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与保护消费者权益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立法目标之一,并将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否受损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之一,但由于消费者概念不明确,又缺乏直接的救济手段,该法的立法与实践出现了落差。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中的消费者标准不宜套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概念,同时在司法救济上,应赋予消费者以消费者组织的名义进行团体诉讼的有限诉权。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2.
在电子互联网和信息化空前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在此情况下通过网络购物双重性去分析如何更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就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尽管我国法律在某些方面已经体现了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关内容,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立法,强化行政监督和普及法律知识是当前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缓慢,存在着严重的信用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问题。其根源在于信用消费者的权益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和有效的法律救济。文章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国信用消费者保护立法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应通过专门立法来保护信用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并配以其它社会工作同步进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信用消费者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不明确 ,导致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完善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公力救济不足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诉讼程序不适合消费争议的特点。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是明确规定《消法》的调整范围 ,为此要明确规定消费者、经营者和消费品的概念和范围 ;二是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要进一步细化 ;三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公力救济 ;四是完善消费争议的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颁布施行,正确认识其价值就具有很现实的意义。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限制竞争问题,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应包括保护自由竞每秩序、维护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实一些典型实例可以看到我国对见义勇为进行立法保护和救济的迫切性。尤其在赋予见义勇为者有限的豁免权及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保护与救济方面,我国需要进行明确立法,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保护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的重要法律制度。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制要求。笔者建议应当从法律的适用范围、经营者责任及救济机制与途径等方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探索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将具有道德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法律规制层面既是企业社会责任自身发展需要,又是社会对于“企业公民”的迫切要求.企业的消费者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峻的社会现实以及国外的健全的法律规制系统折射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运作的缺失.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互动是探索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路径之一,二者从立法设置、制度设计以及责任承担与救济等方面进行互动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消费者权益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完善消费者立法,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应当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重点。立法方面,完善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法的保护消费权益的法律体系;司法方面,加大对消费者受损权益的救济力度。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离不开广告,然而,虚假广告的大量出现,不但损害了消费者和同行竞争者的利益,而且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了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应该完善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强惩处力度,发挥教育和监督的功能,坚持预防与治理双管齐下,从而有效遏制虚假广告.  相似文献   

11.
民法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维护主体民事权益的功能,就是因为其拥有一整套完备的民事权益体系,并针对民事权益进行全面的保护与救济。现如今,处在环境问题以及其带来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应将"环境利益"纳入民事立法之中,促使主体利用自然环境的权利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与救济。通过确认环境物权、引入环境人格权,以及对《侵权责任法》相关内容的完善,进一步加强环境利益在民事立法中的保护与救济。  相似文献   

12.
南非社会权司法救济的方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宪法不仅明确规定社会权可以通过司法方式获得保护和实施,而且还赋予法院对社会权进行救济的广泛权力。宪法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社会权的救济方式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有宣告性判决、强制性指令和“读入”判决。这些救济方式对社会权的保护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因其局限性影响了救济的效果:一是过分关注集体利益而忽视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二是对法院命令的执行缺乏有力的监督,常使法院命令流于形式,影响了救济的有效性。因此,法院应承认社会权是个人权利,赋予社会权以实质的个人权利的内容,注重对个人权利的救济;并发展新的救济方式,对政府执行法院命令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3.
见义勇为乃中华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我国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勇为者遭受人身与经济的双重损害却无处获得帮助。国家的立法混乱与统一立法的缺乏,导致见义勇为的救济体系岌岌可危。而我国现存救济制度的不足无疑会扼杀此种美德的延续与生存,因此,确立一种国家先行救济与完备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的救济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了知情权、公平自愿以及权利的法定救济原则,并据此保护正常的消费秩序,体现了现代契约精神中的公平、自愿原则,促进了契约关系中各主体利益的平衡。但现实中,诸如公益诉讼主体责任落实难、社会诚信体系没有建立、消费环境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须进一步细化法律规定,加强执法监督,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健康消费。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而导致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政府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相应的应急法律规范,通过调整紧急情况下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我们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行政紧急权力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救助制度不健全,刑事案件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尽快出台《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条例》,建立完善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来对被害人进行及时的援救和帮助,使受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尽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现代国际私法的一项崭新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是在各国立法及实践中普遍确立和运用的一种法律适用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实质在于软化传统的硬性连结点,增强法律适用的灵活性,从而实现法律的根本价值——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在立法上也确立了这一原则,但我国现行冲突法有关最密切联系原则方面的立法除个别法律、法规较完善外,从整体上看,立法的系统性不够,现实可操作性弱,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因此,亟待我国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用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自身也显示出了一些不适应性。文章从其对消费者概念界定模糊不清这一突出问题出发,总结现今我国关于消费者界定的立法现状,进而提出笔者的有关立法建议,即将消费者在法律上采用排除法界定为“除生产消费以外,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公司法当中修改了股东知情权的内容,谓之一大进步。但同时有不完善之处,尤其在对公司商业秘密保护方面问题突出。在保证股东的知情权利益的同时兼顾公司的经营利益,从立法规定到执法公正再到司法救济上,减少甚至避免二者之间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