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务侵占犯罪案件的特点及防范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务侵占犯罪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职务侵占等侵财类案件数占所有公安经侦部门管辖案件的20%以上、占公司犯罪的70%。因此,进一步研究职务侵占犯罪,加强对其的打击和防范已刻不容缓。文章对职务侵占犯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对策,希望可以对打击当前的职务侵占犯罪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红南 《公安学刊》2000,12(4):59-60
职务侵占犯罪制约了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的生存、发展 ,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和惟利是图等腐朽思想的影响 ,经济体制的运作基础不够完善 ,有关法规和社会管理、监督机制不配套 ,企业的管理和防范措施不到位。目前惩治职务侵占犯罪存在一些难点。对此 ,一要加强预防犯罪的宣传教育 ,二是建立健全公司、企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三要不懈打击职务侵占犯罪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我国经侦工作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犯罪将出现新变化,表现在:侵吞国有资产、职务侵占等犯罪将大幅增加,涉外合同诈骗、信用证诈骗犯罪逐渐增加,金融领域犯罪十分活跃,跨国洗钱犯罪突出,知识产权犯罪将成为新热点,而走私、骗取出口退税犯罪逐步萎缩,涉汇犯罪逐步消失。因此,经侦工作应改变工作模式以适应加入WTO后有关法律规章的修改,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以应对公安工作透明度的提高和多层面的执法监督,提高经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力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贪污与职务侵占犯罪的处罚往往较轻,有的只按违纪处理,仅收缴非法所得,惩治“村官”犯罪出现空白地带。同时,司法机关对相关罪名的认定存在分歧,刑法威慑受到约束,刑罚效果不甚理想。对此,统一和深化认识,严密法网、填补法律漏洞势在必行。在司法实践中,要准确把握相关司法解释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相关事务管理的内涵;对于以虚报数量等方式侵吞土地征用补偿费的,或在村集体未提留前侵吞以及在提留后侵吞应发放给村民的款项的,都应以贪污论处;只有侵吞村集体提留资金的情形,才可认定为职务侵占。  相似文献   

5.
贪污、职务侵占、侵占三种占有型犯罪中,形式多样的承包经营均有不同程度存在,使承包主体的性质、身份、产权等都蒙上了复杂的色彩,同时亦给三种占有型犯罪的司法认定带来许多困惑。结合办案实际,对承包的本质属性、承包案件的判断标准、特殊承包形式中相关案件的认定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为界定承包经营中占有型财产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问题,提供有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法博士     
《人民公安》2008,(12):64-64
赵某的行为属于侵占还是职务侵占 货车司机赵某在拉运货物的途中,私自将货物卖掉的行为如何定性,是构成侵占还是职务侵占?  相似文献   

7.
作为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常见案件,职务侵占犯罪案件具有作案主体复杂、手段隐蔽、作案时间连续及主体趋于年轻化等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务侵占案件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不断上升,严重损害了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在案件侦办过程中,经常出现难以确定罪名的疑难复杂情况,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严峻挑战。分析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在侦办职务侵占犯罪案件实践中出现的定性难问题,探讨定性难的特点、现状及解决对策,可以为侦查人员更好地办理该类案件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戈璐 《公安学刊》2011,(1):70-73
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犯罪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类经济犯罪仍将大量存在,案件数量、涉案价值上升趋势明显;二是银根收紧,非法集资、信用卡诈骗等金融领域经济犯罪案件数量上升幅度明显;三是市场萎缩,经济环境变化,合同诈骗、职务侵占、危害税收征管等涉企类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四是企业竞争加剧,侵犯商标权和侵犯商业秘密等案件不断发生。从犯罪类型分析可以分为避免损失型和牟取利益型两种。对经济犯罪应采取以打开路,始终坚持高压严打态势;严密防范,始终坚持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全面协作,始终坚持发挥参谋预警职能作用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职务侵占案件属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管辖的案件之一,在经侦部门管辖的条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该种案件罪与非罪,此罪与被罪的认定始终是司法实践难点,本文从案件特点的论述开始,通过分析职务侵占案件与贪污案件、盗窃案件、侵占案件等区别,给出了该类案件的一般侦查要领,希望能对公安司法实践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辽宁人大》2008,(8):36-36
编辑部: 我是一名乡人大代表,为了学习人大知识,平时,我比较留意有关人大的新闻。去年6月,媒体报道了河南省新郑市人大代表张某,涉嫌职务侵占侵吞数千万元财产一事。郑州市警方手握其确凿的犯罪证据。按照法律规定,新郑市人大常委会应该许可司法机关逮捕该人大代表,但市人大常委会只作出了暂停犯罪嫌疑人张某人大代表职务的决定而没有明确的逮捕许可,警方无法拘捕犯罪嫌疑人。这引起全国的关注。眼睁睁看着嫌疑人逍遥法外,许多人对此不满,甚至对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特别保护权提出质疑。我们该如何理解代表的司法特权和暂停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