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蒂文·郝瑞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卓有成效的少数外国学者之一,他从实地考察出发,特别是对西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彝族的历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教育、彝学史等等进行了学理性的思考、研究和梳理.其研究无疑有助于宣传介绍彝族,同时也有助于从客位的角度丰富西南民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专著和论文的梳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薄弱,主要表现为研究学者不多,研究成果少、不系统,研究视野大多局限于传统革命史范畴,尚未构建起与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相适应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3.
从<尚书>开始就有时西南民族的记载,此后对西南民族历史的研究便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无数学人研究积累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成果已蔚为壮观.在对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进行学术回顾的同时,有必要对研究中的民族观、民族史观、民族发展观等理论运用情况进行评述,以助于更好、深入地进行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理"是西南民族地区在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在对西南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依法治理背景、实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和讨论了依法治理在立法、执法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依法治理相关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者对西南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的研究成果较多,总体上看,一是研究重点多为对单一的氐族和羌族历史的考释,而对整个西南地区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的研究不多;二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一,导致了观点各异、分歧较大,且对氐羌、氐、羌的释义及其相互关系等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人作过相对完整的探讨;三是研究视角单一,学者们大多从历史文献着眼,对现代的一些民族学调查资料、考古学材料、遗传学资料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曾出现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的热潮。民国政府自上而下对贵州少数民族进行了8次调查,对民族名称、分布地区、人口数目、教育情况、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民族源流及土司情况等都做了调查,它是民国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情况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同时,贵州“民俗研究会”和“边胞文化研究会”等机构,也对贵州少数民族开展过调查。本文根据有关档案史料,就民国政府对贵州少数民族调查的情况及成果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纳西族、藏族、彝族古籍为例,总结了历史上我国民族古籍传统分类体系的特点,介绍和分析了近现代学者对民族古籍的分类方法,并提出建立适用而完善的民族古籍分类体系的粗略设想。  相似文献   

8.
和明代相比,清代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巩固和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治理.但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深入,与地方民族上层产生矛盾冲突,双方的政治博弈一直不断,中央政府为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加强对西南各民族的治理,不断进行军事镇压与和平招抚,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民族矛盾冲突,使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青少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践履者,其民族精神状况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分布甚广、区位条件特殊,该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具有区别于非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系国家稳定和西南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晚清民国时期民族史撰述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民族主义既为民族史学撰述准备主体条件,奠定心理基础,催生西方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念与实践,还对民族史的内容与结构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史撰述成果则实现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改造,赋予了民族主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This research is a survey study of the opinions of one group of China scholars in the U.S.—scholars tea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on issues concern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spite som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Sinologist community in the U.S., China scholars continue to favor more generous and more pragmatic approaches toward China.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region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ties with China and do not want the U.S. to be highly moralistic in dealing with China.  相似文献   

12.
On April 20 in Seattle, the twoday forum entitled "US-China Initiative on City-level Economic Cooperation" came to a close, but not before signaling a shift of emphasis in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14.
January1,000,wasjustanotherdayfortheChinese.BecauseChinadidnotadopttheGregoriancaledaruntilJanuary1,1912,nooneknewthattheday(actuallythe11thlunarmonthfthesecondyearofXianpingReignPeriod,NorthernSongDynasty960-1127)markedthebeginningofanewmillennium.Fornearly2,000years,Chineseyearswerenumberedbyreigntitles.Forexample,theMingandQingemperors,whoasaruleusedjustonereigntitlewhileinpower,aresometimesreferredtobythetitlesoftheirreignperiods.EmperorZhaoHeng'sfirstreigntitle,Xianping,means"Allis…  相似文献   

15.
享有充分的人权 ,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在旧中国 ,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没有人权可言。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 ,一直把争得人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On July 3, 2003,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of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announced on its 27th session that the Ming Xiaoling Mausoleum had been included into its World Heritage List as one of the "ancient mausoleums from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并明确要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宏伟的蓝图,许多具体细节都有待勾画:如何延续40年的增长奇迹?改革应如何推进?外部的不确定性应如何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先决条件,对世界其他国家又意味着什么?这些正是这个新时代的关键问题,也是特别要探讨的一些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古典主义在中国整个20世纪的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勾勒出古典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宣扬、误读、沉寂、遮蔽到敞开这个流脉消长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和特点风貌,同时介入性地探讨古典主义与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某些现象及其他文本的关系。一方面试图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理清古典主义这股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光辉历程与影响意义;另一方面则通过总结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与经验价值,为当下的社会文化建构及文艺创作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高龄老人正在成为老年人中增长最快的群体,由此带来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古代就有优待高龄老人的文化传统,当前针对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措施还比较缺乏,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重视高龄老人的需要,为他们构建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以及精神慰藉体系。  相似文献   

20.
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片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借用赛义德“理论旅行”的概念和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对gender概念自90年代在中国“旅行”的片段作一个大致地的分析,探索女权主义的gender概念为什么会在90年代来到中国?它是如何旅行到中国的?在旅行的过程中,这一概念是如何通过翻译、解释被接受或拒绝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旅行中遇到哪些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