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曾听说过一个农民父亲教育女儿的故事。 女儿参加学校学生会干部竞选时.输给了别的同学.为此失落、沮丧、抱怨,还有愤怒。父亲把孩子带到地头.站在垄头的树荫下.父亲指着岗下的一块花生地和岗上的一块豆子地,问:“哪个长得好?”女儿看了看说:“当然是花生长得好!”  相似文献   

2.
李思扬 《党课》2014,(14):44-45
生男生女都一样,计生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逐渐淡化了。可最近的一项研究却发现,尤其是对父亲而言——有句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意思是女儿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与母亲心灵相通。所以,生女儿的母亲是最幸福的。其实.生女儿同样也对父亲有种特殊的含义,并非只是人们常认为的女儿是父亲前世的“小情人”,而是在父亲的事业上,生女儿会对父亲的成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个搬砖的工人,带着八九岁的女儿辛苦地过活。女儿很懂事,学习成绩全班第一。有一天父亲加班回家,女儿已经睡了。父亲洗刷完毕从女儿书包里掏出作业本检查,学校规定要家长签字。当父亲审阅女儿作业时,他惊呆了!原来百一道连线题,左边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是“一吨、两公斤、三克”。女儿在“一块砖”和“三克”之间画了一道线。  相似文献   

4.
我家原住在邵武市水北乡二都大山村。说是“村”,其实只住着一家人——我父母亲和7个女儿。后来,姐姐陆续嫁人,有的从小就送人了,母亲也死了,就住着我和父亲。山上没有莲花,父亲年轻时听人家讲故事,说莲花最纯洁,出于污泥而不染,父亲就把7个女儿都取名“莲”,从一莲叫到七莲。大山村是名不虚传的大山,抬头见山,  相似文献   

5.
1.让孩子珍藏梦想。巴金说,一个人应该有幻想,幻想不但鼓舞人上进,还可以安慰人的心灵。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一天问父亲:“我想做一位船长,我是否能扮成一个男孩儿,偷偷地逃去租一艘军舰?”马克思悄声地对她说:“这自然是可以的,不过在计划未实现之前,不能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他没有批评女儿的想法不切实际,而是认真地赞同并保护了孩子美好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长期追随蒋介石反共,被蒋介石视作“文胆”、“智囊”的陈布雷,其8个儿女中没有一个是国民党员,相反竞有4个儿女是中共党员。而在这4个的儿女中,尤以其爱女陈琏和幺儿陈砾最具传奇色彩,本文特将陈砾的革命经历——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党的生活》刊发了一篇关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通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赵晓春的人物通讯。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赵晓春从街上路过,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训斥一个女孩。他隐约听出这是父女俩,父亲正在生气地训斥学习成绩不好的女儿。从责骂声中赵晓春还听出,中年男子是个农民工,尽管工作十分努力,但生活条件仍不如人意。从“父亲训孩子”这一幕情景中,赵晓春“看出”了名堂,“听出”了真谛∶农民工的孩子上学不容易,农民工教育子女更不容易,他们需要帮助。怎么帮?他想到要办一个“农民工家长学校”。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作为蒋介石首席秘书的陈布雷,当时由于身患“腹疾”而没有同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2月26日,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指使陈布雷篡改事实,把蒋介石被迫接受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过程篡改成蒋介石在西安“对张、杨的训话”。 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因翻墙逃跑而摔伤了腰。1937年1月2日,蒋去奉化溪口养病。在奉化,他又要求陈布雷按他的口径去撰写《西安蒙难记》。蒋介石说:“布雷先生,回京以后,许多中外人士常询问蒙难经过,你能否费心代劳?”陈布雷回答说:“布雷没有随同前往,情况不明……”不等陈说完,蒋即插上去说:“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你不必推辞。”  相似文献   

9.
落入纳粹的魔掌我14岁才来延安见到了父亲,不久,就由父亲送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当时改名赤英。后来,因我”身体不好,6月被送到苏联南方夏令营疗养。料不到的是,德国法西斯6月22日向苏联发动了战争,侵略的铁蹄踏上苏联的国土,我们疗养的地方首当其冲成了沦陷区。顷刻间,远离祖国的我又失去了革命的“家”。疗养院的孩子里,只有两个是中国孩子:我和张闻天的儿子。他仗着男孩胆大,趁黑夜逃出了疗养院,想跑回莫斯科,可被无情的炮火炸死在途中,那年他才12岁。这是我后来离开德国集中营,回到苏联才知道的。没有多久,我们10多…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2,(13):71-71
近日,一张父亲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的照片在网上广为传播,照片中的主人公为安徽省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该照片被广泛转载后获得了网友的广泛称赞。詹云超本人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骑车送女儿上学,“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月10日。临汾市翼城县中卫乡人望村农民常茂忠到了享福的时候。大女儿已经结婚,并为常茂忠生了一个孙女;21岁的小女儿即将出嫁。养育了两个女儿的常茂忠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差不多就快功德圆满了。与全国其他地方农民不同的是,常茂忠和翼城的其他农民生育两个孩子都属于合法生育。翼城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一直允许当地农民有条件地生育二胎。而中国大部分人同期只能生育一胎。这个被简称为“晚婚晚育加间隔”的政策。自1985年开始在翼城试行至今,已有24年。  相似文献   

12.
摇篮     
周玉晋 《党建文汇》2007,(11):33-33
2007年9月16日。昆明街头。我牵着女儿的手穿过街道准备去吃饭。前面推车的果贩走得有些急,几个梨子突然从车上掉了下来,他急忙停稳车去捡。忽然,车下的箱子里探出一个小孩的头,睁着有些睡意的小眼。我匆匆抓拍了这张照片。我本想对我的女儿说:“再艰难的父亲都会给孩子一个摇篮”。可又觉得矫情。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文坛泰斗,一个江浙才子,后来一个是共 产党政府的要员,一个是国民党总统府的 国策顾问。他们虽然政见各异,但在学识领域和个人感情方面却又是一对挚友。这两人就是郭沫若和陈布雷。 陈布雷在文坛上知名比郭沫若稍早一些。1911年夏,陈布雷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即应上海《天  相似文献   

14.
“大灰狼和小白兔后来怎么样了吗?”小侄子着急地晃着父亲的胳膊,大大地眼睛瞅着父亲,焦急地等待着……  相似文献   

15.
小陈进京顶替父亲上班,当年把户口迁入北京市,落户在父亲的好朋友李先生家。小陈把一些不常用的物品存放在李先生家,却从来没有在这儿住过。后来李先生的儿子结婚急等用房,李先生另搭建了一间小屋存放小陈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曹元明 《党史文苑》2004,(11):44-46
1996年5月8日,专程为庐山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来江西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庐山“美庐别墅”。国际宗教建筑专家德·席尔瓦对第二展厅中宋美龄留存的三幅油画感叹不已。他离开“美庐”时欣然命笔:了解过去的历史,更好地认识未来的历史。后来,原国民党幕僚长陈布雷最小的儿子陈砾先生在参观“美庐”时,特别仔细地观看了老父陈布雷的照片和有关史料,一时百感交集。他在第二展厅宋美龄留下的三幅油画面前伫立良久,当时他很希望宋美龄能回大陆看看庐山“故乡”。两年前,章孝严先生及夫人黄美伦女士来江西省亲探旧,在庐…  相似文献   

17.
散木 《党史博览》2011,(4):14-18
曹聚仁是一位报人、记者和作家,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他曾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当然,这是幕后的故事,一直鲜为人知。直到后来,原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以及1998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三大本《周恩来年谱》,随之曹聚仁的女儿曹雷在海外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父亲原来是“密使”》的文章。当年两岸秘密来往的许多情节才浮出水面,而曹聚仁扮演的,正是居中“穿针引线”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18.
文杰 《党建文汇》2007,(4):52-52
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女儿4岁时,父亲应征入伍去了越南,不幸阵亡。母亲一生未再嫁。多年后,母亲去世,女儿在一个小盒子里发现一首母亲年轻时写的诗,题目叫“你没有做到的事”。  相似文献   

19.
素有“文胆”之美名,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完人”的陈布雷,自从1927年春在南昌被蒋介石“慧眼”相中,成为高级幕僚起,直到1948年自杀身亡,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心腹。他听命于蒋,尽力“笔耕”以报蒋介石“知遇之恩”,并长期分管蒋介石侍从室。陈布雷文笔优美、老辣,蒋介石最为重要的文案,诸如《祭告总理文》《西安半月记》等均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20.
张心阳 《唯实》2010,(4):93-94
同事的女儿利用大学假期向她父亲作社会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当前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是哪些?”父亲说了专家、学者、教授、军人、工人、农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