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标志着新世界观的诞生。为了建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把无产阶级运动引向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实际上作了自然分工。马克思以毕生精力进行经济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思想震动了整个欧州哲学界,它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和作家,正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的那样:“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当然,对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们是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接受其影响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取了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然而,他的唯心主义观点,特别是他所谓的“爱的宗教”则被另外一些资产阶级文人所信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略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紧张繁忙的革命活动和党政领导事务中,所从事的报刊实践活动;文章着重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人民报刊”新闻思想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无产阶级党报”新闻思想,并通过具体论著总结了他们的新闻思想和观念。文章强调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产,开创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新纪元,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革命导师的有关新闻论著及其思想,理解和掌握他们提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宪政问题没有专门的著述,但他们对宪法、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宪政要素深刻的阐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宪政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宪政的批判与超越,为无产阶级宪政观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指明了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强 《法制与社会》2012,(6):181-182
科学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后,最终由马克思创立起来了。而辩证法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后,终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才成为可能,这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创立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为其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依据,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正>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杰出的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学者。他毕生从事革命改造社会的斗争事业。他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和范畴的论证,有着巨大的功绩。他"第一个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无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关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之间的国际联合和独立自主,是不同国家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早己为人所熟知,而对他们关于无产阶政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制定社会主义的宪法,从法律上肯定无产阶级的胜利成果,反映新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规定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组织原则,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实现制定社会主义宪法的任务。这一任务是由列宁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李爱华 《政法论丛》2005,4(2):82-88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做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初创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了正确对待党内矛盾和斗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反对搞个人崇拜等重大组织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党的组织建设经验,在今天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保持其先进性,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学研究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法学发展战略的一个根本问题。这既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需要。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才成为一门有规律可循的真正的科学。我们的法学也由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才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学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首要的是必须切实地学好并认真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学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2.
<正> 马克思很少正面论述社会主义的法,在当时也不可能全面论述社会主义的法。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页),我们完全可以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法的批判中探求他对社会主义法的论述。我就是依照这个方法,谈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法的一些重要论述。一、社会主义法要体现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意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驳资产阶级以他们的观念来评价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单行本第41页)这里指出了资产阶级法  相似文献   

13.
论柄谷行人“阅读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学者柄谷行人与其他国家的许多后现代主义者一样,也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汲取了学术营养。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倾力于研究后现代主义和阅读马克思。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晚年的思想包含有丰富的非暴力的社会民主主义构想——联合。作为联合的社会主义,可以从世界帝国与法的关系中找到启示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14日,是国际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98周年。马克思的一生是艰苦勤奋的革命家的一生,他为全人类的解放建树了不朽的功绩。恩格斯说:“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①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号召广大党员要认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由于他所学的专业是法律,促使他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因也与法律有关(《马恩全集》十三卷第7页至第8页),所以,在他毕生研究活动中的许多时候和许多地方,对无产阶级法学的基本原理作过多方面的论述.这样,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既为无产阶级法学开了先河,也在法学史上划了一个时代.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内容极为广泛、深刻,对于无产阶级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今天,在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时候,仔细学习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革命者的幸福?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回答说“斗争”。斗争,也是对马克思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的一生,为一切革命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一“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马克思致卢格》)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式发展道路的新设想就是因为他所创立的理论在实践中遇到了新问题,根据实践对以往理论的反思和超越。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的这一设想做出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制定社会主义的宪法,从法律上肯定无产阶级的胜利成果,反映新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规定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组织原则,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实现制定社会主义宪法的任务。这一任务是由列宁完成的。列宁认为:“宪法的实质在于: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议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议机关的权限等等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突破刑法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问题论述的通说观点,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问题的论述进行了新的探讨:(1)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封犯罪的阐述,是从无产阶级成长的过程角度来评析,犯罪是工人早期用来反抗资本压迫的行为方式,旨在分析资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产生犯罪的原因;(2)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关对犯罪的论述,是从政治的角度封犯罪本质的揭示,即反抗统治关系的斗争,并非从刑法学意义上对犯罪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