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论摘编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本体论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必须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的宗旨和使命出发,把本体论放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框架内,才能给以正确的诠释和定位。马克思终结了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本体论,但却继承和光大了人类的形而上情结和追求,并以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为底蕴,深刻地回答了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关爱生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所在。(摘自《光明日报》2002.8.20张奎良文)战略观念的起源现代战略概念的出现是古代战略思想长期发展的结…  相似文献   

2.
无论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物本论、实践本体论或者生存论本体论,总是不能把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由解放的内在关切突出出来。惟有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理解为“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3.
在以“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以下通用“实践唯物主义”代之)为一方,以“物质本体论”为另一方的哲学争论中,双方似乎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它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任何变改,其影响和后果绝不仅限于哲学学术范围。例如,争论双方有个焦点: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本体论终结后,马克思哲学依然禀持着“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但是,他的哲学的形象以及出场路径同传统哲学全然不同,他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批判和对旧全球化时代的实践批判,把哲学立足于坚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并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性发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路径启示我们,马克思哲学对时代问题的敏感以及积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5.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4):43-47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赵秀娥 《求索》2013,(10):79-82
《保卫马克思》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的成名作,在理论界具有重要影响。《保卫马克思》对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启示在于抓住理论的“总问题”,反对分析目的论,坚持“马克思关于思想发展的理论原则”,从“理论实践”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性。把握整体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黄浩  朱红梅 《前沿》2013,(15):45-47,6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由于与现实的接触,进一步发展了《博士论文》时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哲学观,更重要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此时还提出了“消灭哲学”的思想。本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明。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性”变革,使历史成为实践的内涵和本性,实践概念承载的是历史性思维,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是哲学思维的重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刘兴章 《湖湘论坛》2000,13(4):68-69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达到了对其共产主义学说的本体论的哲学解决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他又进一步为这一学说作了生存论的演示。《形态》中,马克思这样指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  相似文献   

10.
《莱茵报》时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自由”无疑是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主要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自由观的部分认识有待澄清:误认为马克思是一位自由主义者,误认为马克思此时仅仅追求新闻出版自由,误认为马克思此时仅仅希望通过理想立法来实现自由。这些有待澄清的认识往往忽视了“自由”与“自由主义”的区别,忽视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一以贯之的物质关切与建构思考。马克思这一时期对自由问题的理解已经表现出对自由主义的不满与超越,他批判消极自由的狭隘性,初步显露出阶级分析的方法,并提出“真正的自由主义”以彰显自己自由观与自由主义的区分;同时马克思已经开始涉及对物质利益的考察,初步构建了全新的权利-能力型自由,强调自由的实现能力与物质基础;最后他还呼吁善法的构建与法律承担者的责任,并开启了对社会改造的自由实现路径初步认知,开始向共产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侧重于从客体向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阐发,并就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诠释.马克思哲学侧重于社会实践的主体向度,恩格斯哲学侧重于哲学的一般客体向度,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路的不同点.正确认识这种不同点,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Gu Xin 《当代中国》1995,4(8):1-27
This article is a study of Li Zehou, a significant Marxist cultural theorist in contemporary China, focusing on 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Kant's epistemology, ethics and philosophy of history. It argues that Li is actually a Hegelian, not a Kantian Marxist as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Kantian principle of subjectivity, cognitive and moral, is reconstructed by Li within a Hegelian discourse of historicism and based upon a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In holding an intellectu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teleological view of history, Kant's notion of “the history of reason,” as a subjective faith for regulating an agent's moral actions, is misunderstood as an objective. Hegelian idea of historical necessity. The end of the inevitable process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Li's practical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is in the aesthetic realm, that is, an ideal state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freedom.  相似文献   

13.
柯亨学术生涯中的"政治哲学转向",实际上是他将政治哲学建构为一种解读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新视角的努力。柯亨意识到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遭遇到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哲学理论两方面的挑战,是促成其"转向"的主要原因;柯亨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的独特认识和政治哲学视角的现实运用,是其能将惯常被理解为不相容的两个研究领域加以结合的依据;柯亨对挑战的积极应对,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的政治哲学解读,值得我们借鉴,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包括理论客体、实践客体和模范客体。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客体的时空界限,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实践客体的局部偏离,消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范客体的部分腐败,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的榜样力量。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应着重从理论客体的创新、实践客体的扬弃和模范客体的重塑三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15.
现有教科书对实践概念只是给出了抽象而笼统的诠释 ,模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原有之义。马克思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人的社会现实的生存状态紧密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人所进行的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哲学科学的实践概念应当是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金炳镐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主要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方面,表现出了总结性、成熟性和创新性三个特点.其著作<民族理论通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评本·阿格尔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本·阿格尔,对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作了深入研究和独到理解.他把历史辩证法与社会主义的实践可能性结合起来,认为历史辩证法是北美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历史辩证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间坚持“中间路线”,始终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性动力”与“目的性动力”之间寻求统一性,将资本主义危机与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结合起来;用历史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进行解蔽,将资本主义被“合理化”的“不合理性”揭示出来,强化无产阶级改变不合理社会的阶级意识、意志和行动.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晚年针对那种把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思潮和把唯物史观当做“套语”的错误态度所作的一系列论述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理论实质 ,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失败的教训 ,以及建构适应当代实践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蒋颖荣  张玉 《思想战线》2001,27(5):13-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两重性的实践统一,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涵义.其一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两重性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而且是检验这一哲学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价值性的确定者.因此,人们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和真理性,并且理解它们的内在统一性.其二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最后都必须返回到改变世界的现实实践活动之中,实现它的现实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现了怎样的哲学革命是解读马克思的前提性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学术界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各部门哲学隐含的独特理解、生存论解读、现代性批判与本体论批判的出场路径解读,以及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等诸种争论。实际上,在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