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的南海争端,经历了岛礁主权争夺、油气资源掠夺和岛礁主权固化三个阶段。以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法庭和2014年中越船只在西沙海域冲撞为标志,南海争端正朝着复杂化、扩大化趋势发展。如何有效管控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2.
中菲经济战     
梅新育 《南风窗》2012,(12):72-74
作为一对经贸往来绝对规模不小的贸易伙伴,中国和菲律宾围绕黄岩岛和南海其它岛屿、海域主权的争端迟早必然会蔓延到经贸领域,事实上这已经浮出水面。政治争端倘若蔓延成为经贸争端,乃至贸易制裁,对双方影响如何?作为一对经贸往来绝对规模不小的贸易伙伴,中国和菲律宾围绕黄岩岛和南海其它岛屿、海域主权的争端迟早必然会蔓延到经贸领域,事实上这已经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3.
曹群 《当代世界》2015,(8):42-45
<正>近来,美国的南海政策愈益以国际法为中心,尤其强调争端各方皆须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其对中国南海主张"不合国际法"的指责也越来越公开和明确。目前,中美在南海的博弈,除硬实力调配和建设的比拼外,更主要是集中于"规则"之争,尤其是关于海洋法的解读,中美之间存在一些重大分歧。以"航行自由"为国家利益的美国虽欲"平衡"中国在南海的势力,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虽是南海争端的非声索国,在南海问题上也没有主权诉求,但近年来在其外交表态中多次将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航行自由视作自身的核心利益,并借助"东盟成员国"和"中美平衡者"等身份提升其在南海问题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既有其多元利益诉求和地缘政治考量,也体现出其相互交织甚至矛盾的多重身份定位。本文从双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层次分析了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并从国家身份定位、利益诉求与外交政策互动的视角,探究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多重身份定位与利益诉求,以期研判其南海政策和中新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包括南沙、西沙、东沙和中沙在内的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对相关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坚持按照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坚决反对菲律宾一意孤行推进涉南海国际仲裁。造成中菲之间南海主权争端的直接原因是菲律宾非法  相似文献   

6.
赵国军 《国际展望》2013,(2):84-100
冷战结束前,南海问题并未进入东盟的议事日程。自1992年首次关注南海局势以来,东盟正逐渐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逐渐形成了南海问题的"东盟化"构想。根据这一政策构想,东盟希望按照"东盟方式"确立的原则解决南海争端,同时以国际法编织的规则网络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东盟既宣布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中立,又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表明它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东盟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东盟作为地区组织的总体利益考虑和东盟部分国家的推动,也有区域外大国的干预。从长远看,南海问题"东盟化"面临着内部分歧严重的困难,但短期内却极有可能为东盟创造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南海问题"东盟化"可能使中国今后在处理南海问题时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东盟"集体行动"的压力。中国应在南海问题上坚守底线,利用好围绕南海问题的两组矛盾,抓住关键国家,推动东盟在南海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试析发展中印关系的几大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界领土争端、西藏问题、中巴关系以及安全问题,是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几大障碍。由于印度坚持边界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几十年来一系列事态的发展,边界领土争端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难以解决。印度对西藏仍抱有“缓冲区”的意图,并且欲利用西藏和达赖作为与中国打交道的一张牌,中印之间的西藏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几十年来,中巴已经形成“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印巴之间的敌对越来越加深;中巴之间的边界协定和军事合作尤其令印度敏感,致使中印关系不可能亲近起来。印度认为中国是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威胁”,近些年来,印度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和加强“东向”的军事合作,致使中印相互之间的不安与防卫不可避免。在正常的状态下,这几大障碍难以克服。  相似文献   

8.
郑雨霆 《法制博览》2013,(3):103-104
随着国际社会间投资活动的日益增多,随之而产生的争端也与日俱增。妥善处理这些争端是维护国际投资市场的重要保证。"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ICSID),专门用于解决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议,解决的方法包括仲裁和调解。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里,普通仲裁程序并非一种辅助性工具,而是与专家组程序并举的、可作为专家组程序替代选择的一种争端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日本国内政治愈益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力度,并试图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崛起,以扩大自身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举措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与众所周知,南海争端本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问题,日本无关。但是,日本出于种种考虑,虽然没有对南海主权提出诉求,  相似文献   

10.
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制度性和技术性缺陷,因此各国纷纷对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改革。现行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主要存在三种改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以德国为代表的系统式改革和以南非为代表的范例式改革。由于渐进式改革及范例式改革分别过于保守和激进,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不大,因此本文着重对投资法庭机制的优劣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周琪 《当代世界》2014,(7):29-33
<正>近年来,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上许多人认为,南海是亚太地区最有可能爆发冲突的地区之一,而美国的南海政策是影响南海局势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因此,准确分析和把握美国的南海政策是中国制定有效应对之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所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对西沙、南沙群岛的归属作出了明确的法律安排。基于此,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然而,近年来在越、菲等南海沿岸国推动下,在美、日、印等国的介入下,南海问题日趋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强调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成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向骏 《南风窗》2008,(7):90-91
3月初的南美外交危机中,第一个输家是革命武装力量,第二个输家是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美国则是最大的输家。至于危机的赢家,拉美本身应该算一个,因为它拒绝了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以维护地区安全为借口的干预,在没有经历暴力的情况下就解决了自己的争端。  相似文献   

14.
苏尔 《法制博览》2015,(1):152-153
公共性危机因为它自身的突发性破坏力强、范围广与救灾难度极大而成为全球关注的事件,所以对公共性危机的预防与管理成为了新中国经济建设下的又一个考验,对此,笔者将通过对比几次公共危机中政府所做出的相关政策来阐述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且找出问题所在并找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  相似文献   

15.
伍穗龙  陈子雷 《国际展望》2021,(3):58-75,154,155
2020年7月生效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在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上一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偏重对投资者权利保护的“新自由主义”精神,回归对国家规制权能的重视。在适用对象、适用争议、适用程序上作出变化与革新。全球价值链收缩及“慢球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在合法性危机以及对东道国规制权力的削弱,是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发生变化的深层次经济、法律与政治动因。《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变化与革新将进一步推动“卡尔沃主义”的回归以及加剧国际投资法体制内部的碎片化趋势。中国应积极支持及推进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改革,使其发挥正面作用,同时辩证吸收“卡尔沃主义”的合理因素,积极探索诸如前置协商、投诉与帮助以及调解等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投资争议的多元渠道。  相似文献   

16.
雷志华 《南风窗》2012,(20):26-28
东亚的岛屿争端并没有因美国的介入而得到解决,甚至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但美国在这一地区强化同盟关系、调整军事部署的战略目标却正在——实现。奥巴马政府如何在亚太推进"再平衡"战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9月16日开始的对日本、中国和新西兰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看点。因为帕内塔的到访,正值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急转直下之时,美国需要通过展现对日本这个关键盟友的"承诺"  相似文献   

17.
姚轩鸽 《南风窗》2011,(6):14-14
采取法律方法解决领土争端的先决条件,是当事国各方都同意并保证执行裁决结果。通常而言,这种领土争端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了国际仲裁和国际法庭裁判两种方式。而国际法庭裁判  相似文献   

18.
采取法律方法解决领土争端的先决条件,是当事国各方都同意并保证执行裁决结果。通常而言,这种领土争端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了国际仲裁和国际法庭裁判两种方式。而国际法庭裁判  相似文献   

19.
青林 《南风窗》2007,(15):24-25
这次危机公关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不能让个别事件演化成对中国商品的整体价值产生认同危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虽然中国已就此展开危机公关,但  相似文献   

20.
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对乌克兰危机,人们更多地从俄乌关系或俄美关系的角度进行解读,而对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文化因素谈论不多。实际上,正是乌克兰各个部分存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大国争取不同的居民和社会阶级集团的支持以推广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提供了可能。本文尝试探讨导致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文化因素,以加深对乌克兰危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