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立极 《两岸关系》2010,(11):46-47
<正>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胡适一生颠沛起伏。台湾是他的初始,也是他的结束——1893年,两岁的胡适随母亲探望到台湾任职的父亲胡传,短暂两年的团聚日子,父亲教他识字、为他启蒙;1958年,胡适从美抵台,就任"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院长,4年后,心脏病猝发离世,安葬在"中研院"对面的山坡上。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这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又是非常坎坷的。1934年,我在台湾彰化出生,下面有4个弟弟妹妹。1938年,父亲因不满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化、皇民化统治,毅然带着全家来到北平,当时我们住在西城区南太常寺4号。当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台湾人的身份是"日本人",自然我们搬到北平之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专程拜访了在湖北颇有影响的来自台湾的年轻实业家张鸿哲先生。应笔者的请求,张先生在汉口他的寓所介绍了他回祖国内地投资办企业的经验体会。 张鸿哲1955年出生于台南,父亲是个医生。1977年,张鸿哲从台湾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当了2年兵,随后考入台湾联合报系,在《经济日报》当了一名财经记者。在报界干了半年多,张鸿哲又考进了台湾有名的台塑公司。  相似文献   

4.
正有台湾网友不久前贴文,感喟自己"生不逢时",不但没见识过台湾"经济起飞"是什么样子,进入社会后也只能领份"吃不饱、饿不死的薪水""整天卖肝、上班、下班、睡觉,有时候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此文如巨石投水,引起了很多台湾青年的共鸣。有位西进上海两年的"90后"台湾青年分享了自己的"薪情"。他说,自己是台湾私校中文系毕业,"若非在台湾找不到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我出生在台湾白色恐怖的监狱中,奶奶希望自我开始能平安顺利,故取名为开平。"翻阅老照片,不难发现萧开平简直就是父亲萧道应的翻版,一样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兄弟姐妹中,只有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现在是台湾知名法医。他另一身份是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现任会长,工作之余奔走两岸,传扬先辈抗日精神,传递几代台湾人对祖国的深忱热爱。  相似文献   

6.
刘东萍 《台声》2010,(8):51-52
<正> 2003年8月,来自台湾的陈郁升独自站在东莞街头,看着林立的厂房,来往的车辆,心情十分低落。他甚至有点埋怨父亲,为什么让他来大陆?然而3年后,他却爱上这片充满商机的土地,也在东莞成功开拓了自己的事业。子承父业上世纪90年代,陈郁升的父亲来东莞投资,在虎门白沙建立"东莞市虎门金彩色料厂"。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却坚持每月回台湾看望妻子与儿女。父亲务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大学     
李晓 《公民导刊》2013,(7):53-53
<正>1959年秋,父亲考入了家乡城市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那年,父亲已经21岁了,在班上算大龄青年了。他穿灰色咔叽布上衣,脚踏爷爷编织的一双草鞋迈入了大学校门。老师问他:"你没有解放鞋啊?"父亲尴尬地低下了头。一周过后,爷爷进城卖了扫帚,陪着父亲去店里,花了1元6毛钱,买了一双解放鞋。那天,父亲一直把鞋抱在怀里。爷爷陪父亲来到一家卖包面的馆子里,吞了吞口水问:"多少钱一碗?"老板回答,1毛5。爷爷说,来一碗吧。那一碗包面,爷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吃了吧,读书比种庄稼还辛苦。"父亲埋下头,吃了几个包面后,又推到了爷爷面前:"爸,我肚子不舒服,您吃了吧。"爷爷明白,父亲是在装,他索性站起身:"我也不想吃,那就走!"父亲走了几步,又退回来,  相似文献   

8.
《台声》2020,(2)
正帮助云南农民这件事,这曾经是父亲的愿望,如今,也成了我的事业主线。"来了就真的不愿意走。"他认为,两岸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隔阂,只要台湾青年肯踏出第一步,一定可以在这片创业热土上有所收获。关于他罗杰翰,80后台湾台北人。2017年通过福州仓山区彩虹桥台湾青年创业孵化器进驻大陆。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回声来自台湾邮友的邀请周熙父亲是位集邮爱好者,几十年下来,我们家已是遍地邮票。他将自己的心血点点滴滴地花在了邮票上,邮票也深情款款地承载着父亲半生的回忆。然而,在繁多的收藏中,却没有寄自台湾的实寄封和邮票。花甲之年,父亲想得到台湾邮品的愿望越发强烈。他根据集邮杂志上提供的台湾邮友的信息,一封封地发信,但全部像断线的风筝,使父亲盼望回复的热情一天天冰冷下去。  相似文献   

10.
李彬  刘亚亚 《台声》2006,(9):48-49
王克璋先生1957年出生于台北市,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化纤系,1983年担任台湾瑞毓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1987年担任台湾聚隆纤维股份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1996年担任济南聚大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担任济南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2000年担任济南大自然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生的父亲是台湾老兵,受父亲的影响,1989年陪父亲来大陆探亲之后,就决定在大陆开创自己的事业。见到王克璋先生的时候是在他的厂区里,炎热的天气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些浮躁。而王克璋先生的热情,儒雅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夏日里的清爽。在会客室里,当我们表明采访意图…  相似文献   

11.
<正>这幅"画"至今犹在眼前1924年的秋天,陈灏珠出生在香港。他读的小学民生书院是教会办的学校,接着在同为教会办的香港名校培正中学读了一年初中。父亲陈国伦看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两岸情     
《台声》2019,(22)
<正>父亲随祖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不堪在台湾当"亡国奴",毅然跨过台湾海峡来到祖国大陆,为了谋生,在大陆东北辗转各地后,定居在呼伦贝尔市(现地名),父亲生在台湾,长在大陆,他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人民。我1968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城市——海拉尔,尽管父亲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下,父亲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父母相信祖国、相信人民,仍教育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在那沉闷封闭的年代,生活门路不多,父亲只能在庄稼地里埋头苦干,母亲的身子又虚弱,连吃药的钱都没有,还得供我们上学,父亲只好翻山越岭挑柴到镇上去卖。记得那一次父亲又卖了柴连饭都没吃,就去给我送钱。只见他两眼熬得通红,面色枯萎憔悴,刚落去的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20,(16)
正"你看,台湾岛和海南岛多像祖国的两颗大门牙!"8月1日,台湾医生程华伟指了指挂在诊所墙上的中国地图对记者说。9年前,27岁的程华伟追寻长辈的足迹,从台湾台北来到浙江临海"登陆"寻梦。10年里,他从一名医院的实习生到和同事合开了一家口腔诊所,从形单影只到组建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程华伟直言:"这里是圆梦的地方。""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2018年2月底我们要回台湾举办婚礼,临登机时小迪告诉我她忘记办签注了,我们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建言献策奔波,政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当我被选为市政协委员的那天,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把他几十年来在市政协的提案和其他材料放到了我面前,厚厚的几大本,捧起来很重,我心里也顿感沉甸甸的。"文章里的父亲陈炳基是北京市政协的老委员,他是第五届至第八届的常委;儿子陈小兵则是第十二届的新委员。岁月,见证了父子两代的政协情。陈老现年已经87岁,他生长于宝岛台湾的台北市。陈老在学生时代就投身台湾岛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学生运动,曾被关入日本人的监狱;1947年岛内爆发著名的"二二八起义",陈老是亲历者和参加者;同年  相似文献   

16.
<正>正午。电炉,铁壶;水沸,茶香。听张洪玮讲茶。"我"—张洪玮的自述我叫张洪玮,是南京"我茶台ONE味人文茶馆"的投资人。这间茶馆的投资人一共两位,另一位叫许中豪。他卖卤肉饭、牛肉面,我卖台湾乌龙茶。他好动,我好静。我籍贯福建诏安,生于台湾南投,长在台北。大学读的是电机专业,因为从小喜欢拆东西嘛,闹钟啊,电灯啊。我是双子座的,思想蛮活跃的那种。我家五代做茶。听爷爷说,台湾茶最早是从大陆传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20,(2)
正"琼海是我的第二个故乡。父亲在这边耕耘了21年,早已与当地人融为一家,我现在也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家。大顺农场是父亲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关于他林瑞斌,1988年出生,台湾高雄人,海南琼海大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19年5月被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海南五四青年奖章。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20,(17)
正偌大的厂房里摆放着几台大型设备,几名工人在车间测数据、操控设备……这是东莞厚街镇的一家传统五金厂的车间。吴梁荣从车间走到隔壁的办公大楼,上面写着"需用物联网公司"的招牌。"台商二代"吴梁荣是这家物联网公司的创始人,而这家传统的五金厂是他父亲一手创办的企业。突破传统打造自己的品牌二十几年前,吴梁荣的父亲从台湾来到东莞开五金工厂。对于吴梁荣来说,接班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22岁那年他从台湾来到东莞,在父亲工厂里从基层开始做起。从生产、研发、销售、财务……几年下来他已经熟悉了整个运作和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19.
父亲是位集邮爱好者,几十年下来,我们家已是遍地邮票。他将自己的心血点点滴滴地花在了邮票上,邮票也深情款款地承载着父亲半生的回忆,然而,在繁多的收藏中,却没有寄自台湾的实寄封和邮票。花甲之年,父亲想得到台湾邮品的愿望越发强烈。他根据集邮杂志上提供的台湾邮友的信息,一封封地发信,但全部像断线的风筝,使父亲盼望回复的热情一天天冰冷下去.  相似文献   

20.
蔡怡 《北京观察》2009,(2):54-55
我出生在1947年的内战时期。小时候父亲对我说,1945年光复后,祖父随铁路部门从四川去了台湾.以后便杳无音讯,是他给你起名为“怡”,意为“心想台湾”.就是希望你心里记着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你这个长房长孙。父亲早逝,因为爷爷这个“海外”关系,使我们兄妹不能参军.不能入团、入党.甚至连找工作都有困难。那时我想,这个未曾谋面的爷爷,真把我们全家害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