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我院肠道专科使用止痢合剂治疗55例。疗效满意,兹简介如下。一、诊断依据: 1.有饮食不节(洁)史.2.有典型的菌痢症状。3.大便检查:脓细胞 ~卅,红细胞 ~卅,有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二.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55例中,男22例,女33例.年龄16~50岁46例,51岁以上9例。 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有下坠感.大便次数增加,一般为每日10~20次,最多达40余次.发病初期,大便呈稀糊状:继则转为赤白相夹之脓血便,或呈黄  相似文献   

2.
笔者用解毒活血止痢汤治疗细菌性痢疾5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40例,女10例;16~30岁15例,31~40岁27例,40岁以上8例;大便次数每日5~6次20例,7~15次26例,15次以上4例。全部病例临床均表观为脓血便,大便镜检见大量红、白细胞(以白细胞为多),全部患者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3.
一、一般资料:病例为1989~1991年收治,年龄6个月~2岁,病程半天~6天。治疗组64例,对照组46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治疗组:藿香正气片每次1~8片,用纱布包煎成20ml,日服3次。对照组:氨苄青每日每kg体重50~100mg静滴,或氟派酸每  相似文献   

4.
一、一般资料:120例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11~26岁,多数为14~18岁的中学生;病程最长10年,最短者3个月。有家族遗传史者42例。 二、诊断标准:用国际视力表作裸眼  相似文献   

5.
癫痫是一种突发性短暂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同时可有咬破舌头,遗尿、感觉异常或行为障碍,并以重复发作为其特征。 笔者自1965年以来共治疗本病72例,今将治疗观察效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72例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20岁28例,21~40岁31例,40岁以上13例。病程1~2年48例,3~4年15例,5~7年4例,8~10年4例,20年以上1例。由省、地两级医院诊断治疗者61例(大发作56例,其中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22例中,男7例,女15例;年龄21~45岁;病程2~6年.诊断标准[1]:鼻中干燥,鼻塞,无涕或少涕,或鼻腔有脓痂,有恶臭,伴头昏痛,记忆力下降,嗅觉减退或消失;鼻腔检查粘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可有黄绿色痂皮;全身可见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祖传秘方椿根白皮合剂,临床治疗便血46例,今将其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男36例,女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2岁,平均39.6岁。大便带血,时有时无22例,大便带血较多伴下腹痛18例,便少血多,次频,伴下腹坠痛5例;直肠癌近中期,便血不多,次频,内有脓、粘液及特殊臭味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9例,痢疾22例,内痔4例,直肠癌1例(病检证  相似文献   

8.
笔者近年运用中药、针灸配合治疗10例男性不育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在25~40岁,婚后3~8年未育,精液常规检查:全部患者精子计数明显低于正常,最低者仅7×10~6/ml,精子活动率均低于25%。伴有早泄者3例,举而不坚者4例,遗精者2例,患者大多数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头昏疲乏,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1.中药;基本方用右归丸,有遗精、早泄者,加韭子、金樱子、龙骨、牡蛎,大便溏者加补骨脂、炒白术、党参、干姜,举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按全国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确诊慢性结肠炎202例,其中男136例,女66例;年龄14~60岁;病程1~10年.所有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摄片检查,其中84例有黏膜水肿、糜烂,14例有炎性息肉(病理确诊);病变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少数累及降结肠、全结肠.全部病例大便培养1~4次均无致病菌生长,查阿米巴滋养体为阴性,部分病例大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粘液便,每日便次3~5次.中医证型:大肠湿热型29例,寒湿凝滞型26例,脾胃虚弱型79例,肾阳虚衰型68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少尿期常出现顽固性呃逆,昼夜不息,痛苦异常,笔者采用针刺治疗,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均为住院病人。男13例,女1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4岁。病程均在患病第5~7天的少尿期。其中5例曾用阿托品肌注,未见疗效。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1984年2月至今年8月,应用自拟参芪汤治疗HBsAg阳性携带者3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整理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男21例,女11例;5~11岁5例,23~48岁27例。有肝炎病史者12例,肝功能检查:SGPT异常者3例(高于100单位不作为本组观察对象),TTT、ZnTT异常者2例;HBsAg滴度:1:64者16例,1:125~256者15例。乙型肝炎病毒抗  相似文献   

12.
一、一般资料:100例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9个月~64岁。急性咳嗽78例(上呼吸道感染19例、急性支气管炎13例、支气管肺炎17例、大叶性肺炎6例、百日咳23例),慢性咳嗽22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结核9例)。本组均为它法治疗一周无效或未经治疗连续咳嗽两周无好转者。 二、治疗方法:1.取穴:嘱患者握拳,肘关节内侧有一大筋隆起(肱二头肌腱),在其桡侧缘肘横纹上即为尺泽穴。2.药物剂量:用灭菌注射用水把硫酸链霉素稀释成0.1g/ml,每穴注射:1岁以下0.1ml,  相似文献   

13.
疔疮“走黄”始见于《疮疹经验全书》,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败血症。为中医外科重危症之一。笔者运用五味消毒饮(注1)内服,普鲁卡因、青霉素局封,结合中医外治,门诊治疗该病10例,疗效满意。观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男6例,女4例。<20岁1例,24~30岁5例,31~40岁2例,>40岁2例。口唇3例,面颊4例,手指3例。 二、治疗措施 (一)内治:疮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向四周扩散,皮色暗红,高热头痛,烦躁不安,脉多洪数,舌苔黄糙,恶心呕吐,口渴引饮,或身发淤斑,或发黄疸,神昏谵语,  相似文献   

14.
自1972年至1987年,笔者采用自拟军虎搽剂治疗带状疱疹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45例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8~15岁21例,16~50岁19例,51~60岁5例。病程最长者10天,短者4天,平均7天。住院1例,门诊44例。 二、配制及用法:大黄(或虎杖)30g,放入300~500ml水中加温至80℃,  相似文献   

15.
自1980年以来,笔者运用附子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简称“二中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59例,疗效尚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59例中,男54例,女5例。21~30岁14例,31~40岁29例,41~50岁11例,51~60岁4例,60岁以上1例,平均岁龄34.5岁,以青壮年为多。病程在5年以下者15例,5~+~10年者24例,10~+~15年者16例,1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1986年3月~1989年12月,运用疏肝荣筋法治疗阳痿57例收效较佳,现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57例外生殖器均无器质性病变。年龄20~30岁11例,31~40岁17例,41~50岁21例,50岁以上8例。病程:1年以内34例,1~3年13例,3~5年7例,5年以上3年。阳痿程度:Ⅰ度(阴茎勃起程度不足,即在性兴奋时不能勃起,但有时在睡梦中或膀胱涨满时可有自发的勃起;或性兴奋时能勃起,但试图性交勃起又消失,妨碍进行正常的性生活)26例,Ⅱ度(阴茎不能勃起,  相似文献   

17.
1985~1989年,笔者以益气化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0例,并设相同例数的阳性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1979年版)上消化道出血(UGH)诊断。 性别与年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其中20岁以下2例,21~30岁8例,31~40岁12例,41~50岁5例,50岁以上3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7~67岁,其中20岁以下3例,21~30岁7例,31~40岁12例,41~50岁3例,51~60岁3例,60岁以上2例。  相似文献   

18.
一、一般资料:治疗组38例,心肌梗塞12例,心绞痛26例;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岁。另设对照组30例,心肌梗塞10例,心绞痛2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64岁。 二、治疗方法:治疗组用丹参注射液10ml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用维生素C2.0g、肌苷0.4g、辅酶A100单位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中14例加用阿斯匹林0.3g,每日1次;16例加服潘生丁20mg,每日3次,15  相似文献   

19.
1993-1999年,笔者用逍遥丸治疗抗血吸虫病药吡喹酮不良反应5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为安徽省南陵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经血防站大便沉渣孵化法阳性确诊为血吸虫病患者,并给予吡喹酮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腹胀、乏力等胃肠道症状.随机分为中药组50例及西药组40例.中药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1~60岁,平均28.5岁;初次感染者26例,二次感染者12例,三次感染者2例.西药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3~58岁,平均27.4岁;初次感染者28例,二次感染者11例,三次感染者1例.两组不良反应均出现在服吡喹酮后,并均在1周内来我院门诊.  相似文献   

20.
潮热证治     
发热如潮水之来,不失其期者,谓之潮热。现结合临床病例,就其证治试作介绍。 一、阳明潮热:伤寒病在阳明,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形成腑实证时可见日晡潮热。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正当申时,故尔热甚,并伴有口渴多汗,腹部胀满拒按,谵语,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或滑数,治以泄热通腑,方用大承气汤之类。 例1.陈某,男,5岁。1972年8月14日诊。发热一周,初时恶寒,继则心烦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