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腐败防范心理是个体的一种拒绝、排斥、放弃违纪违法故意的心理状态,它与腐败心理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心理状态,并且在对立中冲突,在冲突中此消彼长。公职人员腐败防范心理包括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愿腐败的三种心理状态,这三种心理状态是在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心理过程的不断冲突中逐步形成的。构筑公职人员预防腐败心理的具体路径有:通过严惩腐败的路径,构筑不敢腐败的心理;通过制定科学的制度和严格制度执行力的路径,构筑不能腐败的心理;强化健康心理意识的路径,构筑公职人员自身不愿腐败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腐败行为是腐败主体在心理因素影响下的一种自觉行为。目前,学界认为腐败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移情心理和定势心理。心理问题是导致行为问题的重要根源,对于腐败的治理,需要加强党性修养改造人性的自私面,构建腐败治理的文化基石,强化反腐倡廉日常教育,建立健全腐败心理矫正机制。  相似文献   

3.
关于腐败心理,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研究腐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腐败产生的个体心理因素、腐败心理类型等。国外学者则更多从腐败心理活动、社会控制、腐败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部分研究没有直接指向腐败心理预防,但为进一步探析腐败心理及其预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腐败根源的政治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腐败对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极大威胁。腐败的根源涉及诸多层面,但腐败主体隐性的心理因素更有其内固性。从腐败的心理过程、腐败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等三个层面,可以对腐败发生的主观心理机制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腐败认同潜意识是腐败文化的一种表现,同样具有文化的心理调控功能,有很强的传染力,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们的言语行动.它不但纵容了腐败,而且削弱了社会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使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社会文化心理土壤.从文化心理视角出发,减少和铲除腐败认同心理的根本办法,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腐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必须从“心”入手。重视领导干部廉政心理的建设,才能使每个党员干部从心理上远离腐败,并逐渐实现由“不能腐败”、“不敢腐败”到“不想腐败”的转变,最终实现根治腐败。  相似文献   

7.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腐败行为也是在腐败者个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可见,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内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因此,对腐败者产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腐败行为产生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1.贪婪心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其心理本质就是贪婪。贪婪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腐败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定的腐败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心理驱使下发生的。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必要性心理 ,当官腐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 ;二是可能性心理 ,错误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而一定的心理又是一定客观事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因此 ,遏制腐败 ,消除腐败心理的基本工作是 :一方面 ,要拓宽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另一方面 ,要打破错误的心理防卫机制。初步形成不必贪 ,也不敢贪的社会氛围 ,从更深的层次作好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9.
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违背公共利益,以权谋私,导致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行政人员的心理畸变是诱发行政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应当加强行政伦理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加大腐败惩治力度,遏制腐败动机衍生;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消除腐败心理来源;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反腐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10.
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违背公共利益,以权谋私,导致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行政人员的心理畸变是诱发行政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应当加强行政伦理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加大腐败惩治力度,遏制腐败动机衍生;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消除腐败心理来源;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反腐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这种机制,需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心理的产生,阻止腐败行为的实施。因此,需要以心理学为切入点,从精神分析理论、需要理论以及行为理论三个角度研究腐败心理的作用机制,对腐败犯罪动机形成和行为实施两个环节进行分析,利用心理评估遏制犯罪动机形成,加强教育化解犯罪动机,优化职业环境,防止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10)
近几年,军队方面一直在加大反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腐败案件数量的上升,这对巩固以及促进部队战斗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当前部分军队官员还存在一定的腐败心理,这些具有较高职务的腐败主体会牵动部队的整体素质。因此,认清腐败人员的心理结构对反腐工作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湧 《现代领导》2010,(9):19-19
人之本,在于心,思想决定行为。官员腐败,都有一个“失衡补偿、侥幸支撑、由惧到坦、肆无忌惮”的心理过程.以及“继发型形成、自强性内化、合理化选择”的蜕变犯罪过程。要使官员拒腐保廉,必先从官员的“心理腐败”着手预防。因此,高度重视廉政心理建设.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切实有效地防治腐败心理演变,是从源头上建设反腐败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腐败行为支付的道德成本,主要体现在伪装行为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与心理疲劳、随时可能被发现而受到法律惩罚的心理恐惧、以及腐败行为被发现后带来的声誉受损等方面。道德成本对腐败行为的制约力,取决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高低、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强与弱、多与少、腐败行为人道德水准的高与低以及腐败行为被察觉概率的大小与所遭受处罚的轻重。为此,采取加大腐败成本的方式去反腐败,就要把高水准的道德规定与组织规则结合起来对潜在腐败行为人施加直接影响;以常规、快速和适时的处罚提高腐败行为被惩治的概率,给腐败者以持久的心理压力;同时公开腐败行为相关信息,使腐败行为人承担的道德成本由隐性成本变为显性成本,形成巨大舆论压力。  相似文献   

15.
皇甫启全 《群众》2000,(1):40-40
群众监督是反腐倡廉的锐利武器,从近几年反腐败实践看,群众踊跃参与已成为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当前仍有部分群众不愿或不能主动参与反腐败斗争,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群众自身存在一些思想障碍,有与己无关心理,认为反腐败是党和政府的事,普通群众参不参与无所谓;有悲观失望心理,认为腐败越反越重,从而丧失遏制腐败的信心;有洁身自好心理,认为反腐败有风险,搞腐败有危险,因此,既不反腐败,也不搞腐败,洁身自好;有位卑自惭心理,认为腐败分子大多有权有势,自己无权无职,“小腿拗不过大腿”,干脆“民不与官  相似文献   

16.
腐败现象源于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腐败的决定性原因是主观原因,腐败的发生也有其社会心理原因。真正的源头反腐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而制度建设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治理腐败的最高境界,是使官员"不想腐败"。  相似文献   

17.
腐败现象源于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腐败的决定性原因是主观原因,腐败的发生也有其社会心理原因。真正的源头反腐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而制度建设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治理腐败的最高境界,是使官员"不想腐败"。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思想意识的松懈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侥幸心理、麻痹心理、自负心理和补偿心理更是诱使有些领导干部滑向腐败深渊的关键因素。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干部培训,引导领导干部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建设廉政文化、净化政治生态,筑牢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精神堤坝。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今社会,腐败可谓人人痛恨,每一起腐败事件曝光后,都会伴随着公众如潮的讥讽与抨击。然而,人们对腐败的态度仅仅是"人人喊打"那么简单吗?我看并非如此,很多人痛骂腐败的背后其实都或多或少的都隐藏着一种"酸葡萄"心理:对腐败既爱又恨,一方面咬牙切齿,另一方面又羡慕有加;一方面鄙视贿赂,另一方面又希望分一杯羹。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很多人对腐败的痛恨并非源自腐败  相似文献   

20.
刘海萍 《理论月刊》2006,(12):132-134
行政腐败是一种在行政部门中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对它的存在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不同的知觉类型透析了行政腐败的四种类型,即物知觉产生的主动腐败、角色知觉形成的模仿腐败、人际知觉形成的被动腐败、因果关系知觉形成的群体腐败。最后提出通过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和知觉对象的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