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新闻人,朱镕基当总理时,我关注他每一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答记者问”,那确是很重要的节目。中国总理答记者问的精彩一页,就是在朱镕基手上开创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不仅收录了他五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还收录了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在境外的演讲和答问”、“接受香港记者境外随行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辛斌 《现代领导》2003,(11):26-26
认识耿忠平教授,是在同济大学举办的人才中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班课堂上。课间休息时,耿教授翻阅记者带给他的《现代领导》杂志,由衷地称赞说:“刊物办得不错。”俄顷,他对记者说:“我想同你谈谈‘职业经理人和民营企业’这个话题,你觉得怎样?”记者当即便答应下来。于是,一个秋色宜人的午后,记者来到文法学院,与耿教授聊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我是安徽安庆人,今年45岁,小学文化,钢筋工。我在北京两年了,课没少听。”来自北京某建筑集团工地的郭某对记者说。这个建筑工地共500名农民工,全部上了农民工业余学校。郭某由于成绩出色还被评为“优秀农民工学员”。  相似文献   

4.
难忘岁月     
1983年我从群众出版社调到《人民公安》编辑部,一干就是12年,直到1995年我调到公安部办公厅信访办。其实我调信访办也与《人民公安》有关,因为若不是当记者有机会采访信访办,就不知道公安部还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够让我当一把实实在在参战的警察,而非仅仅是一个“文官”。12年,整整一轮,有好几件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出山第一仗我在《人民公安》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是写一个冒充高干子弟诈骗的案件,标题叫《新拉郎配》;采访的第一位民警叫贾春雨,是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展览路派出所民警。准确地说,写作案件时,我还不是《人民公安》的编辑,而是供职于群众出版社的文艺编辑室,该室与《人民公安》编辑部同属该社的两个处级单位。那个诈骗案的素材是当时任群众出版社副总编的李文达  相似文献   

5.
曲琪 《今日广西》2008,(6):41-42
号称“中国第一部网络电影”的《我们没有隐私》最近在土豆网首发。这部网络电影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片中演员的“草根”性——全部由业余演员出演,以及网络下载的观看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大胆地尝试了民间网络影视作品的市场运作。  相似文献   

6.
那年秋天,我回老家探亲。一直住在我家的姨母,看到我回来有车送,走时有车接,便惊奇地问:“太娃,你在北京当了啥官 ?”“没有当什么官,是记者 !”我说。姨母摇摇头,不解记者何意。因为在乡下人看来,不当官怎么会坐小车呢 ?这时来接我的同学向姨母解释说:“记者就是‘无冕之王’,厉害着啦 !”如此解释,姨母反而更糊涂了。   《辞海》里对无冕之王的解释是,指没有权威的名义而影响作用极大的人,多指记者。由此可见,人们在各种场合喊记者是无冕之王,也就见怪不怪了。也不知从何时起,有人把记者也分为三六九等,民间早就流传…  相似文献   

7.
我的笔耕乐     
我是部队的一个退休干部,人虽老了,但不愿闲度余生,在唐山市路南区友谊街道自告奋勇当上了业余通讯报道员。从1986年至今,已有11年多。在这期间,我一手拿笔,一手端相机,奔波不停,先后在《人民日报》、《求实》杂志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等全国140多家新闻单位刊用稿件2200  相似文献   

8.
直击田蔓莎     
我记忆之书“回翻”在1995年10月22日这一页:成都蓝剑集团三楼,不大的会场布置得庄重而雅致,著名川剧演员、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田蔓莎购买著名川剧作家徐《死水微澜》(川剧·高腔)剧本本“首演权”会议在此时此地别开生面地举行。这一轰动性新闻,自然引来了全国而少新闻界、戏剧界、文化界人士光临"购买现场”。会场十分热闹、热烈。当田蔓莎把用红纸封好的5000元人民币交给徐时,她心情格外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对剧作家的尊重,当我第一次看完剧本时,就喜欢了它,我又“爱上了"剧本中邓么姑这个人物。我决心要演好邓么姑…  相似文献   

9.
武诗 《当代思潮》2012,(11):34-36
最近,一个关于“你幸福吗?”的段子在网络上火热地流行开来,事情的原委是在中央电视台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组织的一次市民幸福指数调查中,当记者随即采访路人提问“你幸福吗?”时,一位来自山西省清徐县的农民回答说“我姓曾。”这条神回复很快引起了网民的注意。于是,关于这个问题答案的各个版本就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10.
“假如我是诗人,我要写出一首长诗……”当记者迈进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一间教室时,统一着囚服的少年正带着满脸专注,饱含深情地朗读冰心的《观舞记》。从桌角摆着的课本上观察到,他们使用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通用教材。  相似文献   

11.
萧乾与奇书《尤利西斯》梅朵“我活一天,就写一天”。在北京闹市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住着蜚声海内外的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当我试图将这极平常的居住环境,与年届85高龄还在翻译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的前辈作家划等号的时候,萧老出现了:我竟没能在他脸上找...  相似文献   

12.
王洪海 《乡音》2023,(2):47-48
<正>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记者又遇到了老朋友寇广平委员。多年前,寇委员曾为《乡音》“委员漫谈”栏目撰写文章《感恩改革开放感谢网络文学》,很直白地表达过“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网络文学,就没有我现在的优越生活”,直率、简单、质朴的性情让人印象深刻。面对记者的再次相约,寇广平爽快答应。  相似文献   

13.
拙文《社会主义史中的一百个“第一”》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16期选载后,汪义诚、都淦二同志对其中三条提出了不同看法,与我商榷,本人深表谢意。我完全同意汪、都二同志的这一条意见:“准确地说,第一次公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在1847年9月出版的《共产主义杂志》试刊号第1期。”但对另外两条,我仍有不同看法,今提出来与汪、都二同志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我同意汪、都二同志的这一点意见:“如果根据《马恩选集》的註来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则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快乐着成功     
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破解百年教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这是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近日,笔者读了《光明日报》记者对朱熹平报道后,头脑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火花竟是“快乐着成功”。记者问“‘:十年磨一剑’你是怎样熬过来的?”朱熹平爽快地回答“:谈不‘上熬’过来,数学是我的兴趣,深入进去后其乐无穷。连我太太也不觉得我做的是艰苦的事。”他形象地说“:我慢悠悠慢悠悠地做着,忽然,就解开了。”记者说朱熹平口才很好,性格爽朗,采访中不时开怀大笑。朱熹平能这样快乐着成功,还得益于中山大…  相似文献   

15.
记者未读过第一部描写北大荒开发雁窝岛荒原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却对同样以雁窝岛为背景的影片《北大荒人》记忆犹新,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民谣充满了我的青春记忆。《北大荒人》所记述的“雁窝岛”,很多场面是在记者采访的红兴隆分局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拍摄的。那时雁窝岛湿地、沼泽和草甸子飘扬着垦荒队的旗帜,垦荒队员以顽强毅力征服“沼泽地”、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残疾人》杂志报道我到现存只过去8年,但正是这8年,我和我的“驼人”集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上次你们记者来的时候我还在上MBA,现存我已经完成中国社科院的国民经济学博士课程。以前企业悄悄地靠自身营利发展比较慢,现在企业的品牌资源、渠道销售都已经发展成熟,企业飞速发展。2006年“驼人”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0%,固定资产一个亿,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驼人”已经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超过7个亿。  相似文献   

17.
周文辉 《台声》2001,(6):44-45
“亲不亲,故乡人。我几十年在台湾,做梦都是故乡的一树一木、一丘一壑的熟悉环境。我到美国看望女儿,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4月 19日,回故乡莆田省亲的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吴东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吴教授老家在莆田县西天尾镇东星村, 1946年在家乡项青中学初中毕业,即随表兄到台湾谋生。当记者问他初中文化怎么当上教授的?吴教授感叹地说:“离开父母,才知父母的恩情。我 17岁到台湾,假如自己稍不努力,就一事无成。我先在财政部门当雇员,抄抄写写,什么都干,看到别人文化比我高,我就发奋…  相似文献   

18.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刚颁布 ,记者就采访了倡德十年坚持不懈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记者 :“纲要”颁布了 ,这是您期盼多年的事吧 ?李汉秋 :是的。 1 995年 1 2月 5日《光明日报》和 1 996年 1月 1 8日《人民政协报》都刊出我的《道德建设当务之急》的建议 ,其中第一条 ,“建立起全国性的领导机构” ,“可以定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这在几年前已实现 ;第二条“着手建设新的道德规范” ;第三条“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大纲” ,这次都实现了。记者 :关于基本道德规范 ,您是连续不断一再建议的 ,是吗 ?李汉秋 :是的…  相似文献   

19.
温晓薇 《小康》2014,(11):72-74
1983年,当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安亭的上海大众汽车工厂下线时,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不无忧虑地断言:这是一个失败的实验,宛如在一个荒败无援的孤岛上生产轿车。  相似文献   

20.
李经纬陨落     
《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风窗》等几家极具影响力的报刊,最近都以很大的篇幅对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的事迹作了报道。十几年前,作为小说《新星》的主人公“县委书记李向南”的原型之一,他就曾誉满全国;十几年后,他又以其“石破天惊”的举动,再一次成为“明星”。他经常在广场上与群众进行直接平等的对话,现场解决问题;他勇敢地在本地区“挤水分”,声称“宁可当实事求是的倒数第一,也不当弄虚作假的名列前茅";他不但“逼”当地的媒体搞舆论监督,还请外面的记者到长治“捉老鼠”;他常常骑着自行车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与农民同吃同住,一年骑车超过1000多里,下基层200多天……在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