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包括负面特征信任危机、不当行为信任危机和制度不公信任危机三类。宏观上,政府信任危机与社会信任水平整体下降、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与公众期望存在较大反差、制度倾斜与不公正现象大量存在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防止和治理地方政府信任危机必须着眼宏观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2.
鲍情圆  杨钦 《学理论》2011,(12):25-26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社会信任,无论是人格信任还是系统信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状况,直接引发了社会生活中的信任危机。借鉴卢曼的信任理论,以期对迈向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作出经验解释和提出制度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3.
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广大学者关注,但关于社会公平对其两者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利用CGSS2010的调查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仅普遍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殊信任对居民的政府信任也存在显著影响;社会公平的三个维度(整体社会公平感知、自身收入公平感知、是否受到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对普遍信任均存在显著影响;在普遍信任一定的情况下,社会公平与政府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普遍信任与政府信任的关系受到居民社会公平感知的制约。这表明,社会公平对于提升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及政府信任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社会平等对于改善"信任危机"现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政府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是源于公众的信任。当前,各种涉及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群体事件屡屡发生,我国政府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的考验。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人浮于事,官僚作风;浮夸造假,谎话连篇;假公济私,贪污腐败;漠视法律,权大于法。而今要解决信任危机,强化政府及公务员必须遵循的责任、服务、廉洁、公正和信用等道德准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电子政务则被当作扭转政府信任危机的一种解决方案被提出,因此,辨析中国情境中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并探寻背后的作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研究了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影响过程中政府透明度感知的中介作用及社会公平感的调节作用机制。通过对2629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电子政务的使用和推广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政府透明度感知水平,而政府透明度感知对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正向形塑效应正逐渐显现;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提升作用部分归因于政府透明度感知的增加;就政府透明度感知对政府信任的促进作用而言,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政府信任危机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众对于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是任何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任何政体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20世纪末以来,西方民主国家中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已经演化为一股国际性的趋势,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西方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是众多因素长期混合和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选举、政府本身、利益集团、社会文化以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原因。为了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和满意度,巩固政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西方国家采取了多样的手段,开始了塑造“公民性政府”的历程。我国在社会经济改革加速前进的过程中也伴生了一些严重影响政府信任的现象,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政府信任危机的内在症结及其解救的经验措施,对于我们提高政府公信力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卓 《学理论》2014,(1):44-45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众间一种良性互动的政治关系,政府的良性运作,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及不断扩大,民众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信任危机,因此提升政府信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刘芳怡 《行政论坛》2012,19(3):20-23
任何一个政府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政治信任,公众的信任是政府高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政府信任产生危机,公众不再相信政府,公众会倾向于通过非正常的利益表达途径,引发大规模的政治混乱。立足于不同的政治语境与政治生态,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呈现出不同的层面与维度。纵观历史,从政府与人民二者之间交互关系的本质来考察,政府信任危机仍旧存在着可以追寻其持续性的内在机制,即基于人性审视与现在人权政治发展走向的基本层面,包含着人民生存安全、自我利益损益与思维冲突三个核心架构,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府信任危机发生机制,都由这三个层面之中的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博弈关系及由此带来的人民观感所引发。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而发生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从人际信任到系统信任的转变过程。根植于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开始解体,而通行于陌生人社会的系统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社会信任模式的变迁,社会转型期出现法律信任危机。唯有建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综合性机制才能克服法律信任危机并进而建构起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一项对13个村庄社会信任情况的调查,采用问卷抽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社会信任危机大背景下的四个生长点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转变传统信任模式,构建新型社会信任机制是促进这些生长点发育和成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13年艾德曼全球信任度报告》等多项新近跨国研究表明,"民主制度"并非高政府信任的必要条件,应引入"政府质量"等概念解释政府信任问题;民主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普及,民主观念对中国政府信任的影响日益增大。政府信任状况缘自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反复互动,无论今天还是明天,政府信任均为至关重要却极其脆弱的资产。全球时代,政府需要更负责任地行使治权,缓解信任危机仍然要靠更加民主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傅敏、陈明龙的"如何提升领导的信任度"一文指出,政府信任危机的蔓延,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质疑,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是降信心、伤感情,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是丢信誉、损形象,因此,如何提振领导信任、破解"信任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据人民网舆隋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信任危机的存在和爆发,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提高了社会交往的成本。政府信任危机的蔓延,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质疑,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是降信心、伤感情。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信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和社会互动的桥梁,没有了社会信任,社会进步将会付出较大的成本代价。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假冒伪劣产品酿成事故、助人为乐反成被告等热点话题,表明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社会信任危机。积顿推进社会信任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需求。鉴于此,本期专题围绕社会信任的话题,从社会信任类型、社会信任模式、社会信任建设等角度进行多方位探讨,以期着力实现社会信任建设的深度思考、深度认同和有效推进,全面提升社会信任建设在维护社会和诺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形态,其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预警期发挥着"感应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在处置期发挥着"救援队"和"润滑剂"的作用;在善后期发挥着"监督员"和"指导员"的作用。因此,大力培育各类信任关系,构建个人-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论信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信任度较低,社会资本匮乏,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缓慢,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消除信任危机,建立高强度社会信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范围内,政府正面临着信任危机。电子政府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个问题。虽然电子政府带来的巨大收益也可以从联合政府(joined-up)中获得,许多国家仍然注重通过对信息和隐私的保护,来建设政府与公民交易时的公共信任。英国的改革领先一步,建立类似“服务宪章”的“信任宪章”来提升公民对政府处理和共享个人信息的信任度。本文通过回溯“信任宪章”在英国的发展天历程来评估其可行性,并认为,在技术允许之前,其它国家不应该学习该模型。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的信任危机,弥漫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存在于各个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活跃于每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内部。公众与专家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确实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另一方面,专家公信力却在不断下滑,专家与公众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公众对专家的信任,以食品安全事件作为研究信任的切入点。同时根据对信任概念、内容以及类型的具体定义,从经验和控制两个角度分析公众对专家的信任是如何发生的,从公众对专家角色期待的角度分析专家存在的能力不足和品德缺失,从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面向分析公众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和话语权的兴起,进而得出导致公众不信任专家的各项影响因素,为重建专家公信力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政府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和前提条件之一,政府信任是民众对政府兑现以前所做承诺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它体现为一种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和心理预期的活动过程.政府信任在一次又一次从"承诺"到"兑现"过程中不断累积起来,政府信任生成路径从本质来说是"承诺"与"兑现"的互动和强化过程.根据实际产生时间可以将政府信任的生成路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前生产阶段、生产阶段和再生产阶段.不同阶段中由于政府承诺与兑现出现脱节导致政府信任危机的出现.加强政府诚信建设需要针对每个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将政府科学合理做出承诺与严格兑现承诺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政府信任源源不断地生产和累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众对于非政府组织的认同感较低,甚至是难以信任。造成我国非政府组织出现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组织管理责任机制的缺乏、组织运行的不透明、有效监督机制的缺乏以及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模糊。危机的有效解决需要非政府组织自身、社会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和循环机制。非政府组织应该积极整治体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保证与民众沟通渠道的畅通,完善自律机制,提高自制能力;社会方面要完善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机制,扩大监督主体的范围;政府也需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以合作的方式辅助非政府组织进行规范管理,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