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中国学生150年波澜壮阔的留美生涯,一直是海内外华夏儿女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它褒贬不一、难有定论。为了向世人展示150年来中国留美生的学习成就、生活情况及留美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1997年,由华族留美史研究会牵头,一批华裔学者在美国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华族留美史:150年的学习与成就》一书是其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在简要介绍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该书中的一些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撰写博士论文是留美博士生在美期间学术创作的主要形式。其中,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数十篇博士论文因其浓郁的现实关怀与鲜明的创作旨趣而成为民国时期留美生博士论文中的突出代表。民国留美生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博士论文,是其经世致用的现实旨趣与学以为国的爱国情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研究中国的迫切需求、以及留美经济学博士生固有的学术传统与研究兴趣三者交相作用的产物。民国留美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时代、环境与个人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中国留美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哲学问题,留下一批高水准的博士论文。这些博士论文的写作带有致用性、学术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考量,大多以服务中国社会为旨归,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救时弊的良药,且含有光大中国文化、争取西方学界尊重的意图。这批学术成果是"中学西传"的重要载体,一经公开,便引发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关注,开拓了西方汉学研究的新领域,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学者的哲学研究成果引入了西方。  相似文献   

4.
作为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学最主要的专业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社及其前身东南社会学社一直由留美生主持大局,其自身的发展也因此呈现出典型的美国社会学风格。其特点在于,成立以来即不断强调作为“纯粹学术团体”的社团性质以及实证主义的研究风格,从而体现了美国经验社会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而尤其注重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社会调查的特色。这一特征,影响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学的走向。另一方面,留美生通过中国社会学社定期召开年会进行学术讨论、编辑学术刊物等活动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规范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作为专业学科的面貌也由此更加清晰和明确。  相似文献   

5.
唐纳·卡麦伦·瓦特(DonaldCameronWatt)教授是国际史领域十分有声望的学者。他从事国际史研究近半个世纪,研究领域广泛,创造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以其主要研究领域二战史研究为例,对瓦特教授的国际史研究及其主要研究方法作一初步的考察,以求理解瓦特教授的学术特色,从而推动我国的国际史研究。一瓦特1928年5月17日出生在英国的拉戈比。幼时,瓦特就读于拉戈比中学,后求学于牛津大学奥瑞尔学院,1951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瓦特的一生与国际史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从1950年到1990年,瓦特不仅…  相似文献   

6.
当代“利玛窦”者,是中国产业界同行对新加坡华人史学者、著名企业家柯木林先生的尊称。 年逾五十的柯木林先生,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历史系,在华侨、华人史研究领域硕果颇丰,已经出版了《新加坡华族史论集》、《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读史随笔》等数部学术专著;除此,他还是《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总编纂,并出任反映新加坡华族奋斗史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李岩 《八桂侨刊》2016,(4):77-78
正2016年7月23日,由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和中国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东盟学院和东语学院协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成功召开,并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通过深入探讨多元视野下的  相似文献   

8.
李耀曦 《春秋》2012,(2):8-11,1
提起中国最早的庚子赔款留美学者,人们首先会想到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其实当年胡适不过在第二批留美学生中名列第55名而已。在宣统元年首批留美生之中,山东的王长平是中国第一位留美博士,他还曾是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的老师。只可惜这段厉史早己被湮没。  相似文献   

9.
1999年10月18—21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和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参加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共有60余名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奥地利、美国、希腊、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其中有14位外国学者和40余名中国学者。这次学术研讨会,本着学术民主、勇于探索的精神,围绕“社会主义与21世纪”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正如《会议小结》…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举行的“宋庆龄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近200名研究者出席。一批来自海内外的宋庆龄研究新发现和新成果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1.
张建伟 《传承》2009,(3):40-41
留美幼童是中国自古以来由政府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他们的际遇正是时代大变革中清王朝分崩离析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1916-1999)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长期以来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和中国问题研究方向的主要学术领导人。2006年12月16—18日,为纪念史华慈教授诞辰90周年,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着史华慈思想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政治史研究、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等主题展开了认真研讨,以求真与超越的精神缅怀一代宗师。对…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作用和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及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仍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由辽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和张氏帅府博物馆主办的"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研讨,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沈寿昌、陈金揆、黄祖莲(无存照),他们是容闳的弟子,在仅有十二三岁的年龄,就波涛万里、远离故土,赴美利坚合众国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海归"。这些官学生,来到津沽热土,入北洋水师学堂读书深造:他们是严复的学生,学成后在北洋海军各舰队服役,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甲午战争。在浴血奋战的海疆上,无论是丰岛海战、黄海大战,还是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到处都有留美幼童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2009年7月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60多位学者,就重写当代文学史、"十七年"作品重读、新时期文学思潮及作品解读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6.
叶子 《台声》1996,(10)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以及香港道教学院联合主办的“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8月中旬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50多位研究道家文化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此次研讨会不论在  相似文献   

17.
正郑一省主编的《婆罗洲华人研究》一书,由世界图书出版社于2017年6月出版。该书是中国广西民族大学与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于2016年7月22—24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届"婆罗洲华人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婆罗洲华人社会与政治",收录了8篇论文;第二部分,即"婆罗洲华人宗教与认同",收录了4篇论文;第三部分,即"婆罗洲华人的文学与人物",收录了5篇论文。全书共计收录论文17篇,字数约18万字。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1日至3日,在浙江余姚市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余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古籍出版社参与协办。与会人员共90余人,其中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12人,中国大陆学者60余人。现就会议研讨主题及其成果作一综述。一黄宗羲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教育家。此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宁波大学及余姚市政府曾于1986年和1995年合作举办过两次“黄宗羲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  相似文献   

19.
略谈沈括的医学成就尤静近年来,不少中国科技史方面的著作中,常常提到沈括的名字,知道他字存中(1031-1095年),浙江杭州人,但是对于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一般知之不多。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介绍一些情况和故事于后。沈括与医学的渊缘沈括出生时,其母已46...  相似文献   

20.
<正>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取得多大成就?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