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政 《法治与社会》2003,(10):50-51
英国政治思想家密尔在他所著的<代议制政府>一书中说:"在关于代议制政府的所有论题中,没有比一院制还是两院制这个论题讨论得更多的了.  相似文献   

2.
张印 《北方法学》2015,9(2):139-148
是否存在一个功利主义的密尔和另一个自由主义的密尔?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解释这个命题,即认识论立场的不同,才是密尔思想中张力的根源。在自由主义立场中,密尔坚持绝对真理不可知,因此,追求个体性与多样性成为了进步之源;但在功利主义立场中,密尔又坚持幸福的层级性,生活方式具有优劣之分,因此,人类应当追求高级的快乐和卓越的生活方式。应当从认识论的维度、政治制度的维度和社会历史的维度对这种张力进行解释。归根结底,是时代催生了这种张力。  相似文献   

3.
密尔的民主思想是与其功利主义和保证自由优先性相关的,本文基于大众与精英关系的视角,试图揭示他的民主思想的精英统治倾向,进而分析这种倾向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密尔设定民主规则存在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从探讨社会权威所能施加于个人的限度出发,阐明了自己的自由观。但柏林则通过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指出密尔自由观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对这种自由的坚持和保有个人不受干涉的自由是不相容的,认为密尔实际上混淆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这两种概念。笔者对柏林的这种看法持保留意见,密尔对自由这两方面的共同强调事实上反映了自由主义发展史上对民主理念兴起的警惕,和包容民主价值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密尔的自由理论包括了承诺自由的权利层面和论证自由的功利层面两个不同的层面,权利层面的内在紧张是由其独特的功利主义的论证产生的,而功利在密尔自由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又揭示了自由原则与功利原则之冲突在密尔自由理论中的非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窝案的第一个落马者   2005年7月8日晚上7点钟,一辆黑色的本田雅阁轿车开进北京市海淀区太月园居民小区.车主是位五十多岁的男士,他面容憔悴,满头白发;尤其穿着过于简朴,相对于他那私家的豪华型雅阁轿车,显得很不协调.……  相似文献   

7.
马岚熙 《检察风云》2023,(13):40-41
<正>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住在威斯敏斯特皇后广场。他和边沁、密尔都住得很近,且交从甚密,以至于人们称他们为“皇后广场圈子”。从奥斯丁家的窗户可以看到边沁家的花园。几家人的客厅里,边沁、密尔和奥斯丁几乎天天聚在一起交流。后人甚至说,功利主义就在这几栋房子里诞生。担任七年律师后,奥斯丁转型进入学术界约翰·奥斯丁1790年3月出生于英国东部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性格腼腆,童年时就对科学研究很有兴趣。  相似文献   

8.
他与埃德加·斯诺并肩走进延安,但《红星照耀中国》里隐去了他的名字; 他鲜为公众所知,但他对中国医疗事业的贡献不亚于诺尔曼·白求恩; 他出生于美国,但他将毕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他被宋庆龄称为一团火,温暖了数十万的麻风病人; 他就是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人——马海德. "是她引导我走向革命道路" 1934年冬,马海德第一次见到宋庆龄.此后,宋庆龄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门,他们之间也开始了一段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友谊.对马海德来说,宋庆龄是"一位我所无限敬仰的、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导师".  相似文献   

9.
李晨行 《法制与社会》2013,(18):185-187,203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功利主义应运而并逐步发展,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边沁作为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主张道德的最高准则就是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并提出痛苦和快乐是可计算的。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幸福观受到多方驳斥时,密尔试以更加人性化和减少算计的方式来完善功利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功利主义思想,但与此同时密尔的学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纰漏。本文通过读桑德尔《公正》一书,试图对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幸福观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又一个蒙冤者有望洗去无妄之罪. 这位因为一桩案件两度蒙冤的苦难者名叫陈加钱,是一位已经74岁的老者.他所涉罪名是足以压垮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强奸罪”.而在74年的人生历程中,他长达41年戴着“强奸犯”的精神枷锁. 陈加钱的案件还要从41年前说起.那时,33岁的陈加钱是四川省雷波县一名乡村教师.1975年一个夏日夜晚,在农田劳作了一整天的女学生王佳芬来到他的宿舍,想问问陈老师自己是否被推荐上了初中一事.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次长达4年且关乎财产权利的“长跑”.只不过,这样的一次长跑至今无法让当事人看到终点线.维权之路上的奔跑者是一位古稀之年的美籍华人,名叫龚耀金,现年72岁.他执拗地想给自己讨个说法.  相似文献   

12.
在2016年五四青年节这天,一场关于两个年轻人的悲剧再度被提起. 这两位年轻人是四川师范大学杀室友案当事人,一位是受害者芦海清,另一位是这起命案的制造者滕刚. 芦海清和滕刚都是甘肃省白银市人.2015年秋季开学时,这两位穿越过人生荆棘丛的“95后”入读四川师范大学并成为室友. 命运对芦海清布下荆棘丛的时间,是在他两岁那年.这一年,他失去父亲;紧接着,他的母亲改嫁.为此,他被同住一个山村的伯父一家收留.对他视如己出的伯父一家,几乎举全家之力将他托举为一名学音乐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周媌 《政府法制》2014,(23):16-17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报刊是国之耳目喉舌,若无耳目喉舌便是“废疾”,“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他看到了现代报刊对民间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拉夫是美国纽约知识分子舆论工具--<党派评论>的创始者、编辑,但他同时也是位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不失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文学、参与社会、参与历史的结晶.拉夫的文学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他同时运用了存在主义、心理分析、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吸取了范·威克·布鲁克斯关于"有用的过去"、艾略特关于艺术的传统与才能以及阿诺德的批评思想的精髓.拉夫提倡文学过程的自律,蔑视任何形式的以意识形态评判作品的批评家,但他又异于绝对"审美"的批评家,注重艺术的政治含义.因此.拉夫的批评很具道德责任,反映了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对艺术的审美与政治关怀.  相似文献   

15.
张勤 《知识产权》2006,16(6):7-7
郑成思先生溘然离我们而去了。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中国知识产权界的重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学者、师长和工作上的帮扶者。郑先生是我认识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和受益最多的一位知识产权界的学者。他在中国知识产权界的崇高声望无可置疑。三年前,我刚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时,郑先生的名字就已如雷贯耳,于是,我决定专程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我们在他的家中见面,那是一间老式的三居室,陈设简陋,郑先生在他堆满书籍的书房里接待了我,印象中他是一位清癯和蔼、博学睿智的长者。我们具体谈了些什么已模糊不清,但依…  相似文献   

16.
那时,他是英国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设计师,除了年轻,他一无所有,但他很幸运,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运用工程力学知识,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生有几位夫人?在他公开的传记中,只承认两位.一位是卢夫人,即卢慕贞;一位是宋夫人,即宋庆龄.  相似文献   

18.
一位好心人为救一位落井者而致残,尽管社会做出了一些捐助,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伤残没有得到足够的治疗。在被救者及有关部门不能负担的情况下,他将被救者告上法庭,后来又将镇、村告上法庭,于是一桩离奇的救人官司开始了它曲折的诉讼……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桩历史公案。 由于公案涉及一位颇受景仰的文化名人,所以历来很少 有人提及。偶尔提及,也说得很客气。 被涉及者谁?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 欧阳修公开弹劾狄青,理由是:狄青虽无 过错,但他太了解军队的情况,太得军心了,让 他执掌军事,对国家是很危险的  相似文献   

20.
犯错的成本     
曾经采访过一位高位截瘫者.他60岁了,从事体育理论工作,事业上很有成就.可是说来令人难过,当年他是一名英姿飒爽的体操运动员,参加过全国运动会,20多岁时从吊环上落地,一个动作出现差错,偏偏凑巧本应在一旁的教练又正好走开,导致了他的大半生在轮椅上度过. 也许是由职业决定的,这世界上有些犯错的后果是很严重,比如司机肇事的差错,比如医生误诊的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