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伟 《瞭望》2005,(11)
外出务工的农民将孩子留在农村。这些留守在家、缺乏温暖的孩子们,面临着生活上、学业上、心理上的诸多困难。"留守孩子"问题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农村青少年群体就将出现"塌陷人群"。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关键在农村,提高农村孩子的素质,更应注重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改善教育落后的相应建议:一是增加资金投入;二是重视家庭教育;三是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四是加大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近年来,"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心安全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就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学校安全教育实施意识淡薄、方法不当、内容缺乏系统性、心理安全教育缺失等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如下: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人力物力分配方面提供保障;学校自身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安全教育意识;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社会应营造良好安全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薛海英 《学理论》2012,(16):114-115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独特的留守人口群体"386199"现象:"38"即留守妇女、"61"即留守儿童、"99"即留守老人。其中,留守妇女负担最重,承担的责任与扮演的角色也最多,但受到的关注最少,使她们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分析留守妇女的现状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等专业方法来探索改善留守妇女生产生活状况的工作模式,从而缓解留守妇女问题,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谢慈珍 《学理论》2010,(14):24-25
学龄前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一部分,与留守儿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龄前留守儿童正处于智力心理成长的高峰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基础阶段。由于生活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龄前留守儿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陷入了心理成长困境。以恩施市石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调查为例,要解决学龄前留守儿童问题的心理成长困境,建议从政府制度安排,教育系统的正确策略和社会组织的援助之手及家庭的关心爱护入手。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出现在农村教育中不可忽视,针对留守儿童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我只是肤浅地谈了一些想法,以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留守孩子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估算,众说纷纭。从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看,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相差悬殊,不同学者说的留守儿童往往也并不是同一回事。同时,不同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计算,在科学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学术界对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定义有一定共识,但缺乏对该概念作出较为完善、被普遍接受的操作性定义。对过去有过留守经历现在已不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是否算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经历的时间是指一次持续的时间还是多次留守累计的时间,对父母双方均外出(或单亲家庭中父或母外出)与父或母一方外出的儿童是否作一定的区隔,等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直接导致了我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加,留守儿童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以湘西吉首市马颈坳镇的留守儿童为典型,以了解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璐 《学理论》2012,(29):200-201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被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沟通,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采取住校生管理模式、志愿者家长模式、互帮互助模式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模式等四种关爱模式,以培养留守儿童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健康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校学生留守经历的回溯性资料,建构留守经历的不同类型与模式,比较留守时间的"长短"效应和"早晚"效应,研究早期留守经历对个体的持久性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留守经历显著降低了青年群体的主观福祉,且留守时间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从留守时间的"长短"效应来看,留守时间越长,青年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从留守时间的"早晚"效应来看,幼儿阶段的留守经历负向冲击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早晚"效应强于"长短"效应。倾向值匹配和异质性干预效应模型的结果则表明,上述负向影响具有稳健的因果效应。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0)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转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父母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研究留守儿童现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因素,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际交往困难、行为反常、三观偏移等现象,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25)
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传统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人格特点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和积极品质等;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成人依恋等对其心理特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调查数据表明,农二代大学生有无留守经历的不同人群之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农二代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导致较低的亲子关系质量进而产生较低的家庭归属感,而亲子关系与家庭归属感的下降共同导致较高的心理健康危机。数据还表明,小学阶段的留守经历比初中阶段的留守经历对农二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流动人口制度必须预防"留守儿童"尤其是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出现。具体操作政策应该是既可以促进人口流动的家庭化、移民化,也可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鼓励回流。  相似文献   

14.
日本法务省日前针对"不法滞在"的外国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特别许可"而留在日本的标准问题发表了新的指导指针. 分析人士指出,从公布的新的指导方针来看,似乎并没有放宽"特别许可"的标准.但是,认真研读就会发现,其判断是否给予"特别许可"的标准里面明确增加了"孩子在小学、中学、高中就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两者出现了一种失衡现象,一种近乎"1+1=0"的"零和"现象。为了在两者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双赢"(即: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要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笔者以江西农村(经济、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人的安全理论维度探究两者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0)
留守儿童一直是农村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最佳教育阶段年龄段,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将对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从小学教育的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智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期待引起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较为多元,基于微观层面,学校道德教育意识缺失,"扶贫式"、"慈善性"、"差生化"道德教育的错误倾向,与将留守儿童视为"差生"教育的误识,对其道德产生了累积性的消极影响。消解这一影响,须确立学校在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合理利用学校的组织性教育力量,合理安排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张 《瞭望》1994,(45)
每到过儿童节,各界人士都要给失去父母的孤儿、弃婴送爱心、送温暖;为失学儿童捐款、捐书、捐物,支援“希望工程”;当然,也给更多的幸福儿童举办庆祝节日的活动,大大热闹个几天,但往往忘了或者说忽略了还有不少虽有父母,却因父母卷入“出国潮”,做了“留守儿童”的孩子。 “留守儿童”这个名词是由于有了许多“留守女士”“留守男士”和“留守老人”相应产生的。这些孩子因为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不得不交给上一代——祖父母或外公外婆一一来照看。父母一去七八十来年,  相似文献   

19.
2011年5月,有记者这样问一群山里孩子:"你们心中的好人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齐声答:"万叔叔!"再问:"你们最爱的人是谁?"孩子们又齐声答:"万叔叔!""万叔叔"名叫万建光,是汝阳穷山村的农民。穷人都想致富,为了温饱他学会了开车,在县城有了一份开车的工作,由此家里走上了希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3)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这一群体最大、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常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情绪暴躁,容易失控;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失范等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学校教育不足,再次是社会关爱缺乏。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