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贵阳古城文化"九门四阁十三关"是一个城市古建筑群概念,通过整合贵阳旧城遗迹,在中心城区形成古城文化的物理空间维度,展现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城市印象,也是通过不同程度拯救、复原或修复遗迹遗址、历史街区,科学将原有城市记忆和现代城市功能融合,构建以"九门四阁十三关"线路文化遗产为客观物质载体的筑城文化传承方式,一方面服务于本土居民的文化生产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扩大城市文化旅游空间,打造独具一格的西南山地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大量舒适、宜人、质量高的物质环境,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环境。一个优美的环境空间,除了建筑、绿化、道路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外,合理地放置环境雕塑作品,是提升城市环境文化品位与精神内涵的有效办法。好的作品总是紧密结合当地的城市文化特点,激发出人们遐想,并产生共鸣。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她的精神面貌,最能充分体现在她的城市雕塑中,这话并不夸张,就拿合肥市政府广场来说,她的景观设计就最能说明问题。该景观设计运用了大量广场雕塑设计:在广场…  相似文献   

4.
城郊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战略举措.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农民的整体搬迁和空间位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作为移民对于新环境的文化适应过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技术系统、制度系统以及观念系统,因此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相应地就形成了技术层面适应、制度层面适应以及观念层面适应.技术层面适应表现为从农耕生产向从事工商业的技能转型,制度层面适应表现为对城市科层制组织和各种规制的适应,观念层面适应表现为移民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上发生的现代转向.政府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集中居住区的"物质"要素建设,更要注重"非物质"要素建设,关心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强北京城市特色街区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槟 《北京观察》2006,(12):48-50
城市特色街区是指城市中建筑或者空间环境,其本身在形态上、功能上或者所承载的活动等方面具有文化独特性的地段,它是具有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文化消费等功能特质的开放性街区.城市特色街区是构成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空间,是旅游与商业和文化结合的特色地段,是影响创新精神孕育的物质环境,是北京实现文化名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和宜居城市性质定位的重要组成.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城市的物质空间支撑,更需要高品质的物质空间支撑,特色街区的建设正是提供丰富多元城市空间的地段.  相似文献   

6.
张春颖  王建华 《人民论坛》2010,(10):184-185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可以从理念、行为和物质三个层面来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体系。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体系的对策主要包括:确定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改善城市文化形象、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7.
陈宇光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类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无法回避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悖论,从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来审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城市现实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以及城市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等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8.
闫朝晖 《人民论坛》2010,(8):210-211
亚运会作为城市间、国家间的文化、精神、价值的交流平台,为广州城市文化的营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广州可以从物质环境、市民行为、精神观念三个层面来对其城市文化进行营销。在文化营销的策略上,可以立足于岭南本地文化,根植于中华本土文化,同时又融合亚洲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文化特色:现代城市的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创造力的基础。法国著名学者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显然,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纵观中外现代城市,其超越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产力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生产力既具有一般生产力的共性特征:客观物质性、主体人本性、社会制约性、历史过程性、价值性、创新性、开放性,同时文化生产力又具有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产品效益的双重性、产品内容的非物质性、产品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产品价值的永久性。从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两者的辩证关系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两者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汪德宁 《前沿》2014,(9):182-184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主题文化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千城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立足于城市地域文化和未来发展方向,战略性地选择并确定城市主题文化,并以此为指导建构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出主题鲜明、形态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城市文化,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它是一种无形的、活态的、需要通过口传心授、参与感受等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工艺、民俗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人类有逐水而居的传统,因此,城市滨水区一般也是城市的发源地,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内涵、市民精神、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等等。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进入高潮,各大城市均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重建的热潮,1998年城市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后,滨水空间更加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宝贵资源,然而,人们过度致力于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自然环境的保护、用地功能的协调、公共设施的完善等受到了忽视,如何平衡公共与私人利益是滨水空间开发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5.
吴国荣 《前进》2008,(6):29-30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连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一座城市多元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忆”和外显的文化标志,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本”。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韵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今天,一个城市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愈丰富完整,也就愈能凸现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愈能彰显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6.
早在2011年1月,日本奈良第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三方提出评选“东亚文化之都”倡议。根据行动计划,中日韩三国于2013年全面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各国选出一座城市共同当选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这是亚洲首次也是最高规格的…‘场区域文化评选交流活动,各国仅选出一个能够代表本国文化的城市。评选综合考核每个城市的文化综合性情况,是对参选城市历史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外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建设、城市软硬件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层面的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谢春红 《岭南学刊》2013,(1):115-118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城市最终为的是一种富足而文明的生活。文化即人们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文化为的也是一种高雅而惬意的生活。正因为"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价值追求,使得现代城市与文化紧密相连。随着21世纪全球城市化浪潮的到来,文化日益成为与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关的无形力量,驱动着21世纪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综合信息     
《政策》2011,(9):77-79
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独特品质,不是由急躁的物质系统规划出来的。国际都市的发展历程表明,老建筑、公共空间、主题事件等三个方面是塑造城市精神比较有效的途径。老建  相似文献   

19.
维舟 《同舟共进》2021,(4):18-22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物质繁荣之下,很多城市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却频频引起社会关注,当然不只是因为书店本身(录像租售行业的衰落就没引起这么大反响),而是因为书店是一个城市文化空间的象征。在电商、电子出版物如此发达的时代,现代城市还需要书店吗?需要的话,是需要什么样的书店、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没有了书店,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物,绚丽多彩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诠释着人类最高想象力和智慧成就。著名城市学家乔尔·科特金认为城市发展变化是神圣、安全和繁荣三个层面融合的结果,而自身兴衰更与其所在的政治实体(帝国、国家和部落等)生死相依。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城市重新跃居世界舞台,将国家与世界经济有效链接,维持全球政治经济循环等而形成全球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