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名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地名中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要素,如地名语源的语言文化,地名命名习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及意识形态对地名的影响,地名沿革与地名含义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等,因此,可以从台湾地名来探讨两岸文化的联系。台湾早期的地名,都是以高山族语为语源的。高山族当时还没有可记录地名的文字,这类地名在清代以后,多被大陆去的汉族垦民用闽南语音译或意译使用,并以语音相近的汉字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文化为主线,从地理、历史、语言、民俗等方面,全方位展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渊源和社会发展变迁。节目播出后,在全国掀起一股"地名文化"旋风,为增强地名文化建设活力、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各级民政部门是地名文化建设的职能机关,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地名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宝贵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地名文化主管机关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初步唤起了社会各界的认知。以民政部门为中心,各地成立了一些研究地名文化的民间社团组织,一些大学也展开了相关学术研究。但从整体上看,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局限于将其作为古老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体认上,主要强调其对文化及相关民俗风情的承载延续作用,学术思维的基点主要在历史考据学范畴。而对于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4.
许启大  刘连安 《中国民政》2012,(2):17-19,26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地名单一罗马化是世界各国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为推进世界地名标准化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在我国地名拼写问题上"英语化"等思潮抬头的情况,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紧把握发展方向?本期特刊发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许启大、中国地名研究所译写室主任刘连安《推动我国地名单一罗马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一文,希望能对推进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进程有所启发,使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地名信息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有效媒介,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杨红  吴振国 《学习与实践》2012,(11):135-140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某一地区的地名见证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其地名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武汉地名涵盖了汉派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特征。汉风楚韵是武汉地名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底色。通过对武汉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考察,了解地名命名的规律,能够对武汉都市化进程中新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更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地名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名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地名文化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名大会》近期正在热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主持人鲁健这句开场白很多人耳熟能详。邯郸、余杭、峨眉山……节目中出现过的一些地名的来历、含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地名文化"发烧友"们更是翻箱倒柜查阅古籍,探寻地名背后尘封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正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也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当代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新地名不断产生,老地名不断消亡,为了找回历史的记忆,自2014年7月起,湖北各地相继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推出了以寻找最美地名、整理传统地名故事为主题的活动,冀以记录、保  相似文献   

9.
林辰 《中国民政》2020,(2):24-25
地名,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国地名大会》可谓一大创举,是新时代地名工作的优秀载体和平台,是地名工作的最佳宣传方式之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推动县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规范农村地名工作十分必要.目前河北省城乡地名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名管理工作还存在有地无名、有名无标、地名标志密度低、服务水平跟不上,文化品位低,满足不了农村人们相互交往和生产生活需要等问题.要把农村地名管理工作抓上去,必须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紧紧围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形象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序列化建设,抓好农村地名规范和标志设置,为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丁世平 《前沿》2010,(14):164-166
粤西茂名地区是个多方言区域,有白话、客家话、闽语等方言,不同的方言之间,既有明显的方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也存在着文化的相互渗透。本文从方言操作、风俗、词汇和地名等层面探讨茂名地区方言与文化的来源及发展变化,以及多样性、文化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20,(2):F0003-F000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讲好黄河地名故事,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地名文化,宣传我国在黄河生态治理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中国地名学会继2017年推出《中国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大型画册被联合国总部收藏之后,再次邀请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参与《黄河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路径。地名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和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地方认知和理解,延续地方文脉,留住"乡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20多年来,在历任部领导的关怀下,在相关单位特别是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的支持下,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国际交往中称"中国地名研究所",以下称"地名所")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展开研究,逐步发展成为研究领域包括地名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地名文化、地名标准化、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和国外地名译写、信息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湖州市紧紧抓住民政部确定该市为全国数字地名示范城市这一龙头,带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两者良性循环,开创了湖州地名工作的新局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6.
李森 《广东民政》2008,(10):24-25
民政部李学举部长指出:“地名是古今中外都要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会公共文化产品,是任何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离不开的交流工具。”地名管理与信息化服务工作要有效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职能发挥作用;必须找准自身在经济社会中的位置,挖潜其应有价值;更要与市场接轨、与社会相容、与群众贴近,创新管理。  相似文献   

17.
<正>地名,是每一个乡村的独特印记,地名文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根”与“魂”。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为总抓手,探索实施“地名+”创新工程,深挖历史文化、红色地名、乡村地名等地名文化内涵,坚持乡村振兴地名先行、数字赋能、文化助力目标任务,构建“一路一带一脉”建设美好家园新路径,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相似文献   

18.
正豫政[2014]58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要求,我省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历史见证与记忆,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  相似文献   

19.
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它从属于主体文化,是主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主体文化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风俗习惯.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所组成,社会的每个阶层、每个群体均有与其他群体相异的地方.文化的差异则是不同群体间相互识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文化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利润为导向;军营文化以整齐划一、纪律严明为其显著特质;校园文化则荡漾着一种宽松、欢娱的气氛.为讨论上的便利起见,  相似文献   

20.
地名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相对稳定性,并且地名在反映主流价值观时具有地域侧重性。地名文化影响人群广、传播范围大、传播渠道多且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主流价值观与地域文化的特点,构建专用地名库,加强地名的命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地名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