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慈善领域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印发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法。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必将为今后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慈善,是天使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挪用善款、骗捐诈捐、信息不透明……近年来,一些慈善领域的不规范行为引发社会议论.3月9日,慈善法草案在“怀胎”十余年后,终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首部立法即将走上前台.  相似文献   

3.
《浙江人大》2016,(4):3
2016年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通过的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慈善组织、慈善募捐等等作出了规定,构建了我国慈善领域的基本制度,对破解阻碍慈善事业发展的各种"顽疾",意义重大。近十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善领域的法律规定长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马得华文章《中国慈善事业进入法治化时代》。该文指出,慈善法是慈善领域的综合性基本法律,彰显了权利精神,为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慈善法立法进程彰显民主精神。慈善法立法自2005年启动,十年磨一剑,是中国开门立法、公众参与立法的一次典范之作。这表明慈善法立法属于中国重大法律议题,需要全社会密切关注、公开讨论、集思广益;也表明中国立法事业不断进步,吸纳民意、开  相似文献   

5.
正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去年10月一审、12月二审后,备受关注的慈善法草案将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如果这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获得通过,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慈善事业全面迈入法治化新时代。十年磨剑,十一年铸法。慈善立法自2005年启动后,就一直负轭前行、从未止步。2013年全国人大常  相似文献   

6.
正《慈善法》的出台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于我国那些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组织,《慈善法》的出台会带来什么变化,他们到底是怎么看待《慈善法》的呢?为此,本刊特地采访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等几家社会组织的相关负责人。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首先,《慈善法》确定了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灾害救援的责任和权利。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对社会  相似文献   

7.
《上海支部生活》2011,(5):56-56
述评: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一个摸索起步阶段,出现任何不成熟的慈善机制和不成熟的慈善家都情有可原。关于“中国首善”,笔者愿意这样解释:陈光标是中国第一个在慈善领域引起广泛争议的人物。这说明我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人物正在获取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好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相关立法的滞后却制约了慈善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尚存在公民的慈善意愿不强、慈善捐赠能力不足、慈善体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要从立法和制度建设入手培育我国慈善资源,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国务院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职能明确赋予民政部以来,在民政系统的一致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全面支持下,我国的现代慈善事业不断加速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关于慈善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即,究竟什么是慈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慈善的边界在哪里?慈善和公益的关系?也有一些更具挑战意味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例如,作为民政部门具体"管"慈善的内设机构,——不管它是叫作慈善办、福利慈善处还是救灾慈善科,究竟管什么?再深一步,我们的行政对象如何界定?行政权力的尺度和刚性如何?行政方式或行政手段有哪些?行政绩效如何考评?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阶段2005年我国的慈善立法工作开始于200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慈善领域立法的研究。建议阶段2005年9月2005年9月,民政部正式向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提出起草慈善事业促进法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法是社会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为配合慈善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慈善法的立法原意和各项规定,保证法律的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政部参与慈善立法工作的  相似文献   

12.
正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经习近平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党中央领导立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导立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立法的最新成果,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慈善法作为我国社会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将社会参与扶贫济困救灾作为重点,同时把促进教科文卫体和环保事  相似文献   

13.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慈善捐赠和慈善形象的重要因素,关系着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慈善文化的弘扬和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当前,应该加强慈善立法,建立与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第三方评估机制和慈善监管体系,加强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化解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政》2024,(1):20-23
<正>此次慈善法修改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主任石宏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记者:此次慈善法修改的意义是什么?石宏:修改慈善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慈善事业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慈善事业、发挥慈善作用作出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慈善工作、发展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慈善法实施有关问题,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介绍慈善法出台的重大意义。答:慈善法是社会领域的重要法律,是我国慈善制度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慈善法的出台,是我国慈善事业迈入法治化轨道的标志,将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慈善法的出台将为规范慈善活动有序运行、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根本的法治保  相似文献   

16.
<正>慈善事业是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反映,也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当前,慈善事业已经被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但是,目前我国公众对政府、企业、个人在慈善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慈善;另一方面,公众对慈善行为、慈善意识的理解还存在偏颇,科学的慈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慈善意识呢?这里首先需要明确慈善意识的内涵和影响因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是浙江省首部关于慈善事业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是全国闻名的爱心城市。据统计,从1998年9月宁波市慈善总会成立到2010年6月,市、县两级慈善总会累计募集慈善资金21.41亿元,资金规模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9月,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节点。《慈善法》立法历经10年,开始实施,成为从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慈善的转折点;首批10支慈善信托落地,社会企业受到极大关注,中国经济进入"善经济"时代;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下文称"慈展会")举行,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的2600多个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及75家国际公益组织齐聚深圳,聚焦公益慈善事业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慈善,不但有着传统的乐善好施,而且有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3月25日,《光明日报》刊登李健文章《慈善法充分彰显现代慈善新理念》。该文指出,作为一部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慈善事业根本大法,慈善法在立法之前的积极征询、立法过程中的广开言路以及最终定稿的审慎严谨都使得这部法律更加富有社会性并且充满善治气象。现代慈善是指以慈善组织为中介而发生的对陌生他者的伦理关怀,其基本理念是权利保护、组织运  相似文献   

20.
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着转型的关口,我国公民慈善观念存在局限,宗族观念使慈善事业具有差序性,求现报观念使慈善事业具有狭隘性,施舍观使慈善事业具有不平等性,平均观使慈善事业具有强制性,无私观念使慈善事业具有难以仿效性。但我国公民传统慈善观念转型为现代慈善理念完全是可能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文明,以先进的制度诱导人们观念的转变,以现代性的观念推动制度改进。主要措施是借鉴国外现代慈善公益制度,促进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发展,普及现代慈善理念,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