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巴西、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的经验,试图证明威权政体的类型是决定民主巩固和民主质量方面差异的关键性因素。威权政体的类型可以从三个方面透视,即组织化程度、核心利益方团结的程度、对公民社会中的民主势力进行分化和压制的程度。威权政体的类型直接决定了新旧政治势力围绕民主体制的建立、运转进行博弈的状态,我们可以将新旧势力围绕民主体制进行的博弈状态称为政治社会,而民主的巩固和民主质量只不过是政治社会的反映。在实现了民主转型之后,不同的威权政体之所以在民主巩固和民主质量方面出现差异,关键在于这些新兴民主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初始威权政体,从而构造了不同类型的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韩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政治转型,可相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转型是1961年威权体制取代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次转型是1987年威权体制被新的民主政治体制所取代。其发展进程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展现的诸多规律特征,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析“台湾民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进入民主巩固阶段后,民主的形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民主的品质却不断恶化。导致其陷入如此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自由式选举民主"的固有弊端与威权体制余孽相搅和,对整个社会肌体起到了巨大的腐蚀作用;二是由于"异化"了的本土化运动和被"劫持"的民粹主义沆瀣一气,毒化了台湾民主成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拉美以来,这一地区仅有个别民主国家偶尔面临威胁,民主短暂中断。但近期委内瑞拉等多个拉美国家出现了软威权主义,民主第一次面临持久性、协同性的威胁。这些国家的竞争性威权主义似乎不是对多元主义和代议制民主的有限中断,而是一种永久性替代。拉美当前的威权主义趋向还不是地区性的。在巴西等国,民主得到巩固,软威权主义难以影响这些国家。当今拉美的威权主义转向并非来自一般意义上的左翼,而是来自民粹主义左翼。在巴西等国取得成功的左翼不同于民粹主义左翼。查韦斯的逝世影响了拉美威权主义的发展,但其仍将继续存在并保持吸引力。由于多种原因,拉美的威权主义短期内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5.
“第三波”民主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西方学者建构了“民主巩固学”用于分析这些转型民主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根据民主巩固理论可以将“第三波”转型国家的民主巩固模式区分为四种类型,并进一步根据民主巩固模式和转型国家的民主质量和水平将转型国家的民主发展道路划分为五种型式,即顺利发展型、持续增强型、反反复复型、持续停滞型和曲折倒退型.由于不同的民主巩固模式和民主发展道路实质上都是民主巩固诸要素的集合,因此,决定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是民主条件各因素的组合与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混合政体的兴起是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转型的显著特征,在本文中,两位作者集中研究了竞争性威权主义这一特殊的混合政体,探讨了竞争性威权主义兴起的背景,界定了竞争性威权主义的内涵及其存在的民主论争,同时探索了竞争性威权主义形成的三条路径并阐述了竞争性威权主义研究的重大意义。本文对于深入研究冷战后日益兴起的各种非民主政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亚各国的独立和建国始终伴随着民主政治转型进程,虽然现代民主政治原则在该进程中得以体现,但是落后而稳定的经济状况、民族主义的兴起、精英合法性的存在、传统政治文化的遗留、公民社会的孱弱和极低的民主机制约束等因素依旧制约着中亚各国民主政治转型的顺利进行,各国"威权政治"特征明显。尽管道路曲折,但是中亚各国已经在民主转型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实质民主"终将得以实现,各国也终将会走向现代民主国家之列。  相似文献   

8.
墨西哥的民主转型始于20世纪70年代,几乎用了三十年方告终结,是一个渐进且漫长的过程。对于墨西哥而言,民主化的形成与国内统治精英的理性互动和国际舆论的压力有关,更重要的动力则来自社会运动对一党独大威权体制的抗争与施压。新自由主义改革以来,墨西哥社会运动逐渐趋于成熟,出现了三种主要的民主化浪潮,即选举抗争运动、民主促进运动和萨帕塔运动。作为民主转型的催化剂,墨西哥社会运动唤醒了公民社会的民主意识;提升了选举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开启了政党联盟的进程,促使政府开始实施有意义的政治改革;推动了原住民权利的落实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主巩固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维持到深化的长期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防止民主中断、避免民主遭到腐蚀、完成民主建设、深化民主等阶段。在民主巩固过程中,不同的战略安排、次序选择,决定了不同国家民主巩固的道路及其结果存在巨大的差异。新兴民主国家必须解决面临的转型问题、情境问题和体制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战略安排,努力消除民主发展中遇到的不利条件,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的巩固。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民主社会党是社会党国际的咨询党,在菲律宾民主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完成了从准革命性政党向议会党的转变。但是,菲律宾军队和教会对政治的干预、传统家族政治以及政党发育缺陷等因素制约了民主社会党的发展。菲律宾民主社会党的发展历程显示,秉承西方价值理念的社会党要在民主制度尚未巩固的国家发展是很难的。  相似文献   

11.
在2011年大选中反对党的进展以及执政党、反对党和选民所表现出的选举理性,表明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尽管新加坡仍具有威权主义的体制形式,但是其政治发展却表现出优质性民主的特质,这表现在民主化过程稳定而有序,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较高,充分实现了体制所规定的民主权利,尽管其民主仍有待于发展.政治转型较晚而在权威主义体制内把民主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原因是由其民主的主客观条件较为成熟、政治精英与民众共同推动民主化进程以及政治体制制度化水平较高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多党政治面临的挑战与民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菲律宾传统的政治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在多党政治民主巩固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主要是国家功能发育不全,市民社会虽有生气但过于好斗,经济增长缓慢,以及由此而加深的阶级、地区和宗教间的分裂。其次,后马科斯时代,民主巩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武装的社会运动及其政党从体制外制约着多党体制和国家体制民主化及制度化水平的提高。这些社会运动或政党声称自己代表被边缘化的部分,它们以武装斗争为后盾,干扰政治现代化的进程。自20世纪末以来,它们大都被融入了政治体制,参加了多党竞争和选举,成为整个民主过程的一部分。但由于保持着好斗的政治性格,因而也使菲律宾政党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分裂性。最后,从政党政治发展的视角来看,这一时期是菲律宾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存在着世界各国政党体制转型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多党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很低,尤其是由于菲律宾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其多党体制的完善和制度化水平的提高特别困难。尽管按照经典的理论,政党的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支撑,但就目前菲律宾等国的情况来看,国家也需要发挥其强力作用,以促进政党和民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苏联东欧国家民主化、北非中东国家"阿拉伯之春"、美国政治极化代表了民主所面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与危机:民主与民主化、民主化与民主巩固、民主体制与现代治理。民主是一种目标,民主化是向这个目标转变的过程,民主巩固需要国家建构先于民主体制建构。美国当代民主体制的衰败是麦迪逊式共和体制与现代治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致。因此,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失败,民主体制与现代治理的矛盾,代表了当代民主发展的困境。"强政府与有效治理"成为全球性趋势。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民主化的曲折过程有其内在规律,其过渡状态的复杂蕴含深刻的原因.威权政治的回潮是暂时的、有限的,俄国已达到了西方民主的底线"选举民主"的水平.民主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民主不是万能的,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营造相应的制度环境,培育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威权政治并不一定能促进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15.
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既有共性特征,但在不同国家又有巨大的差异性;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存在的积弊,是中东变局的根本原因,但也受到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主变革和民主转型无疑构成了中东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拉伯国家均在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改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伊斯兰教、军人干政和地缘政治因素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核心因素。从伊斯兰教与民主转型的关系来看,教俗对立将继续困扰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同时温和伊斯兰力量也将探索伊斯兰特色的民主道路,伊斯兰与民主的关系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并不断进行调整与重塑。从军人干政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军人干政的消解需要经历从民主启动、民主巩固到民主运转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有赖于宗教与世俗关系经长期磨合互动后而走向正常化。从地缘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内部复杂的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意识形态竞争和地区领导权的争夺以及西方大国的军事干涉和民主输出,都加剧了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动荡。  相似文献   

16.
由于国际环境、中国政治发展、政治学主流方向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西方学者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国家治理视角就是近十多年来颇为重要的一个研究视角。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民主能为国家建构和有效治理做些什么?反过来,善治对民主政治发展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受国家治理视角影响,西方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政党—国家民主、基层民主、法治民主、弹性威权主义以及非正式制度的民主化几个层面形成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双周     
《南风窗》2008,(9):8-13
民主技艺下的威权主义(2008年第8期独家策划《威权新势力》)威权主义应是过时了的政治学概念,它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甚至100多年前恩格斯也对这一政治哲学性概念作过相当系统的阐述。然而,威权政治并没有因这一概念进入老龄化而成为历史,威权主义政体依然活跃于当代世界舞台。其原因之一是,各类威权主义政府越来越精于应付民主这个曾让他们害怕的东西,它越来越娴熟地把玩各类选举技艺,并用民粹、传统、民族  相似文献   

18.
在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中,"建造民主"是一种显著的民主化模式。由于种种原因,"建造民主"这一术语并没有得到认真对待。"建造民主"是指倚重政治精英和寡头集团的政治力量,以最短时间自上而下强制推行民主化计划的做法。事实上,"建造民主"的后果不仅在于民主制度难以在社会中扎根,更在于新兴的民主化体制并未兑现其应有的承诺,但是由于它们赋予了推动民主化的威权领袖更大的合法性和制度基础,使这些号称民主的政权并未被颠覆,反而在民主化计划严重受挫的条件下维持了稳定,从而给民主化蒙上污点。它的失败不在于挫败民主,而是污损民主。  相似文献   

19.
在执政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但威权政体处于转型阶段的政治背景下,新加坡工人党积极应对,以建设性反对党为发展定位,加上针对性的宣传措施、草根与精英结合的竞选团队、大胆的竞选策略,工人党在近年的国会大选中创下反对党最佳竞选成绩。在国会中,工人党发挥着建设性的监督制衡作用,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新加坡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其转型难以出现激进的政治变革,工人党需要长期发挥建设性反对党的监督制衡作用,不急于去挑战执政党地位,在发展的同时促进威权转型,推进新加坡政策过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学领域,民主转型一直是备受瞩目和争议的话题。透过转型国家喧嚣动荡的政治乱局洞察一波又一波民主化浪潮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有着重大意义。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价转型国家的治理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部分国家转型失败的根源何在?在立宪民主、分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等民主形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当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是什么?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光斌教授就转型国家民主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