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萍 《中国人大》2012,(5):29-30
清洁生产主要是指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生活垃圾填埋场(以下简称"填埋场")开采是指从填埋场挖掘已处置过的垃圾,以回收金属、玻璃、塑料、其他可燃物、土壤,或拓展填埋场容积,或实现填埋场土地再生利用的过程.1953年,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最早实施填埋场开采的国家,它将挖掘出的垃圾用于果园施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对填埋场开采的关注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湖北政报》2009,(1):21-31
<正>鄂环发[2008]43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环保局: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是推进污染减排,促进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重要手段。《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规定"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应当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  相似文献   

4.
北京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 ,是首都第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工程 ,科技含量高 ,在国内技术处于领先的地位 ,该工程率先利用了水气联合处理利用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目前国际上处理垃圾渗沥液的先进技术设备 ,污水处理后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能循环利用。填埋气发电系统实现变害为利 ,可满足填埋场的生产、生活用电。该工程的竣工验收标志着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已达到垃圾污水和填埋气零排放的无害化的标准水气联合处理利用系统在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拉萨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简易堆填引发的渗滤液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最近,区能源研究示范中心在填埋场动工建设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中试实验基地,预计两个月后完工。如果此次实验成功,以后就可以直接将其作为拉萨市生活垃圾制造沼气的基地。这将填补国内在高原缺氧地区生活垃圾污染处理技术领域研究的空白,对高海拔地区的垃圾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以及新能源开发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生填埋作为垃圾的最终处置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也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垃圾处理方式.近几年,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加强,对填埋场的运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填埋场渗沥液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8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置污水处理设施,自2011年7月1日起,现有全部生活垃圾填埋场自行处理生活垃圾渗沥液,符合标准要求后可直接排放.因此,渗沥液处理设施的建设被许多填埋场提上日程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7.
正环卫保洁和生活垃圾处理是推进城市治理工作、创造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南宁市城南生活垃圾填埋场长期以来作为南宁市唯一一个生活垃圾处理终端,为南宁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9月,平里静脉产业园垃圾焚烧厂启用,城南垃圾填埋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封场后将由"垃圾山"变为绿地公园。  相似文献   

8.
庞富忠 《乡音》2013,(1):20-20
能源与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与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制约我省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发节能技术,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清洁生产过程,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改善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坛》2012,(7):40-41
从2012年7月1日起,一批新的规定开始实施。其中,新修改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我国首个机动车儿童乘坐安全标准、新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都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政府部门推行清洁生产规划不力将受罚2月29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关于修改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草案)获得高票  相似文献   

10.
"垃圾围城",是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道坎。据报道,全国现有2/3的大中城市正遭遇"垃圾围城"之困,1/4的城市已无处可堆垃圾。为了破解"垃圾围城"之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展开了持续有力的监督。杭州主城区日产垃圾2000余吨,并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态势,2010年主城区垃圾增长率达10.2%;杭州59%的垃圾仍使用填埋方式处置,每6年的垃圾就能填满一个西湖;作为杭州最主要的垃圾填埋场,天子岭的使用寿命仅剩8年,一旦其丧失填埋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填埋气体是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气体污染源。填埋气体既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能源,又是填埋场主要的臭味源和大气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提高填埋气体收集率和利用率对于节约能源、控制填埋场臭味、减小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填埋气体产生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论述以及对气体收集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填埋气体收集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栋涛 《乡音》2014,(6):28-28
“坚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并在生产工艺中大力推广应用,有效减少和避免产生可挥发性污染物。”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产品及农作物秸秆、畜禽尿粪、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或农村废弃物。根据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可以看到,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其不仅对我国水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对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壤产生严重影响,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物质产生机理入手,认为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垃圾填埋场气体的数量和浓度,以及渗沥液的数量和浓度,而这些因素与填埋场恶臭物质的产生和释放有着较直接的关系,表现为填埋气体越随意排放,渗沥液产量、暴露面积越大,填埋场越臭。研究认为:使用相互配合的土壤除臭技术,主动式沼气收集、处理除臭技术,膜覆盖除臭等技术,即对填埋场恶臭采取综合治理手段,方可有效缓解填埋场恶臭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介绍了武汉市金口垃圾填埋场502万立方库区通过好氧生物反应器,加速老填埋场稳定化的生态修复技术。这一工程是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老填埋场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修复后的填埋场减少了对周边的环境污染,成为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场址,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引言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的出路,大都以填埋作为最主要的方法。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技术的制约,很多大  相似文献   

16.
杜烨 《今日上海》2008,(11):28-30
到2008年9月底,占地13.6万平方米,库区容量达35万立方米的崇明县长兴垃圾填埋场已经投入试运营整6个月。目前,长兴岛上的所有生活垃圾都能在这里得到填埋处理。同时,崇明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署正通过长兴乡政府和当地的振华港机、中船中海等企业联系,很快,岛上的工业垃圾也将“入驻”填埋场,长兴乡露天堆积垃圾的历史即将划上句号。  相似文献   

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江西以市场化模式修复生态,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前生活垃圾只能采取填埋方式进行处理,除了浪费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等问题外.垃圾填埋场还遭遇饱和问题。”抚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副主任黎明说,有些城市建立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卫生填埋场,较好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但是处理能力有限,服务期满后仍需投资建设新的填埋场。  相似文献   

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当前,全国污染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推行清洁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细则(试行)》,明确规定了通过清洁生产核算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总量减排量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垃圾管理已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一道难题。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市近年来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为改进城市环境,北京市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推进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处置,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针对垃圾填埋场建设面临的"邻避"矛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15,(20)
<正>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红花岭填埋场的西侧,有一座银色长方体的大型建筑物,这是中航环卫联合引进中联重科城市生活垃圾后端智能分选技术的样板工程,也是全国首批城市生活垃圾后端智能分选项目的成功案例之一。近年来,国内众多城市普遍面临"垃圾围城"的困扰,"深圳模式"能否成功复制,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