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形成内在规定性,内蕴着三重面向。从现代化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体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与推进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由马克思视域中的“历时性”关系转向中国实践场域下的“共时性”存在,从而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性质;从文明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不仅符合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其自身目的旨趣又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充分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两个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来认识和理解“第二个结合”,  相似文献   

3.
刘萍  荆梦  王傲雪 《理论探讨》2024,(1):158-162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设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发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以多元主体联动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仅与现代化建设内在统一,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内在统一。改革开放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否定,有着特定的历史与理论逻辑,涉及内政外交以及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其历史过程符合现代化逻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道路。由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了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构成了一个历史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其实质上就是提升内嵌了中国本土原创性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等多元文明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影响力。从理论背景切入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明晰“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命题的生成逻辑,从而找到制约中华文明影响力扩大的核心难题,即尚未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话语内容、主体、传播方式出发,以话语体系基础建设为“纲”,以培育专业化对外话语人才队伍为“基”,以数字传播空间为“云”,建构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式话语体系,从而破解中华文明被西方国家边缘化、赋魅化的困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自信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国特色”,是包含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而不是与社会主义没有直接关联的中国的一般性特点,它只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其“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是通过中国特色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与中国实际没有联系的一般社会主义。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科学抉择。基于世界现代化的实践史,可分别从时间、价值和实践三重维度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并澄清它与工业化、西方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始终秉承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展开了对资本现代化的历史性分析和实质性批判,并极富远见地勾勒了未来现代化的情形。马克思的现代化设想在中国得以落实,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结合具体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引领中国人民迈入现代化行列的成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应对世事变化过程中的睿智之举。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在朝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并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集中力量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的“十二大”是与“七大”具有同样历史意义的会议。“七大”的纲领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十二大”的纲领则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七大”为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十二大”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道路。因此,各行各业、各单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当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大题目,来自觉安排自己的活动,使自己的工作服从于、服务于这个总目标。离开这个大题目,轻则得小失大,事倍功半;重则南辕北辙,迷失方向。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探讨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想就此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大会的理论成果十分丰富,深入学习领会好、全面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用协调发展思维完整准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党的中心任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坚持“两个结合”而创造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其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为十二条原则。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并对我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正确总结而形成的。一、十二条原则是对十三大提出的十二个观点的点的丰富、完善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讲话中最先提出的,他的提法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完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首要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刘颖 《理论导刊》2023,(5):4-11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历经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化”对其形态的塑造力与“中国话”对其内涵的构造力,共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变迁与内涵重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完整演绎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孕育成形到成熟定型的形态进化过程,推动现代化从“工业化”的雏形、“四个现代化”的外形、“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外型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重构逻辑,推动现代化的概念范畴从单一碎片化走向全域系统化、理论特质从共同特征走向聚焦本国特色、价值意旨从物的现代化走向人的现代化、内容指向从现代化国家走向现代化强国。但“中国化”与“中国话”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场域融合互动,“中国化”对“中国话”的融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与“中国化”的互动建构了新现代性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运用《毛泽东文集》(1—8卷)、《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文选》(1—3卷)、《胡锦涛文选》(1—3卷)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等重要文献作为语料库,以大数据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及其变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推动发展,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从时间序列上分别经历了“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三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由中心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十六大对25年中国改革中新兴社会阶层的新称谓。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这张“身份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分析,对于我们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坚持改革方向,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立足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理论由来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党根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说过,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  相似文献   

15.
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甚至关系到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的重要概念。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凝聚党心、民。心,承继“九五”辉煌,开创“十五”伟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小康社会是不同于西方和别国现代化标准与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曾被列宁称为“不文明的社会主义”.这不仅仅是指其经济落后与社会主义的不相称,而且是“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分析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趋势及中国现状后大胆地界定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巾场经济的科学论断,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冲破一切束缚,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在以往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效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动力即“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这是使其得以迅速发展的两个基因.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宗教冲动力”已被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耗尽了能量,“经济冲动力”成了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世界万物被剥去了神圣的色彩,从而使资本主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因失去了抑制平衡.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建设既是中国政治刻不容缓的形势需要,也是实现民主价值和发挥民主功能的内在要求。发展中国式民主既应该“在价值层次上做出确定论证”,也需要“在操作层次上做出系统规定”。加强操作机制建设是中国探索超大社会发展大国民主的重大课题和必由之路。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加强操作机制建设已成为中国民主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生动实践。虽然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加强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建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探索仍应继续。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往下推,也要总结基层经验往上提;必须考虑民主多重价值之间及其与民主多样手段之间的相容度和兼容性,避免各种要素结构功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操作理论简洁明了,操作要领简单易行,操作结果廉价高效,应成为加强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建设努力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骨”和“筋”,精神文明建设则是社会发展的“气”和“神”。骨筋和气神是有机的统一体。在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战略任务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努力培植跨世纪发展的精神动力。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培植精神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建…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党中央在二十大报告中,将共同富裕纳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具有更加丰富的具体内涵,是更加强调“全体人民”“全方位”“高质量“”共享性”的共同富裕。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以人民的中心地位为价值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重要依托,以共同奋斗为实现路径。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制度创新的终极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的效率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复兴。这一制度创新逻辑是“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成功“密钥”。其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为:厘定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评价,凸显“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