照顾父亲,谁家就搬来和父亲同住。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春节前夕,浙江省女子监狱的工作人员出现在了瑞安市福利院,看望在那里生活的小哲。这个活泼可爱的2岁男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孩子,他是个遗腹子,母亲萧静是个杀人犯,正在狱中服刑。他母亲杀害的正是他的父亲。萧静是全国第一个在监狱产子的女囚。  相似文献   

13.
谢袁(化名)是一个拥有两个幼儿的年轻父亲,他做梦都没想到26岁的他竟然在一瞬间就成了高位瘫痪整天卧床在家的残疾男子.在他看来,这一切的祸根都源于高速公路上的一根木头.  相似文献   

14.
《法庭内外》2009,(1):58-58
法官:我父亲是一位农民,今年70岁。他每年除了种三亩承包地外,还在房前屋后种了有一亩多菜地,养了50多只鸡和鸭,虽然我和在城里工作的哥哥每年都接济他一些,但他和我母亲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去年9月底的一天,我父亲骑着三轮车去镇里卖菜。王某开着装满货物的汽车从我父亲身边经过时,一个货物箱子落下来恰巧砸中我父亲。我父亲经医生诊断为右颧骨骨折,住院治疗一个半月,遵医嘱在家休养了两个月。  相似文献   

15.
我电话告知柳琪,你父亲没有表示让你搬去照顾他,还是接受经济补偿吧。柳琪回绝得很干脆,不可能,我非要房子不可,哪儿有父亲不跟着儿女的,都是我那嫂子挑唆的。她的情绪很激昂,我不便再劝阻,只得由她去了。几天后,我正忙着,审判员打电话叫我去法院,说有要事。我急忙赶去。房里除审判员、书记员,还有一位就是柳琪的寡嫂,她低头小声抽泣。审判员说,柳琪邀了几个人把她父亲强行接走了。刚才把柳琪传来,她解释说,是因父亲受其嫂虐待,才把父亲接走的。她还把她嫂子臭骂了一通。然后向法庭表示,她要好好照顾父亲,决不让老人再受…  相似文献   

16.
风烛残年的七旬老汉,有四位妻子、六位子女。现在,重病缠身的他为了讨要赡养费、医疗费,七次与子女对簿公堂,五位子女都不愿意赡养他。这个大家庭的矛盾根源在哪里,法院会怎么判决呢?父亲晚年病倒无人管今年76岁的宋石安是江苏沭阳人。他说现在自己身体不好,需要钱看病。可膝下的六位子女,除了跟他一起生活的小儿子还照顾他之外,其他五位子女跟"仇人一样",都不  相似文献   

17.
父亲     
听说儿子在城里犯了案,关在了牢里,五十多岁的父亲急了。他毫不犹豫地找亲戚借了钱,带上几天的干粮,急匆匆地赶到了从未进过的城里。城市很大,父亲分不清方向,他问了很多人,他们都不认识他儿子。在没有乡亲的城里,父亲觉得什么事都不好办,他的那点准备也很不充分,还没有见到儿子,就已经弹尽粮绝。自从听说儿子关在牢里的那一刻起,父亲心里象压着一块巨石,他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这样是不是能够尽快见到儿子。  相似文献   

18.
《江淮法治》2013,(9):64-64
提起祁门县闪里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程荣刚,很多熟悉他的人都有一种深刻的体会:听他讲话是一种感染,看他做事是一种熏陶,与他共事是一种升华。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急",助人急、工作急、办事急,就连走路都急。群众百姓谁要有个事情找到他,他立马反客为主,追着当事人直到把事情办妥当为止。群众的事、百姓的事永远比他个人的事重要。  相似文献   

19.
这是从一位商人那儿听来的故事.他6岁那年冬天,得到了亲戚送的一辆漂亮的小冰车,它成了人人都羡慕的东西.他得意地坐在冰车上飞驰,神气地不得了.几天之后,一个小伙伴拿来了一只木陀螺.那术陀螺给小鞭子一抽,在冰面上旋转上小半天都不会停歇.很快,他就看得眼馋了,主动把冰车拉到那个小伙伴跟前,说:"咱俩换,行不?"那个小伙伴说:"你肯?"他毅然伸出小指,和小伙伴拉了钩.晚上回到家,他就后悔了,便央求父亲拿着陀螺去那个小伙伴家把冰车换回来.  相似文献   

20.
大海 《江淮法治》2014,(10):40-41
正在教育女儿的同时,他自己也在成长,是女儿让他走上创作儿童文学的道路,在成为一个优秀父亲的同时,也让他的人生更加圆满在每个人绚丽多彩的童年里,童话故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抹颜色。德国的格林兄弟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格林童话》,而在中国,也有这样一对父女,父亲以其丰富的想像、优美的语言,在每个夜晚给女儿讲述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