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颖  邵龙宝 《前沿》2010,(7):39-42
人格的境界理论在中西方民族都备受重视,基于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人格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里,人格的主要内容是道义人格;西方人则更着力于“有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过程中,中西方民族体现出在私德与公德,整体和谐与个性自由之间各有侧重的区别。在人格理想最终的旨归追求上有求真与向善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塑造良好的人格个性。在我们的教育中.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是缺乏对官兵人格个性的培养。培养官兵人格个性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人格是人的灵魂和脊梁,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包括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和智能人格等四个方面。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是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指人类在对自我内在精神、情感世界的需求认识和改造过程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品格。它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提高带兵干部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增强人文底蕴,从而必将对他们带兵“软实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优秀女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张爱莲张宗新王笃芳人格是指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人格是在一定生理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李艳 《前沿》2010,(6):174-177
人的全面发展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现代德育肩负着培养独立个性,充分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成人"的基本使命。传统人格具有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倾向,现代德育旨在扬弃"片面发展的无个性的听话人",成就"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从而实现新的人格理想:个性化人格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个性观为人的个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则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由个性"则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古怡 《理论月刊》2006,(7):33-35
儒家美学的和谐精神具体表现在提倡人文教化、人格境界以及民胞吾与的思想及观点上。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于疗救当代生活中的多种失衡与分裂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新红 《求索》2012,(7):159-160
以社会科学作为考量视阀,本文致力于个性写作主体建构和外部促进的科学达成。个性写作应着重在自主、人文两个方面进行主体建构,其外部促进则宜加强教育教学和督导监管。个性独立、个性体验、人文合一、人文引渡、开放教学、自能教育、理念平台、督导监管等,则是个性写作有机构建的一些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0.
“人文”广义是“人类文化”的简称:狭义是指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一些特别领域,如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修养”是指人非先天自然而生,是通过后天不断培养而成的。且能保持一贯性的品质。“人文修养”,通常是指人有关人文学科的知识水平,有时也扩展到反映人的非专门化的一般知识水平。政工干部的人文修养,是指政工干部在人性品格、人文知识、人文氛围的滋养熏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张君平  叶新发 《前沿》2010,(9):57-59
在《法的形而上学——权利科学》中,康德试图将人的权利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如何转换为权利和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并存的课题;而这种转换和并存,必须通过普遍法则,使人格建立于自由、平等、权利三位一体之上;其理论核心是:把人当作平等自由的法权人格来尊重和对待。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目标应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 ,而不是造就只有科技而缺乏人文素质的人。大学教育的目标 ,是造就德、智、情、意、体和谐发展的人 ,必须借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实现 ,因为唯有如此 ,才能在培养者和被培养者的人格追求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中,哲学自身蕴含着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向度。在马克思以前,科学与人文朝着不同的方向的求索而走向分离;在绝对精神的范围内,黑格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以“人”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统一。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赋予了哲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规定性,使科学和人文得以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4.
针对残疾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构建和实践以培养健康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心理教育模式。以营造尊重人的教育环境为基础,注重教育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潜在育人效应;以德育为导向,发挥科学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引导作用;以自我教育为中介,综合运用教育、训练、咨询和治疗等手段,发挥系统的专业心理干预的关键作用;在活动中塑造积极的行为方式,实现生成健康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靖 《岭南学刊》2004,(4):93-95
作为哲人,庄子与尼采在各自文化历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他们二人都力图恢复和发扬人之本性,追求自由的人性境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推崇“超然于善恶”的态度;无限向往超凡脱俗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比较重要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欧美心理学家往往把性格概念等同于人格概念,突出人格的个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涵义,一般等同于人品,更强调它的伦理道德性;日本则更强调人格中人的内在素质、道德、品性的养成教育。在实践中,完美的人格,指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和境界。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社会、对人民无私奉献,使生命充实,能领悟到人生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首先不能被定位在“职业培训基地”的格调上面,在本质上,它是一个知识分子共同体,主要承担着知识的传授、创造与人格锻炼的任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知识分子共同体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它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更要为社会培养出有责任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社会成员。这种双重的功能性目标,决定了大学教育理念应当是科学精神与个性原则的兼顾,这一教育理念的主旨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素质基础。建国五十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没有培养出足以堪称大师的人物,这应该说…  相似文献   

18.
王士恒 《传承》2010,(12):36-37
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人文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坚持人文的资源观、价值观、标准观。只有把城市发展建立在人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社会真正趋向和谐,城市完美人格才有可塑造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中共同学习的中心舞台,课堂也是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构建和谐型课堂是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要求,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谐型课堂是以课堂为纽带的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构建以学生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人文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坚持人文的资源观、价值观、标准观.只有把城市发展建立在人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社会真正趋向和谐,城市完美人格才有可塑造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