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吴薇  陈忠耀 《今日民族》2003,(10):64-66
麻栗坡县麻栗镇马鞍山是地处中越边境的一个苗族聚居的小山村,位于曾被誉为“八十年代上甘岭”的八里河东山下。如今,10多年前发生在这一带的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边民的生活水平却提高不大,不少群众仍然十分贫困。 今年1月,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题为《地雷威胁犹存,脱贫亟待支持——“老山战区”云南麻栗坡县见  相似文献   

2.
红烛 《今日民族》2003,(3):43-45
南国的冬天不寻常,满山的绿叶丛中,偶尔看到一些裸露着身躯的树枝外,全然葱绿依旧。风中夹有几分寒意,却因艳阳高照,带给人的依然是暖暖的感觉。2002年12月6日。我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马正新一行来到中越边境线上进行工作调研,调研完后,在基层干部的指点下,我们又专程前往麻栗坡县董干镇大园子村,看望了毛泽东主席生前接见过并亲自授予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的苗族民兵英雄王咪四老人。麻栗坡县董干镇大园子村紧靠国境线,距离国界碑不到4公里。小村青山环抱,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王咪四老人的房屋建在村里…  相似文献   

3.
《黄埔》2016,(4)
正2015年10月23日上午,山西省黄河禹门口抗日烈士纪念碑前,站着一位白发苍苍、身体佝偻的老人,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但仍透出一股军人特有的英气。他神情肃穆,遥望蜿蜒的黄河,许久,转过身来朝纪念碑深深地三鞠躬。接着,他又将随身携带、珍藏了多年的五粮液酒,慢慢地洒向碑前的黄土地,口中喃喃地念道:"唉,70多年了,战友们,今天,我来看望你们了,请你们尝尝美酒吧……"这位老人便是我  相似文献   

4.
大会前,记者在代表驻地见到了西藏山南地区有名的"养鸡女状元"——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益西卓嘎。她热情地约请记者到了她的房间,见记者对铺在床上的民族服装感兴趣,就介绍说:"这是准备明天在大会上穿的。我这套是有山南地区特点的藏袍。在藏族不同地区服装不完全一样。""这顶帽子与我以前看到的都不一样,你穿上一定很漂亮。"记者与她约好明天开会前到人民大会堂为她拍张照片。接着,益西卓嘎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1974年3月出生在山南地区索珠乡。没有读多少书,只念到初中。我家  相似文献   

5.
<正>新修通的水泥屯道干净整洁、一座座乳白色房屋错落有致;漂亮的花园式休闲广场上,孩子在嬉戏追逐,老人在运动器材上健身,屯后青山如黛,山脚泉水潺潺……这是1月21日,笔者走进最近获得"自治区森林村庄"荣誉称号的天等县天等镇百灵村上屯看到的情景。发挥大石山区特色,打造生态乡村,椒乡天等处处是美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以前,没有通水泥路的时候,我们屯几百名群众出行都是靠步行,每天翻山越  相似文献   

6.
唤回绿荫奔富路,已成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发展经济的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然而,走上这成功之路,麻栗坡人却经受了痛失绿荫的折磨,洒下了重造绿荫的汗水,最终才在绿荫世界里露出笑睑。(一)新年钟声刚敲过之后的1995年初,我们在采访中翻开麻栗坡县的林业史料,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58年以前,在麻栗坡县23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山上古木参天,林间百鸟争鸣,岩羊、猴子、蟒蛇等珍稀动物满山里跑。1958年,“大炼钢铁铜”的喊叫声中,沉寂了几百上千年的大山里,砍伐声像一支森林的挽歌,使大山在大…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背景我社区有一位偏瘫老人老王,无儿无女,身边只有一位同样高龄的老伴照顾。他们原来的房子拆迁了,老两口儿一直在外面租房屋住,房子到期后无法续租,只得搬回来,才发现新房子还没有盖好。于是老两口儿只能居无定所,生活无着。  相似文献   

8.
<正>碧绿的树叶不见蒙尘,空气中也没有刺鼻的气味,老人悠闲地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在池塘旁观鱼嬉戏。最近,记者走进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柳钢"),如果不是因为耸立的炼钢炉和烟囱,还误以为走进了公园式社区。然而,柳钢今日的美丽若是放在过去,柳钢人做梦都不会想到。"以前,柳钢总是‘灰头土脸’,粉尘很厚,一天的粉尘能有现在的一年多。空气也没法和现在比,钢厂烟囱里排出来的是黄黑色烟雾,不像现在,排出来的都是水蒸  相似文献   

9.
正"你做的灯笼很漂亮呀!以前做过吗?"在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坦阳村的一个工厂里,记者询问正在编织宫灯灯笼的村民李宣环。"以前没做过,韦总回来办厂后,专门办了培训班教我们。"李宣环一边忙手里的活一边回答。李宣环是中里乡六台村的贫困户,因为孩子都小,要在家里带小孩,只能靠丈夫一个人到广东打工的收入支撑家庭,生活过得很拮据。现在,她到厂里打工,每个月都可以领到2000多元工资,加上丈夫打工  相似文献   

10.
<正>"以前小区很脏、很乱,老年人连耍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好了,小区漂亮了,住家也安逸了,玩耍、锻炼身体的地方也有了,感谢你帮我们呼吁……"6月17日,见到来访的李伯军,大足区双路镇双南路社区黄桷小区的蒋正军老人上前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李伯军是大足区人大代表、双南路社区居委会主任。事情还得从他的一次走访说起。2014年1月6日,李伯军到黄桷小区  相似文献   

11.
正傍晚,或者拂晓时分,在连江城的一个地方,一批批的人群向这里聚集而来。他们和她们不是去集会,也不是去探亲访友,而是去"爬"山、去炼身子;更主要的是去看风景!这地方就是连江城里的玉泉山,在连江县,它被亲切地称作是老百姓的山。人们可以听到山体的呼吸与脉动,可以随时触摸她优美的身姿。但是,这里的人似乎有个恋山癖,隔三差五,总要到玉泉山来走一走,一步一个台阶,平步青云,不知不觉,已款款入山,连花甲老人到山顶的"鲤鱼朝天"景观也不会气喘吁吁。伫立山顶,人们的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只见一  相似文献   

12.
4月28日晚上,华灯初上,在灵山县城明亮的路灯下,几位老人边散步边高兴地议论着:“现在县城灯也亮了,街也净了,路也平了,真像到了大城市里一样。”这是灵山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边学习边整改,着力树立党员良好形象,努力转变部门工作作风带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黄丹 《当代广西》2014,(3):19-20
正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从2009年起,我区在边海防一线组织开展"爱民固边"活动,探索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边海防管控新路。2013年12月13日,记者走进海防边关,感受边境线上积淀深厚的军民干群爱边固边、安定富裕的幸福图景。守住国门第一道防线沿着逼仄的楼梯上行,记者爬上位于半山腰的百色市靖西县龙邦镇其龙国防民兵哨所。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气温很低。今天轮到小战士杨作仁值勤,他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初春时节,暖意融融,桂花、棕榈、玉兰、雪松、大叶女贞生机盎然,偌大的院落清幽雅致、干净整洁,犹似一座大花园,78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在两幢漂亮的两层楼前的阔地上,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散步,或坐在屋檐下晒太阳,不时有人将行动不便的老人扶到房间里休息,处处呈现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是"河南省文明敬老院"——镇平县老庄镇敬老院给人的第一印象。而这个花园式单位能有今天,人大代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盛人云 《前进》2015,(3):32
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惠民政策的不断落实,各地农村的环境面貌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许多"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农村早就尘封在记忆之中。现在,村里的道路普遍都实现了硬化,新房子一幢接一幢,很多村子都有了固定点的垃圾堆放点,农村面貌变化大得让人都快有点认不出来了。很多农民朋友都称赞这是党的政策好,觉得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越来越美丽了。然而,与农村外在面貌巨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鸿瑞小区的部分房屋是没有卫生设备的。长期以来,居民每天都要端着痰盂、拎着马桶到附近的三合一厕所倒粪便。去年因市政建设需要,三合一厕所所在地改建为绿地。周围环境改善了、漂亮了,但居民倒粪便却没有了着落。小区的居民大多是已退休的老人,要穿过两条马路到别的小区去倒粪便,要走比以前多两倍的路,令小区老人叫苦连天。  相似文献   

17.
傣寨新颜     
陈瑾 《今日民族》2013,(1):27-27
新木板散发着新锯开的树木的清香,木匠师傅正在忙着量、切木板,地板还差几块就装好了,屋顶的琉璃瓦还剩几个边角没有装好。再过十天左右,一栋崭新的傣家传统干栏式楼房就要盖好了。“新房子比以前的宽敞,比以前的明亮。”看着即将竣工的楼房,岩空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18.
"以前作田听爷咯,现在作田看这个。"这是记者在南昌县农村采访时听到的一句顺口溜。"这个"是什么?"就是这个。"广福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站长余平将一张纸拿给记者看。余平说,这是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农技部门采样测出各田块不同肥力,再根据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文新派出所辖区共有人口1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万人,60周岁以上老人6774人,占常住人口的10%,70岁以上老人2956人,80岁以上老人821人。如何立足公安本职、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依",文新派出所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文新派出所所长叶红是一位漂亮年轻却不失干练的女所长。她的快人快语一如她的工作作风。在她看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尤其老年人,更需要得到来自政府、社会、家人和周围的关心、照顾。对待老人,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和爱心,并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22)
正记者手记3个多小时的讲述,1万多字的文字整理,苏琦老人80多载风雨岁月的人生大幕展现在记者面前。她似乎是一扇门窗,向到访的人们展示教科书上的历史长河。从1928年一出生,她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两岸隔绝对峙等等,让到访的记者一窥她宏大叙事下的个体人生的起落沉浮、悲欢离合。苏琦老师不喜媒体采访,记者前后多次邀访,她始终推却。无奈老师实在拗不过年轻人的软磨硬泡,便"为难"答应下来。正式采访前和记者闲聊,她抱怨自己越来越差的记忆,笑言自己"老年痴呆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担心讲述过程中的时间、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