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友不如己者” ,乃儒家交友之道的千古名言 ,传唱不绝 ,影响深远。然而诸家对此语之理解 ,杂说纷纭 ,樊然淆乱 ,令人莫知所从。本文对蔡谟、陈天祥、南怀瑾三家注释《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之义作出辨析 ,认为三家各有偏颇 ,而未得其正。在此基础上 ,略叙己见 ,力图探求孔子之微言大义 ,廓清邪说迷雾 ,还孔子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孔子所言"中庸",是一种实用理论,更是一种实用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之"道",即"常道"。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为政、治学、交友、处事等中庸之道。其"中庸"思想传递给我们历久弥新的真理指南,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中庸之道",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赞浙江省委的“交友之道”俞俊臣近日,中共浙江省委提出,“多交一些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朋友”。寥寥15字,可谓道出了领导干部交友之道的精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正因朋友之不可缺少,交友就必须...  相似文献   

4.
有感于统战工作的交友陈奇文交友如古人,相如与廉颇负荆之交,陈重与雷义胶漆之友,陈蕃与徐稚下榻之谊,伯牙与钟子期知音之情,刘关张桃园之义……都是几千年来人们所赞颂的。共产党人也讲交友,并把它作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任务和...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2,(6):54-54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因而成为古代中国逻辑传统启蒙的先行者。本文从孔子关于“知”的论述中,探讨了其正名的逻辑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凡人于交友之间,口惠而实不至,则其出而事君也,必至于静言庸违。故舜之御臣也,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而孔子之于门人,亦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示世人:无论为人处世,还是从政为官,言行一致均为应当恪守的本分,决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相似文献   

8.
浅论孔子的经营观杨文清孔子的学说是一种经世治国之学,他的论述是很广泛的,其中不乏一些经营思想和经营观点是有很价值的。本文仅就几个有代表性的经营观略述管见。“足食”与“征敛”正确处理“足食”与“征敛”的关系,乃是孔子及古代儒家学派为后人留下的重要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孔子将"知"、"行"以及"知行合一"作为哲学概念界定并详实论述,开创了中国知行观的学统。孔子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考察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孔子非常重视"行",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依存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孔子也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强调把内在之知转化为外在之行。当前阶段应不断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合理性因素并运用到工作仍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孔姓始祖孔父嘉司英占,张金榜当今之孔姓者,皆以孔子为其始祖,其实,孔姓始祖并非孔子,而是孔子的六代祖、周代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孔父嘉,名嘉,字孔父(父,同甫,男子之美称),系周代宋公国的子姓贵族。宋国始祖微子半,因其嫡子早丧,亦舍其孙,从殷札(殷商王位...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统战工作能否认识朋友,团结朋友,与朋友一起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个重要问题。人之交友,有互悦者,是情友也;有互利者,是势友也。情友,情在友存;势友,利没势断。情友真,势友伪;情友永,势友暂。孔子说过: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交正直的朋友,讲信义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有益;交虚伪的朋友,谄媚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有害。统战干部要学会交友的基本功,具体讲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广交朋友。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其本质要求我们交友面必须宽广,胸怀必须博大,视…  相似文献   

12.
交友联拾趣     
正交友联,是指那些劝导人们谨慎交友、文明交友、以德交友、与善友交的对联。品读这些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交友联,可以让人们从中领略修身择友、处世交友之要义,开阔眼界,受益匪浅。安徽宿松石氏共出9名进士,其宗祠内有一对联:"择友须求三益;克己宜守四箴。"此联讲的是交友之本,修身之道,巧妙借用了典籍中的名句,含意蕴藉,词藻雅致,对仗工整,富有教益。"三益"取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  相似文献   

13.
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首先,他认为,德育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孔子极力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其次,孔子认为,德育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圣贤君子的根本途径。在人性的认识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命题。他认为每个人的天性基本上是相近的,人的善恶好坏是后天环境习染的结果。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特别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笃…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之多,他最得意的弟子叫颜回。有一次,孔子带颜回周游列国,因被误解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整整饿了一个星期。有一天,孔子正在午睡,颜回从外面讨些米来,煮好稀饭后,把手插进锅内大米粥里,然后又把手指放进口中吸吮起来。这些动作被睡醒的孔子看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5.
颜剑 《小康》2005,(5):23-25
中国人传统最重交友之道。圣人有“损者三友,益者三友”的告诫,这些话今天对我们的政府官员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近来报道常有披露说.某某本是一位前途光明的青年官员,却因结交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拉下了水.蜕变堕落为千夫所指的腐败分子。这样的事例甚为常见.叫览之者怎能不为之痛心、可惜呢!所以说官员对交友一事更要认真、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6.
说实话难,韩非在“说难篇”早有详细论述。范蠡于勾践灭吴后,张良于刘邦坐天子位后,知实言之不可再进也,自觉退走,势使然也。知言之可言与不可言,知言之可入与不可入,知言之应如何言,乃是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孔子与少正卯各收弟子教学,孔子在与少正卯较量中,曾经“三盈三虚”之苦,据  相似文献   

17.
徐同来 《传承》2010,(24):150-151
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和老子皆论述了"道"这一概念,并且孔、老之"道"最后是发展到了殊途同归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春燕 《湖湘论坛》2004,17(4):48-49
《论语》鲜明地体出了孔子的言语观 ,而后学对此论及颇少。本文从言语内容、言辞表达和言语态度诸方面对孔子的言语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言,即语言,也即人们日常交际中所说之话。它是人日常交际和开展公务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高超的言谈艺术是展示自身形象与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形成良好文风的基础。孔子作为中国的大圣人,对人们之“言”曾有过精辟、深刻的论述,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今天读来,对于指导人们交际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忠富 《世纪行》2012,(4):12-14
沧浪听歌的故事 孔子沧浪听歌是一个流传很久远,传播很广的故事。最早记载孔子沧浪听歌的是孟子,《孟子·离娄》中记载:“有孺子歌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这说明沧浪之歌早已有之,孔子不会是第一个听到的人,只不过他是名人。所以他在沧浪听歌的故事就被人们记载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