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社会需要构建新的治理方式,只有农民自己成为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办理难的问题,填补外部整合“缺位”和“治理真空”。新的农村治理体制建设能够取得成效需要解决好几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坚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变动员式参与为主动性参与;二是挖掘地方传统和民间协调能力,开发农村内部的组织资源;三是建立乡村公共财政,节省乡村治理成本;四是治理乡镇政府,明确乡镇政府的定位和作用。另外,将社区的理念引入乡村治理中,并以社区体制重新构造农村微观组织体系,对于构建乡村自我整合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村庄建设,也不是简单的乡村治理,而是一项庞大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才能确保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社会效应日益凸现。但是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出现了“一种错误思想”和“四种不良现象”。提高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导作用.主要是要体现在导向、投入、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不同层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关系、政府资金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农民政治参与对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农民的政治参与不成熟,则会对我国的民主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政府与村民博弈的非均衡性,农民政治参与动机的自利性,村民的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是导致农民政治参与缺失的主要根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并深化基层的政权改革,加强农民的政治素养教育,是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马克思主义能否真正坚持、中国现存矛盾能否真正解决、乡村治理机制能否真正完善、党的执政地位能否真正巩固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民“知识贫困”问题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力量,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知识贫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分析农民“知识贫困”的表现及原因,提出解决农民“知识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手段性参与,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形式多样化、过程无序化、趋势扩大化的特点,其根源在于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社会利益分化。另外,农民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基层政府行为不规范、熟人社会和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及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引发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重要原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消除熟人社会的不利影响,培育新型农民以使农民政治参与走上制度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一项艰巨任务。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立足实际,以小康村、温饱村、生态村、和谐文明村“四村”建设为载体,以小水窖、沼气池、民房改造、乡村道路和适用科技培训“五位一体”为项目,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逐步使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环境好起来、村容美起来、班子强起来。  相似文献   

9.
2006年,云南与全国同步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每年实施1万个左右的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通过建立稳定增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经营体系创新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工程,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应从多方面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实现强国梦,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首当其冲。事实证明,乡村旅游是一种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及解决“三农”问题都有促进作用。倡导“以农村社区现有的资源客体为发展基础,以多元化行为主体为主导,以农村社区和乡村游的互动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多方位监督和调控确保目标实现”的四位一体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多元治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现有乡村治理的结构困境与矛盾,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和效率逐渐丧失,客观上要求建立政府与社会共管共治的多元治理范式。多元治理,一方面要革新基层政府运作,重塑政府间关系;另一方面更要激活乡村民间力量,重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着力探讨乡村民间组织治理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乡村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中坚力量,其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对济南市部分乡村干部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可知,目前乡村干部在政策执行能力、发展生产能力、乡村治理能力与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方面明显不足。要加强乡村干部新农村建设能力调适,一是坚持政策宣传与方法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乡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二是坚持引导性教育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努力提高乡村干部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坚持教育培训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努力提高乡村干部乡村治理的能力;四是坚持基层组织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努力提高乡村干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本文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公平增长、乡村管理民主与有序的政治参与、乡风文明与建立乡村政治秩序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与乡村发展等四个关系。通过比较20世纪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经验教训,显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环境及其对推动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鄂西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之策,前提是要明确思路,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建设现代乡村,关键是要创新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但制度建设非常重要。石屏县大桥乡白尼莫村围绕“三村三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长效性村级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一品化”、农村绿色经济“特色化”、农民收入倍增“多样化”跨越发展“三化”行动,实现了小康村、生态村、文明村“三村联创”,成功探索了制度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时强调,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建设“主角”——农民。农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善治从参与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拓宽和创新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有效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的一个有效路径选择。在农民参与新农村的各项事业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这是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另外,要充分保障农民在乡村发展和事务管理中行使参与权,通过让农民支持村委会和其他乡村组织为其提供平等参与的平台,进一步创新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基层民主参与制度创新来建设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外部因素,而农民自主参与和积极行动才是关键。本文从解决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意义出发,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农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漾濞彝族自治县是一个山区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结合县情,漾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认真抓好“四个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