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 冼星海自幼酷爱音乐,23岁时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25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指挥。 1935年,冼星海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参加抗日救亡音乐工作。1938年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赴苏联,因积劳成疾,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为此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相似文献   

2.
李晶 《红岩春秋》2024,(3):36-41
<正>李凌(1913-2003),原名李树连,曾用名李绿永,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广东台山人。抗战时期,李凌在家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李凌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其间,他师从冼星海,见证了冼星海《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并作为二胡乐手,参加了由冼星海主持的《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冼星海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和热忱对李凌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2018,(4):59-60
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道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4.
1938年在武汉,我们孩子剧团与冼星海都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冼星海是三厅第六处(处长田汉)第一科(科长洪深)主任科员,主要负责音乐方面的工作。他多次到孩  相似文献   

5.
刘燕 《党史纵览》2021,(2):49-51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80多年前,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如惊涛骇浪一般,震人心魄,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英勇地挺起"中国的脊梁",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11月14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1月15日,《解放...  相似文献   

6.
曾被毛泽东誉为"人民音乐 家"的冼星海,在武汉以歌曲为武 器,号召和鼓励人民坚持抗战,留 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 他与钱韵玲一段"夫唱妇随"的情 缘,至今令人回荡衷肠。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 动侵略中国的"芦沟桥事变"。在 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危机的时 候,中国人民迅速投入了抗日救 亡运动。这年冬天,冼星海与洪深 率领上海演剧流动救亡二队辗转 抵达武汉。冼星海到武汉宣传抗 日救国的消息,立即传遍了江城 的大街小巷,武汉各抗日救亡团 体竞相聘请这位音乐界杰出人士 担任歌咏"顾问"。钱韵玲所在汉 口教师抗日联谊会也聘请冼星海 作为该会的歌咏"指导"。  相似文献   

7.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8年冬来到延安,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他政治、艺术生命的新起点。在延安一年半的时光中,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他的创作获得大丰收,这是他40年短暂人生历程中最光彩的一页。追求光明奔延安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  相似文献   

8.
1940年,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托远赴苏联。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了,他准备取道乌兰巴托回国,但因边境受阻辗转到阿拉木图。  相似文献   

9.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冼星海来到了莫斯科,想进音乐学院深造。可是,战争的动荡使他的愿望化为泡影,还因奔波过度,染病在身。1945年,战争结束了,  相似文献   

10.
幼年随母海外谋生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广东番禺人,出身于贫苦的渔民家庭.他的母亲名叫黄苏英(1870-1941),广东番禺榄核村人.冼星海在澳门出生时,父亲不幸病故,家庭生活陷于贫困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桂涛声 @冼星海~~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有幸看到了一部格调清新、主题鲜明、结构明快、叙事流畅的史诗般的电视剧《冼星海》,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而且作为文化人,我们也感受到了冼星海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我们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从中吸取无穷的力量。一  相似文献   

13.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之际,不由得就要回顾当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回顾在“黄河身边”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黄河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历史的必然常常是由无数的偶然造成。诗人光未然25岁时创作《黄河大合唱》时的情形宛如昨日。1937年10月,在“七七事变”后3个月,光未然带着  相似文献   

14.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每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响起,人们的心就会被那火一般的战斗激情所感染,仿佛又回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自然也就会想起它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回到祖国,他接过聂耳的旗帜,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抗战救亡歌咏运动之中。从1935年夏到1937年夏,他在上海期间写出了《救国军歌》、《热血》、《黄河之恋》、《青年进行曲》、《拉犁歌》、《流民三千万》、《茫茫的西伯利亚》、《夜半歌声》等著名歌曲,有力地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1937年8月—1938年10月,他在武汉、南京…  相似文献   

15.
《党史文汇》2005,(12):58-60
民族之声打回老家去安娥词任光曲(1.1)保卫黄河光未然词冼星海曲(2.1)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3.1)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阎述诗曲(4.1)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5.1)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6.1)在太行山上林涛声词冼星海曲(7.1)二月里来塞克词冼星海曲(8.1)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凯丰词吕骥曲(9.1)八路军军歌公木词郑律成曲(10.1)新四军军歌………………………集体作词何士德曲(11.1)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12.1)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毛泽东(1.4)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纪实裴艳(1.7)丧钟为谁…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四大文化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刚到延安时,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  相似文献   

17.
春日,风和日丽,今年少有的好天气,我兴致冲冲地来到星海音乐院——位于小谷围岛的广州大学城一个十分有艺术气质的大院。袁东艳教授告诉我,这儿七十年前,有一座迎风屹立的茅屋,儿时的冼星海和母亲就住在这里。透过呼呼的海风,仿佛又听到冼星海那悠扬悦耳的洞箫或小提琴优美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冼星海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他的作品,激励着亿万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在神州大地上已家喻户晓。特别是《黄河大  相似文献   

19.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它让人想到抗日战争,想到诗人光未然,想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相似文献   

20.
1936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上午,《业余合唱团》在上海南京路大陆商场楼上的蚁社举行每星期一次的聚会,吕骥讲了几句开场白后,即由冼星海指挥大家练唱。休息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当时上海及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