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理意蕴及和谐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主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意义上的深刻意蕴,具有现实定位与理想追求意义上的深刻意蕴,具有矛盾互动与辨证发展意义上的深刻意蕴,具有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意义上的深刻意蕴。此外,从实践意义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培育明确的和谐意识,必须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它揭示的客观规律不是冷冰冰的历史必然性,而是一种鲜活的、有生命力和巨大吸引力的社会运行理论.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思想,对于我们端正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成效,以及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和根本途径等方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综合创新等和谐发展内涵。分析探讨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的和谐发展意蕴,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根本点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两个彼此孤立的概念,而是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的发展理念,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诉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释义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一些基层同志在学习四中全会关于和谐社会的内容时,对有些问题不是太清楚,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发展的结合是不是就是和谐社会?究竟什么是和谐社会?它与传统上讲的和谐社会有什么区别?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什么关系?能否就此请专家作出解答。谢谢!2005/1前线一、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社会同经济间的协调、社会同政治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文化之间的协,等等。…  相似文献   

6.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广文 《理论学刊》2007,2(3):58-61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成旺 《理论学刊》2007,23(3):61-64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筹和谋划发展的核心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而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反映折射。对所谓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处在不同社会环境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公共意识是存在于国民个体意识结构中的以社会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文化精神。立足当代生活世界变迁,是考察中国公共意识生成及其价值的时代依据与现实前提。文章认为,公共意识是一定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生活的观念形态;公共意识的生成,既从根本上依赖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又贯穿着主体文化自觉与理性建构逻辑;公共意识作为植根于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具有显著的社会形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意识的健康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历史必然性。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建构与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追赶时代、改善民生、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多重价值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王威 《理论学刊》2007,(3):68-70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使价值冲突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现象,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各种范围、各个层次的文化价值冲突的问题,对我国当前社会的长久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它通过内在机理的方式制约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促进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生态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成宏 《唯实》2007,(5):53-5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提供精神导向和支撑,是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有助于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建立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秩序,这样方可促进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07,(5)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成果,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实现文化和谐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文化发展的困境,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徐丽英 《新长征》2007,(3):54-55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成果,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实现文化和谐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文化发展的困境,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所谓纯粹的学术思想文本,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主导价值观既是社会发展与和谐的基石,又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基础之上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一次新的发展与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充实和完善。因此,在转型期,对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内涵、基本特征、构建可行性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白显良  雷莹 《探索》2006,3(4):18-22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任何和谐社会都具有文化属性,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针对不和谐而提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执政党的主要社会功能,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实现是可能的。保证权利、机会平等和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就是公平,因而和谐社会不是以牺牲效率换取公平,而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不是平均主义社会,而是实现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