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识     
董行 《党员文摘》2008,(1):37-37
局长夫人在家中抱怨自己的丈夫:“人家当了局长,都想方设法把亲戚往自己单位里安排。可你倒好,亲戚不少。却都安排到了别的单位。”  相似文献   

2.
萌生撰写这篇短文的念头,是源于同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谈心。木子是单位里公认的“老实人”,每天少言寡语,工作兢兢业业,但要求入党15年了,未能如愿。我问她:“何因?”她除了一脸茫然之外,就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他人,说领导偏心眼儿,说同事挤对她,说支部不作为,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相似文献   

3.
换班     
又快到长假了,长假期间值班问题让人头疼。说是法定假期值班工资翻倍,可我们单位连提都没提过。大家也都私下里抱怨,谁也不敢当面提。  相似文献   

4.
不抱怨     
艾迪 《党课》2014,(11):106-107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见有人抱怨,不是抱怨职位、待遇、工作环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老板,抱怨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就像纤维在绳子中无处不在。生活在这种抱怨文化中,我们的想法、感觉、做法常常会因为抱怨、争吵、吹毛求疵、批评而受到影响。我们难以意识到,自己所厌恶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总结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听到一种无由的叹息:“我们‘被边缘化’了,所以工作难有起色。”这个抱怨,似乎是工作没做好的恰当理由。  相似文献   

6.
落实与落空     
落实与落空常听一些单位领导抱怨:现在工作难做,任务难落实。于是,一些原订计划或工作目标往往在狠抓“落实”的口号或措施中“落空”了。该落实的怎么会落空呢?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地方和单位是如何抓落实的吧。时下,常见抓落实的方法有:会议落实法,文件落实法,领导讲话落实法,舆论宣传落实法等等。以会议落实为例,就是上面开一个会,下面要开几个会,大会、小会、干部会、群众会,于是有人揶揄说:这个会,那个会,开到最后一个会,就是全面落实总结表彰会。至于领导讲话抓落实,让群众的感受是:这个话,那个话,大都讲的官话、套…  相似文献   

7.
身边总有这样一类“抱怨型”患者,抱怨社会太乱、工作太忙……或者声情并茂地讲述某日遇见一个“奇葩”人物,吐槽对方的种种不好;相反的,也有一群“奋斗型”朋友,他们中有人经历了事业的起伏跌宕,遭遇了生活的创伤,但失意过后又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毕业那年﹐我26岁。第一份工作没干到一年就“裸辞”,我给导师写了封长长的“诉苦”信,抱怨工作单位的环境和想象的不一样,不知道接下来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导师自然没办法给我一个直接的答案,我也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女友馋嘴得到灵感一天,刘源听女友说了一件烦恼事:在银行工作的她和一帮姐妹抱怨,上班所在地金融街的超市离单位有点远,买零食很不方便,女友让刘源有空帮她买好一些零食放在家。他决定去给女友买零食。  相似文献   

10.
袁浩 《奋斗》2014,(9):63-63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一方面幢憬着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却不断抱怨现实的处境,结果是借口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也越来越糟。成功大师比尔·盖茨说:“用‘如何’的问句来取代‘为何’的问句是非常重要的。‘为何’的问句常常引起找理由、找借口、解释的可能,无益于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今天只是抱怨以前的不如意,而不采取任何行动,留给明天的只能还是抱怨。如果你现在就下定决心,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你会发现,一切事情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这也正是应了那句俗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07,(1):110-112
我们常常听到不少人对怎样处理好单位的人际关系感到棘手,抱怨甚多。其实,只要我们为人正直。用心努力,做个受人喜爱的同事并不是很难的事。根据专家的忠告和众多人提供的经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5,(10)
<正>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苦活、累活、急活多,加班加点是常事。对此,一些基层同志多有抱怨,抱怨周末上班、晚上加班;抱怨工作节奏快、任务重;抱怨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总之,着手开展工作前要先抱怨一通。这在年轻干部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此种"报怨心态"的存在,不仅影响工作,也影响年轻同志的成长进步,需注意加以克服。首先,要端正态度,带着感情去工作。对待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意识,关系着工作状  相似文献   

13.
常听到一些干部职工抱怨思想政治工作空洞乏味、不够“解渴”。可以说,“解渴”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每年年初,各地各单位总是以签订责任状的方式,促进工作落实。诚然,签订责任状,一项一项抓落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问题是,有的单位仅仅把签订责任状作为落实的步骤,而不是落实的手段和措施。似乎责任状签完,工作就落实了。这种掩耳盗铃的把戏,在基层并不鲜见。有的单位抱怨,仅签订责任状就有30多份。这些责任状,涉及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疫情控制,等等。不可否认,签订责任状的确是一种好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这段时间,孩子对我抱怨很多,也不那么亲近了。春暖花开,孩子早就兴致勃勃想要出游,但我实在无法满足孩子这样简单的愿望。这个季度快要结束了,领导要总结年头的工作、要安排下一个季度的工作,单位还有各种需要传达的"讲话"和"精神",领导三天两头地开会,我这个小小的机关秘书,也就天天围着会议转,连周末也  相似文献   

16.
朋友一直对教育现状不满,他抱怨“择校不公”,但想方设法将女儿“择”进了重点小学;他抱怨“就近入学政策执行不力”,但动用关系将女儿“送”进了重点中学;他抱怨“应试教育害人”,但女儿读高中时,他又反对推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杯子与水     
俞敏洪 《求贤》2010,(1):28-28
许多同学去拜会大学教授,起初大家相谈甚欢,然而说着说着,学生们的话题便转向了抱怨,他们抱怨生活的压力和功课的负荷。  相似文献   

18.
张米良 《当代贵州》2013,(10):56-56
近日再读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对不抱怨运动带来的正面能量和积极效用很有触动,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21):116-117
·替你谋划·“我以前很喜欢这份工作,可是现在越做越没劲。这个月的工作任务又没完成,是不是我的工作能力下降了?”常听到一些职场朋友这样抱怨自己的工作和处境。不少人刚参加工作时踌躇满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职场上渐渐表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心理学家将这种情形称之为职业枯竭症。  相似文献   

20.
要求太多才会烦恼无数,希望太高才会失望重重,追求太多才会浑身疲惫。只有简单知足,随遇而安,才能活出人生本色。我们时常听人喋喋不休地抱怨单位不好,辛辛苦苦一个月却拿不了多少钱;抱怨领导不公,谁擅长溜须拍马就一路飙升;抱怨同事不友善,拆别人的桥。好一个怨气冲天的人啊!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这个世上,又有谁堪称十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