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想起一棵树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那文章里把两个文化巨匠郭沫若和鲁迅对待封建主义思想渣滓的态度很形象地作了对比.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如果封建主义思想渣滓是一块有毒的土壤,其社会是一棵因吸收有害物质而有毒的大树,则郭沫若就像一股反封建的飓风,其威力是把这棵树齐腰折断.而鲁迅却是一个研究者,他抓了一把树下的土壤进行研究后,为树下的土地加入一种足以破坏其结构的化学元素……我们很清晰地看出,鲁迅的做法很“绝”,目的在治本.因为你把树齐腰折断,甚至连根拔出,那土地还是可以生出同样的树,而破坏了土壤结构,则永远绝了那树的根.这里我们有必要好好深思一番,鲁迅为了根绝那棵封建的毒树,注意到了树下的土地,今天,我们要保护社会主义这棵长青树,也就不能不注意到树下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燕赵大地上,古滦河下游有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农村都市”的村庄。远望林木葱茏,一座座典型的北方平顶砖石建筑掩映其间;400座神奇透明的白房子(日光温室),2800亩的果园,还有那50多万棵葡萄交织成的一张张遮天蔽日的绿色大棚环抱村庄。村内古槐参天,路灯林立,570座乡民院落鳞次栉比,错落有序地排成整齐的14  相似文献   

3.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棵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荡着童年的欢歌,温暖着我们的记忆。村头那棵千年古槐,校园中那棵钻天杨,池塘边那棵遮天蔽日的皂英树,村外那片铁骨铮铮的古枣林……常常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进入梦乡,留下一段甜蜜的故事.唤起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在豫西灵宝人的心目中,都会记住一棵树,记住那棵繁花似锦的苹果树。踏入灵宝.你沿着310及209国道一路前行,就会进入无边无际的果树长廊。秋风送爽,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4.
仲年 《党建文汇》2008,(10):51-51
不知不觉间,单位楼下那几棵枇杷树的枝头又挂满或青或黄的枇杷。工作间隙,同事们都喜欢到枇杷树下转悠摘果子,别有一番乐趣。为了摘到枝头上果大肉厚的枇杷,就连平时最绅士、最淑女的同事也在树下玩起了“助跑跳”。没过几天,能够摘到的“精品”枇杷渐渐少了。只有“轻功”了得的人才能够勉强摘到几个大果子了。  相似文献   

5.
王威 《廉政瞭望》2009,(1):42-42
一个官员因在公开场合吸天价烟遭媒体“盯梢”后,其他官员便马上“引以为戒”,随即收敛其腐败锋芒。对这些主动收敛其奢靡锋芒的官员而言,倒下去的那个官员,更像是一棵为众官员望风报信的“消息树”,他令这些平日里奢靡成性的官员赶忙伏下身来,顺势躲过了一波反腐火力的扫射。  相似文献   

6.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只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却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感天动地的焦裕禄精神。当年他亲手栽下的一棵棵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在中原大地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焦桐”。“焦桐”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矗立在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相似文献   

7.
守住     
当人们来到黄山,总不忘去看看那棵象征黄山之魂的迎客松。也不知几千年了,它就这样在黄山极顶的悬崖峭壁上危险而庄严地站着,忘却时空的流转穿梭,直到站成一种风景,一种品质,一种永恒。  相似文献   

8.
一 “杨梅红了,杨梅红了.杨梅红了……”仲夏时节,市疗养院的杨梅树抑止不住春风春情的撩拨鼓捣,兴冲冲地簪上一朵又一朵妖媚艳丽的红花。树下,一位形容枯槁、佝偻着腰、满头银丝、脸上布满“河流山脉”的老妇,总喜欢双手托腮,凝眸注视着杨梅树那红红的花,嘴里不停地叨念着。  相似文献   

9.
1927年11月,莫斯科中山大学,又迎来了40多名中国留学生。 一天下午,赵一曼独自来到操场一角的白桦树下温习功课。 “哟,真用功啊!”赵一曼被吓了一跳,循声望去,湖南籍同学、赴苏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党员》2014,(12):16-17
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居住在大山上。 他有一片树林,全是长得笔直的松树。 一年冬天,山风咆哮。农夫冒着寒冷来到树林,给松树一棵棵绑上护具,用来纠正它们的树干——这样就能防止它们被风吹成“歪脖树”。 很快,整片林子都绑好了护具——除了一棵大树。  相似文献   

11.
一大早,下起了毛毛雨,小村庄被笼罩在白茫茫的雨雾之中。这个有30来户人家的小村叫四家子。村西南一里地有棵老榆树,树下有一条小路,是通向县城的,过往的行人都喜欢在树下停一会,来的人歇歇脚,走的人道道别。这不,从村里走出几个人,到树下停住了。“爹、妈,多保重吧。我对不起你们.不能在你们跟前尽孝了……快回去吧,别浇坏了身子骨。”那个长方脸、大眼睛,长得胖乎乎的青年人,抓住两位老人的手说。“孩子.别这么说。我和你妈知道你的。G思。你就去吧,到队伍上要听首长的话,常给家来信,省得家里惦念你。”被青年人称为爹…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老家阿拉彝寨坐落在云南省武定县的金沙江南岸。山寨四周古树参天,寨中央有一棵郁郁苍苍枝繁叶茂的老榕树。老榕树下有一个很古朴的戏台,由清一色的长条石头支砌而成,大小不足30平方米。这便是老家彝人展示才艺的大舞台。老家彝人们祖祖辈辈老老少少都爱唱爱跳。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当夜幕降临,彝人们吃过晚饭后,就来到老榕树下的古戏台边,争先恐后地登上戏台,你唱一曲,我演一场。轮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一行溯滚滚的包座河上游急驰,艰难地翻过几座高山,为了赶路,没有喝一口水,没有吃一捧炒青棵面。忍受着口干、舌燥、肚饥,中午时分,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小村庄里.终于会见了彭德怀。 毛泽东一见彭德怀就急问:“叶剑英、杨尚昆来了没有?” “他们二人在司令部。” 毛泽东下马随彭德怀来到村子中央的一间房子,看见叶剑英和杨尚昆确在那里,毛泽东惊喜地说:“剑英、尚  相似文献   

14.
染血的思念     
任凭岁月的风雨洗涤,而血染的思念,却没有褪色。深秋季节,我们来到江南刘胡兰——金维娇烈士的家乡福鼎县桐山高滩村。我们见到了烈士的女儿连弟妹。妈妈牺牲的时候她才两岁,如今已是50多岁的人了。她个子瘦小,就象宅前一棵乌柏树那么普通。而在那善良温柔的眼神里,却闪出特有的坚毅的光芒。当年,乡亲们在妈妈临刑前把她抱回来。还在襁  相似文献   

15.
齐白石争画     
建国初,齐白石精心作了两方印章,用宣纸包好后托人送给毛主席。毛主席很高兴,特意在中南海设宴答谢齐白石,并邀请郭沫若作陪。 席间,毛泽东为齐白石敬酒,感谢他送的印章和画作。齐白石一愣,说:“我什么时候为主席作画呀?”毛泽东笑吟吟地拿出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上落着一群毛绒绒的小鸟,树下则站着一头憨厚的老牛,老牛正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师十团七连的一个枣园里,有一棵老枣树.远看时,它的树冠像巨大的云朵,待到树下仰望,五股大树权暖瓶一般粗,像伸开的大手掌托起天空.这棵枣树已有62年树龄,是十团最早种植的枣树,其他枣树因年久,树龄大了,衰老而死去,而它却顽强地存活下来,活得旺盛,充满勃勃生机.现在塔里木的枣树都是用它的种芽繁衍的,它是塔里木枣树的祖宗.这棵枣树苍老而繁茂,巍巍然站立着,一站就是62年,它像是在向人诉说岁月的沧桑磨难,还是 在展示生命的坚韧强大?没有人能说得清,令我一见到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7.
陈毅与报纸     
1936年7月的一天黄昏,项英的特务员丁上淮,把陈毅的特务员宋生发拉到草棚子外面悄声说:“老周和老刘(项英和陈毅的代号)又到那棵大树底下去了!”“吵起来啦?”“不知道。”“走,咱们绕过去听听,万一吵到打起来,咱们好劝架。”“你瞎说什么,首长还会打架?”两个小特务员边说边从草棚子后面绕到那棵大杉树旁的灌木丛里躲起来。他们看见陈毅和项  相似文献   

18.
在河南省西(华)临(颍)鄙(陵)3县交界处的清螺河畔,有个仅100多户人家的边刘村。半个世纪前,村子中央有棵千年古槐树,相传是先人从山西洪桐县移民时带来的永生树,刘氏家族世代称它“洪桐槐”。古槐参天耸立,冠大如云,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在它生存的最后时刻,又目睹了一曲共产党人的英雄壮歌。 刘运昌是边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他8岁那年,父亲刘土为了可怜的小运昌吃顿饱饭,偷偷刨了号称“老豹子”的恶霸刘子路家几块红薯。老豹子的土匪儿子刘  相似文献   

19.
老槐树下     
村子最西头有棵老槐树,听爷爷说,这棵树的年纪比他还大,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团绿云镶嵌在湛蓝的天边。来到树下,如同走进了一片小树林,吸一口气,一股绿色的味道沁人心脾。那时候,老槐树下就是我们村最热闹的地方。在我们皖北的这个村子里,人多地少,庄稼活儿三两下就干完了,闲下来的人便转悠到老槐树下拉家常,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坐在蛇皮口袋上,有的坐在粗布鞋上,还有的索性就站着。  相似文献   

20.
1935年的中国,乌云蔽日,大地黯然.可浙西南山区却山花烂漫,红了一片,那是因为刘英与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来到了松阳.本文记述的是松阳人怀念刘英的记忆.团结改造“青帮”徒1935年5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师长粟裕率红军部队来到浙江松阳县开辟游击根据地.经调查研究,刘英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