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6,(10)
正我背着相机正走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突然接到梅葆玖先生的弟子打来的电话,通知我"4月25日11时44秒"梅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这是他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的第27天。我乘车赶到协和医院内科楼三层的特需病房是12时05分,梅先生的亲属和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同志们都守候在病房外。听到消息的在京弟子和梅葆玖先生的生前友好也都陆续赶到了医院,我在楼梯口看到了梅葆玖先生的男旦弟子胡文阁,他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10)
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葆玖先生,因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9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梅派艺术传人。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声声《梨花颂》作别梅葆玖5月3日上午,梅葆玖先生遗体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10)
正他是一代京剧大师之子,也是一位京剧大师;他是会说英语,爱吃牛排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是49个徒弟的恩师,也是20只猫的主人……贴在梅葆玖身上的标签很多,但如今所有这一切都消散了。10岁就学艺唯一继承者梅葆玖是一个传奇。年过80岁,居然照样能上台唱戏,扮相不倒,身段不倒,嗓音不倒,甜美温润一如当年。天生的好嗓,加之幼年打下的基本功,才使他年届耄耋依然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令多少人羡煞。1934年,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是梅兰芳与福芝芳夫妇所生的最小的儿子。梅兰芳原来选定的接班人本是第三子葆琪,梅葆玖描述这位三哥:"一双大眼睛跟我父亲非常像,他很受宠爱,父亲练功都带着他,又送他到外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0)
正初春时节,一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翩然谢幕,走完了自己精彩纷呈的82年人生历程。从此,世间再无梅葆玖,梅郎世家成往昔。这对于京剧,对于男旦,对于梅派艺术,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的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第9个孩子。纹丝不乱的头发、白皙的面容、眼角深厚的轮廓、挺直的鼻梁、微薄的"梅家嘴",让见过他的人感叹:很像梅兰芳,真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葆玖接过了父亲的大旗,"梅家"的标签成为梅葆玖最重要的人生切面。10岁学艺,13岁登台,18岁与父亲梅兰芳同台演出。从此,梅葆玖的一生再没离开京剧。而生活中,梅葆玖爱好甚广,他痴迷于一切与机械有关的东西,不仅开得一手好车,还能驾驶私  相似文献   

5.
1956年3月,正在南京的梅兰芳接到堂兄梅秀冬的来信,希望梅兰芳回乡看看。3月7日,梅兰芳改变行程,带着妻子福芝芳、小儿子梅葆玖和剧团艺人,乘上了开往泰州的汽车。这是梅兰芳一生之中唯一一次踏上祖籍地——江苏省泰州市。他为家乡父老连演6场,轰动全城。在八天七夜的时间里,我有幸三次见到了梅兰芳先生,并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5月9日第一次登上成都舞台,以一曲《霸王别姬》,赢得成都观众大声喝彩。 梅葆玖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小儿子,排行老九。他10岁随父学艺,60年代初主演梅派剧目,是现在唯一能演梅派各种剧目,表演正宗梅派戏的人。尽管梅兰芳生前曾培养了不少京剧人才,但真正的弟子却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京剧艺术的遗憾。  相似文献   

7.
大师,陨落!     
《台声》2016,(10)
正这个春天,注定带着悲伤。"沥血梨园桃李九州芳盛德永存,仙姿香韵美誉四海传无愧大师"——26字挽联,浓缩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一生。当我们还来不及从梅葆玖先生的离世中抽离,蓦然发现,这段时间里,太多文艺界大师离我们远去,这怎不让人黯然神伤。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对舞台眷恋和不舍先失京剧界"梅派掌门"梅葆玖,后送走"程派脊梁"李世济,让很多戏迷观众感到痛惜。李世济,1933年5月生于苏州,长于上海,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  相似文献   

8.
凌君 《两岸关系》2005,(3):50-53
有一场戏结束的时候,魏海敏对身边的朋友说,她要到后台去看梅葆玖。"可是梅葆玖并不认识你啊!"朋友被弄糊涂了。"不认识不要紧,我就当个戏迷吧。"朋友拗不过魏海敏,只得陪她挤进人来人往、忙忙碌碌的后台。垂落的帷幕似乎还萦绕着清亮柔美的京腔,没来得及卸装的梅葆玖被热情的观众包围着,其中不少梅兰芳的戏迷为梅葆玖在舞台上复出庆幸,赞扬梅葆玖不愧是梅大师之子,达到了"育梅"的境界。朋友不甘心魏海敏站在旁边做戏迷,赶紧把她介绍给梅葆玖,梅葆玖很有礼貌地对她点了点头。魏海敏说她那时很开心,感觉真像个崇拜偶像的戏迷……  相似文献   

9.
叶芳 《台声》2011,(10):54-56
8月22日,突然听到钟铁民先生去世的消息,真的不敢相信。尽管早就知道钟先生从小就身体赢弱,常年受病痛干扰;尽管已经知道他去年刚刚做过手术,仍在休养之中,但我一直相信他会好起来的,因为他的毅力、他的信念、他的精神,都是那样永远快乐、鲜活地感染着周边的朋友们。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与他的3次交谈,从中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做事,更让我无论如何无法接受钟先生已经离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梨园幽灵     
梨园幽灵晓洲1997年11月10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公安分局的领导来到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后人梅葆玖的家中,将被盗的梅兰芳戏剧服饰物归原主。梅先生感激不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时间倒流至1996年9月27日,中秋之夜,为弘扬民族戏剧事业而专门...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27日傍晚,山东电视台有线综艺台演播厅侧一间演员化妆室,经友人引介,我拜会了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季子、梅派正宗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梅先生见到我后,很礼貌地站起身,同我握手。梅先生虽然60来岁,但一点不显老,好像40来岁,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和气慈祥,一派大家风范。这天,梅先生抵济后,下午休息,养好精神应付晚上演出,不接见客人。我的任务是将有关梅兰芳大师的一本书赠送给先生,并再赠一册托转北京梅兰芳纪念馆。我的书名叫《人生舞台》,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出版,全书40万字,首篇即写的是“梅兰芳与  相似文献   

12.
尊敬老师     
尊敬老师应该形成社会风气,青少年学生更应该尊敬老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这方面,革命先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毛主席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但他在他的老师-徐特立过六十大寿时,写信说:"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毛主席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教育我们青少年一代。朱德总司令也很尊师,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2)
<正>1月12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梅派在当代"暨纪念梅葆玖先生周年梅派曲集研讨沙龙上,著名台湾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的大弟子魏海敏表示,自己将于4月领衔演出《在梅边·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希望梅派戏能在这个时代得到更多的知音。《在梅边·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是魏海敏在梅葆玖逝世一周年之际向老师的缅怀和致敬,也是她将自己20余年学"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离开我们已有42年了,他的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富强建功立业。值此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采访了梅兰芳先生的儿媳——中国梅兰芳研究学会秘书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屠珍教授。年已70高龄的屠珍教授仍精神饱满,她向记者敞开了记忆大门……一屠教授于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毕业后她被安排到外经贸部当英、法文翻译。1961年梅兰芳先生去世,梅家上下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梅兰芳生前对子女关心备至,屠珍将公公的爱国敬业精神视为…  相似文献   

15.
<正>1987年我第一次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接触并有幸会见了全国友协的前任会长韩叙先生。他向我阐述了全国友协的使命,还赠予我一只极其精美的中国瓷碗作为我们相互理解和赞同的象征。后来我有机会拜会了他的继任者齐怀远先生和之后继任的陈昊苏先生,他起初作为副会长随后在2000年到2011年继任为会长。我荣幸地见到过他多次,因此我们成了要好的老朋友。我们一直就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瑞士相互理解的桥梁为目标进行非  相似文献   

16.
金克木先生谢世一年 了。回想去年四月的一天上午,我去看望他,他精神还挺好。只说拔了一颗牙,镶了新牙,还不太习惯,没听他说有其他不适。那里知道那次别后,竟成永诀。 金克木先生是我的老上司。我们相识于一九四九年夏季。是年,南京解放。我那时在南京国立东方语专任教。七月,语专与北大东语系合并,我随校来北大。我和金先生在同一个组。他是我们组的领导。从那时起一直到文革他一直是我的领导。他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课,但是我平日受他教益,获益匪浅。他的为人,他的学问,都是我所钦佩的。他为人正派,道德高尚。他学贯中西,治…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一直认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应该是一体的,所以今天来开这个会,很有意义。从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出来,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老前辈大部分都不在了,我想了想,大概还只有周有光老先生还健在,他今年108岁。他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现在,一直没有停顿思考社会进步问题。他的文章言简意赅,思路非常清楚。所以,社会科学应该有社普,让普通人看得懂。我以前与龚育之说过,我们科学普及做得很好,但社会科学的普及做得不如自然科学好,而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是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10)
正作为戏曲演员,能拜到大师门下,是每个人的心愿,我也不例外。从18岁入了旦角这行当,我就一心想拜梅葆玖为师,直到29岁那年,才得以列入门墙。当接到山西省京剧院的邀请时,我第一时间拨通了师父的电话,师父鼓励我来山西,说这里的京剧氛围很好,而且他也希望我能接过师姐的接力棒,继续振兴梅兰芳青年京剧团。其实,当初我只是梅派艺术的追随者,曾经为了青年京剧大赛,买来师姐李胜素的碟片,照着学,硬生生地闯入到了复赛。当时,评委老师很"纠结",因为我是唱梅派的好苗子,可是师出无门。随后,不少业界老师纷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10)
正梅花谢了匆匆,2016年4月25日,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翩然谢幕,走完了自己精彩纷呈的82年人生历程。从此,世间再无梅葆玖,梅郎世家成往昔。细雨连绵,携将春色去。梅花香韵,人间成绝调。2016年4月25日11时许,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幼子梅葆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岁。从此,世间再无梅葆玖,梅郎世家成往昔。这对于京剧,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0)
正玖爷是一个家风很好的人,我没见过梅兰芳,我从玖爷身上真是见到了梅家的家风。无论开大会小会,他几乎每次都会说起父亲是怎么教导他的,待人接物谦和大度,品行温文儒雅。葆玖老师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笑眯眯的。他说他父亲从没跟人大声说过话,红过脸,而他一直是把他父亲当作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榜样,像他父亲那样去对待人、对待艺术。前年他80岁的时候,我们本来准备给他做一些庆祝活动,他坚决不肯,因为也是他父亲诞辰120周年,他觉得不能干扰了他父亲的光环。他在50岁以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