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男 《党史博览》2007,(1):4-11
"张锡媛真是少有的漂亮!" 邓小平晚年在对一位女性评价时,使用了一句东方式的语言:"张锡媛真是少有的漂亮!"张锡媛是邓小平的第一位妻子,所有见过她的人都称赞过她的美丽.  相似文献   

2.
王殊 《湘潮》2008,(3):36-38
我有幸两次见到晚年毛泽东:一次是1972年7月24日,一次是1975年10月30日。两次见晚年毛泽东,都与中国和西德的外交事务有关,都听到了他对国内外局势的看法。毛泽东那闪烁着伟人光辉的真知灼见,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3.
我看姚金兰与张永江陈杏年提起和平里街道安德里居委会主任姚金兰,或许人们并不陌生。她的事迹曾被报刊广泛宣传,一度引起不小的反响。姚主任是位64岁高龄的老人,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无私地将晚年生涯牢牢地系在了街道工作上。她热爱这项事业,钻研这项工作,在她的带...  相似文献   

4.
贾程秀男 《奋斗》2013,(12):64-64
每当看到“理论自信”这个词,总会让我想起晚年的丁玲,她用生命中最后的光阴向我们诠释了“理论自信”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冯都 《世纪风采》2007,(12):6-8
宋庆龄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一生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为新中同的创立呕心沥血.被周恩来称为“国之瑰宝”。她晚年把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做人民公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因而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徐青 《党史文苑》2014,(9):55-56
晚年在台湾的宋美龄.在时运不济之下,其个人生命中充斥着诸多的忧郁和无奈。这样的人生际遇。以历史的脉络而言,源于个人立场、理念与时代潮流的相悖:从个体的人生轨迹观察.其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卷入蒋介石身后的政治权斗漩涡,更昭示了依附而非掌控权势的女人的宿命。当然,这些跟她的性格都有着不能忽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恩格斯晚年与马克思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之异同方爱东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不仅是马克思晚年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恩格斯晚年探索的中心课题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马克思的晚年贡献,而忽视恩格斯晚年的理论探索。实际上,恩格斯晚年同样为...  相似文献   

8.
宋庆龄,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美丽传奇!在她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困惑忧愁疾病缠绕着她,可她仍一如既往地前行,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行不可磨灭的美丽足迹!在宋庆龄诞辰111周年的日子,本文作者以一个知识女性的视角深刻解读了宋庆龄晚年幽闭的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9.
没有人会拿痛苦干什么为人生的代价来迎接自己凄凉的晚年,但是很多事情都是走到那一步时才看得清楚。  相似文献   

10.
正99岁的李佩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高的"中关村大讲坛"。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  相似文献   

11.
王老太第一个丈夫很早便因病去世。女儿小杨成年后,王老太与老刘再婚。晚年时王老太经常住院,老刘的身体也很差,不能互相照顾,王老太生病期间基本都是小杨照料。后王老太病故,小杨将她的骨灰与自己的亲生父亲安葬在一起。老刘得知后非常生气,要求小杨归还骨灰遭  相似文献   

12.
"对父母有什么样的孝心,对老干部就尽什么样的孝心!""老干部把前半生献给了党,党把他们的后半生交给了我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老干部的晚年更幸福。"——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像她这样协调工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市委分管领导这样评价她。  相似文献   

13.
孟生 《党史纵览》2006,(2):11-13
邓颖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一生追求革命,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她晚年从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后,闲暇时问相对较多.在这些日子里,收听广播成为了她的"消遣"方式之一.然而,这种"消遣"绝非单纯意义上的休闲,其中足见她爱国爱民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14.
董青 《世纪风采》2023,(2):36-39
<正>“百洞寒裘絮如飞,狂雪飘落换银衣。草鞋连踝陷三尺,飕飕刺骨寒风厉。弓月西挂茫茫夜,饥冷攻齿发故疾。义愤天海征万里,壮怀远古今古稀。”这首《过中甸雪山》是李贞晚年时回忆起自己的革命生涯写下的诗。她戎马64年,从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中走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在漫长的岁月中抒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  相似文献   

15.
王老太第一个丈夫很早便因病去世。女儿小杨成年后,王老太与老刘再婚。晚年时王老太经常住院,老刘的身体也很差,不能互相照顾,王老太生病期间基本都是小杨照料。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决定在天津建立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消息不胫而走,首先在周恩来、邓颖超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友间传颂着。 赵清阁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就与周恩来在重庆相识,晚年又成为邓颖超的挚友。当她听到建馆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决  相似文献   

17.
小李是某商厦的广播员,团支部委员,入党积极分子。她工作积极,待人热情,口才和文笔都不错。一次聊起入党的事,她竟滔滔不绝地说起没完。她说。商厦里什么社会工作都有她,一到发展党员就没她,从领导到群众都说她“个性太强”。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看苏轼词赋,尽管是不求精读,只求要义,心中还是颇生感慨,苏轼晚年的词道尽了一个大学问家仕途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看了苏轼的词赋,感触最多的是他借物言志、触景生情,诙谐讽喻、笑看人生,尤其是晚年的词赋,把人生的曲折荣辱、心境的豪放哀怨、世态的富贵炎凉把握得甚为精准,这些大抵都来源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精湛的诗文修养。苏轼无愧为“词中之龙”。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以对“文革”的惨痛教训和由此激起的对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反思为发端。在正确认识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特殊贡献的同时,也必须深入分析对他晚年错误的反思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作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两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形成,都与中国共产党这一反思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反思中,党领导的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再思考,并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新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也作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兰州炼油化工总厂三叶公司福利机编厂党支部书记魏晓芳在工作上是把好手,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儿媳.结婚八年来,她精心照料年近九旬、重病缠身的公公,使老人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今年春节过后,她的家庭被评为兰州市石化系统的"五好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