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骏  李昱 《统一论坛》2015,(3):39-41
近年来,"小确幸"一词在台湾岛内盛行。"小确幸"一词的通俗解释是"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其实,"小确幸"一词最早并非出自台湾,而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提出,他在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说,很多事物都可以产生"小确幸",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行。该词语传到台湾后,浸染流行,逐渐成为时髦用语。受此影响,台湾岛内不少青年人选择安逸与小清新,希望保持既有的生活状态与方式,追求较为现实的生活小梦  相似文献   

2.
图说宝岛     
《台声》2016,(1)
正"小确幸"发威圣诞气氛浓2015年,台湾"小确幸"发威,也让台湾各地圣诞气氛异常浓厚。从北到南,有高达21米的圣诞树;有尺寸大到可让真人走入的姜饼屋;有冰雪奇缘的艾莎女王助阵;屏东万金圣母圣殿更是宛如童话真实版,全村仿若"不夜城"。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台湾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希望保持既有的生活现状与方式,选择安逸与小清新,追求较为现实的生活小梦想,却不求大改革、大变革,不求大幸福、大发展、大格局。这就是当今台湾出现的一种社会新思潮——"小确幸",即追求"小小但确实存在的幸福"。"小确幸"是一种"后现代"、"后物质主义"的思想与心理表现,有它出现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它存在  相似文献   

4.
吕正惠 《台声》2014,(5):38-39
<正>4月10日,参与"太阳花学运"的学生们走出台湾"立法院",持续24天的"占领"算是宣告落幕。这期间,我在重庆大学客座,周边朋友、学生多多少少有点茫然不解,希望我能作些说明。人不在台湾,没有机会就近观察,这倒并非是我一直不愿发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0多年来,我已不看台湾的报纸、电视、网络,我不想浪费时间。最近与几批朋友畅叙旧谊,闲聊之际多少也涉及台湾的人和事。听说网络上大陆年轻人对"太阳花学运"反对服贸协  相似文献   

5.
正"31条惠台措施"一公布,立即在台湾引发各界关注,尤其是岛内各种媒体连续报道此事。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台湾《经济日报》:大陆行政效率令人印象深刻,这次针对台湾影视文化产品,以及多项专业人士在大陆执业等的开放程度,甚至还超越因"太阳花学运"而被台当局束之高阁的"服务协议",在与台湾无须"对等"条件下,即能享受服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4,(8):54-54
台"考试院长"关中日前出书,对岛内社会、尤其当局施政以"小确幸"自满现象相当不以为然,他甚至用了"非常反感、愤怒和不屑"等强烈字眼形容他的感受,可见其忧心之深、期许之切。"小确幸"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村上曾在文章中写道:"想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找到自己的小确幸(小而确实的幸福感)……就像耐着性子激烈运动后,来杯冰凉啤酒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台湾15~39岁以下的青少年人口占到社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是决定台湾未来的重要政治力量。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在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下,台湾18~34岁的青少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上体现出了更多的"人造独"现象。具体表现为:政治立场上,凸显个人主义,试图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来构建台湾"民主"的先进;政治参与上,网络媒体成为关键性的因素,参与政治性社团的积极性不高;政治认同上,对蓝绿两党的态度都不乐观,对两岸关系的认识模糊,较为重视"台湾身份";政治意识上,以支持学运的方式赢得执政当局的关注,倾向于"小确幸"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其实有不少年轻人创业,很多在大陆人看来属于‘小确幸’式的创业。互联网创业也有,不过很多是偏生活化、跟文化有关的。"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毕业、玖楼共生公寓的联合创始人潘信荣对记者说。根据台湾科技财经媒体《数位时代》发布的《2015创业大调查》,台湾创业热潮大约从2012年涌现,此后新创公司如雨后春笋,排名前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5,(10)
<正>去年三四月间,台湾岛内"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等反对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团体发起"太阳花"抗争运动,迫使台当局接受"搁置审查、先行制定两岸签署协议监督条例,之后再重审两岸服贸协议"的举措。由于岛内部分青年群体在抗争事件的过程中,及其后岛内地方"九合一"选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上岛内媒体一波波所谓的"中国人认同民意调查"结论,两岸一些学者、专家也开始对台湾整体政治发展走向感到忧心。就事实而言,岛内"太阳花学运"阻滞了两岸签署协议的进程,确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太阳花学运"呈现出的"反服贸"表象要比各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9)
<正>"太阳花学运"(又称"野百合学运")无罪判决,引起台湾社会各界正反两极的讨论。从今天的角度来检视,"反服贸运动"与其说是"台湾作为一个政治社群,意欲重新进行自我表述的大规模公民运动",不如说是"野百合学运"世代为实现"公民民族主义""国家建构"的政治精算,是一场赤裸裸的夺权斗争。毫无疑问,过去30年来台湾的经济停滞,美国所一手主导的"新自由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15,(2):32-33
<正>台湾《中国时报》2015年1月9日发表社论说,"太阳花学运"和"九合一"大选后,"两岸关系怎么办?"是很多人心中的大哉问。今年上半年以某种形式召开"国是会议"似乎已成定局,如果召开两岸关系应该会是重要议题,面对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两岸关系更是民进党与国民党不容闪躲、无法回避的课题,而大陆面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太阳花学运"爆发一周年之际,岛内多个学运、社运团体再度聚集台"立法院"外举办活动,提出"宪改"等系列诉求。鉴于"太阳花学运"对岛内政局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蓝营党政系统均对公平分配、世代正义等议题作出积极回应;绿营则抓住时机继续狠批马英九当局、打击国民党。岛内主流舆论对"太阳花学运"的看法则从追捧与热情中消褪,逐渐浮现出反思运动负面效果的理性声音。可以预见,台湾社会很难走出"太阳花学运"的阴影,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8,(9)
正摘编自2018年4月18日台湾《中央网络报》台湾《中央网络报》4月18日发表透视集文章指出,吴茂昆出任台湾教育事务部门负责人,他的政治立场归属"台独帮",2013年,他曾在台湾立法机构表示:"两岸是国际关系。"2014年"太阳花运动"发生时,他曾表示:"如果要求是对的,为什么不可以?""太阳花学运"的要求是"反服贸"。评论表示,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赖清德日前重申他是"务实'台独'工作者"。稍早,他在台湾立法  相似文献   

14.
杨立宪 《台声》2014,(7):50-51
<正>6月25日至28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首次率团进行为期4天3夜的台湾之行。抵台当日,他说道"从北京到台湾的飞行用时不到3小时,但迈出这一步足足用了65年"。作为大陆涉台部门主管负责人首次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显然此次台湾行写下了两岸关系发展中新的篇章。此次张志军的台湾行,是对今年2月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首访大陆的回访。但因今年三四月间,岛内爆发"太阳花学运"而阻挡了原定在此时间内回访的行程。"太阳花学运"作为两岸关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12)
正摘编自5月28日台湾《中国时报》台当局"行政院院长"林全一上任就做了惊奇的决定!批出的第二份公文,下令撤回对"太阳花"群众闯入台当局"行政院"的刑事起诉中,关于毁损与侵入建筑物等起诉罪名,百余人将因公诉不受理而结案。林全撤告的理由是以本案为政治事件,并非单纯法律事件,基于"多点和谐、少点冲突"原则从宽处理。蔡英文办公室则说蔡英文昭示谦卑,支持"行政院"的决定。"太阳花"群众闯入"行政院"是个案,但将来也可能会再发生,也是通案。不仅如此,"行政院"的闯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台声》2010,(12):68-71
<正> 林生祥曾四度获得台湾金曲奖,担任主唱的交工乐队被誉为台湾近10年来最值得关注的独立乐团,他的音乐甚至被认为是"一代人的史诗"。尽管他的演唱全部用客家话,但并未影响人们从他的音乐中听到南台湾的稻田、客家人的喜怒哀愁和美浓小镇那片土地的味道。如他所说,"我是农民出身的歌手,总是想着用自己的音乐为农业做点事情。"他歌唱的是土地、劳动和农民,歌唱他们生活的欢欣与美,歌唱他们抗争的勇气与无奈。  相似文献   

17.
大理的"大",还体现在大理本土人的文化和心态上。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既坚持自己的信仰,又包容差异,既坚守传统,又开放创新。大理的"大"与大理的"小",其实不矛盾。因为有这个"大"的背景,才容纳得下如此多的"小";也因为它"小",它才可以把理想变成现实,可以成就无数人的"小确幸",或者成为他们心中的"理想国"。大理的"小"和"大",加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理。我们这期的专题,就描述这样一个大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8.
马英九在致词时痛批民进党的"烽火外交"和"锁台政策"导致台湾经济日益衰弱,"想起来有时候都要掉眼泪";但如今曾经担任过扁朝高官的都来竞选5都市长,"他们过去8年做这么多对台湾有害的事情,我实在看不出来,人民值得去信任他们"。岛内有舆论认为,马英九终于学会选举语言。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5,(3)
<正>从去年三四月岛内爆发"太阳花"到年底的"九合一",全台湾最热门的词大概就是婉君(原意指网军取自谐音)了。网路世界一切匿名,婉君们可以肆意为之,而且只要集结志同道合的网路好友,说你"黑箱"百口莫辩,说你"权贵"真真切切,说他"柯神"谁敢辩驳,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18,(5)
正统一不是水到渠成一2009年暑假,我参加了一场名为"华夏情,文化行"的沪台大学生夏令营,在闭幕晚宴上,担任夏令营团长的政治大学杨日青教授讲到,尽管时机还不成熟,但两岸之间人民来来往往,增进认识,累积条件,等到未来条件成熟了,自然就可以统一,所以统一自会水到渠成。杨日青教授讲了"统一水到渠成"这句话后不到5年,"太阳花"风波就爆发了。"太阳花"后,再也没人敢说统一会是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