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卞旭 《世纪桥》2007,(12):67-68
司法公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学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程序公正优先论,一种是实体公正优先论。由于传统的法律文化传统和近现代法律文化的冲击,我国司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根深蒂固,并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英美国家重视程序公正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来说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司法实践中应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提到同等的高度,以期实现司法公正,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2.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正义理论一直是思想家们不断思考的一个话题。这个问题在近现代社会司法审判中的展开就是备受世人瞩目的司法正义或称司法公正。一般所讲的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质或内容公正和形式公正)两项内容。司法审判的理想目标固然是追求实体公正,但也决不能无视程序公正的价值和意义。以忽视或牺牲程序公正为代价换来的实体公正本身是值得怀疑的。在包括司法审判者在内的人的认识能力存在局限和包括司法审判资源在内的社会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司法审判在很多时候只能做到有限的实体公正,但却可以实现完全的程序公…  相似文献   

3.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公正审判”这个法律术语第一次出现,司法公正还被确认为司法改革的首要目标。要实现公正审判就必须树立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的观念;“宁可不判,也不错判”的观念;无罪推定的观念;司法独立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学者们对于司法公正通常从三方面理解,即程序公平、实体公正和制度正义,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看,司法不可能完全做到实体公正,只能通过正当法律程序无限接近于实体公正。要实现司法公正,除了要分析我国古代情理法元素外,还要结合我国现有的司法现状,笔者认为主要从司法监督、司法人才保障及培养正当法律程序理念等方面入手,只有对此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达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公正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更是司法的灵魂,它维系着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宁、国家的稳定。司法程序公正能有效地保障实体公正的实现,使司法公正落到实处。本文试从司法程序公正的涵义、作用出发,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程序上的不公正现象,并试图探索一些积极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对于司法公正通常从三方面理解,即程序公平、实体公正和制度正义,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看,司法不可能完全做到实体公正,只能通过正当法律程序无限接近于实体公正。实现司法公正,除了分析我国古代情理法元素外,还结合我国现有的司法现状。从司法监督、司法人才保障及培养正当法律程序理念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达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梁玉立 《河北党风》2003,(10):36-36
从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立法者均对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关系作出判断和取合。一种极端的做法是片面追求实体的公正,忽视程序公正,即无论中间过程怎样,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结果公正,这就是司法公正,这曾经是大陆法系国家诉讼制度的传统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诉讼制度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下简称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司法领域具体要求是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不公,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的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证。因此,在建设司法公正、保证司法独立行使职权方面,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  相似文献   

9.
许丽英 《奋斗》2014,(11):32-3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司法改革这一重点问题进行了部署。明确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创新司法体制机制既是全会的重要贡献,也是其亮点所在。  相似文献   

10.
唐新华 《唯实》2002,(11):50-53
诉讼制度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当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应以司法公正为目标 ,充分注入程序正义的理念。在具体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应通过确保法院和法官的独立 ,辩论主义的确立和法官释明权的赋予 ,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和司法公开原则的完善等来加强对程序正义的保障 ,从而最终实现司法的公正。  相似文献   

11.
当前,加强司法效能建设日益成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司法迟延和诉讼效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司法正义价值的实现。司法正义的基本价值包括公正和效率两方面。一般状态下,公正和效率之间并不仅仅体现为矛盾和冲突,正当的司法程序可以实现正义和效率的兼容,通过程序正义确保实体正义的实现,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同时兼顾司法效率。程序和制度的合理设计是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群众对此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进一步强化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既是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的呼唤,也是人大努力而为之的法定职责。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坚持以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为保证,以强化自身为基础,进一步创新人大司法监督工作,切实增强司法监督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应该说“司法公正”成为热点是一件好事,大家都来关注司法、监督司法,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进步的体现,是现代法治文明的表现,也是促进司法公正的强大动力。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就是司法机关通过法律程序在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正确地适用法律,体现程序公正和裁判结果公正,维护正义。对刑事案件,应当做到罪刑法定,法律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对于一切…  相似文献   

14.
论行政公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公正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对待不同身份、民族、性别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行政相对人。行政公正包括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形象公正三个方面的内容,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价值的手段、工具和保障,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机制作用的对象争目标,形象公正是行政公正外在的要求。实现行政公正需要构建市场经济平台、政治平台、现代文化平台和法律平台。  相似文献   

15.
正当程序与司法权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当法律程序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依循的一项重要司法原则。注重程序公正 ,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司法权威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共同价值取向。然而 ,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 ,同时缺乏自然法律文化基础 ,我国司法理念中的程序意识却相对落后 ,正当程序观念亦不发达。这种状况已经给我国的法治建设带来危害 ,司法的权威性更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如何从实现依法治国的高度认识正当程序 ,从树立司法权威的高度确立正当程序 ,从完善司法制度的高度运用正当程序 ,从确保司法公正的高度保障正当程序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一、司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是全体人民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法制教育等体制运作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在这一法律秩序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司法公正、执法公正,这也是维系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人民群众在司法、执法机关讨不到公道,就会对社会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坚持司法公正、执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  相似文献   

17.
程序公正是我国刑事审判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但目前存在诸多影响程序公正的因素。对此本文从程序自身价值和其附属价值的角度,分析影响程序公正的原因,以期找出对策,加快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人民的拥护和信仰的前提是"良法"公正的实施。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新常态下,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力保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9.
陪审制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司法制度,同样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和彰显民主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其中重要支撑制度之一就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目标是将"司法公正"和"司法民主"通过人民陪审制度得到进一步的"中国式"展示,而其中肯綮之要在于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完善公众参与司法的方式和路径,"民主"与"公正"不能偏废其一。  相似文献   

20.
杨伟东 《前线》2014,(12):10-12
<正>司法是一个国家法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解决纠纷、处理矛盾和维护稳定的重大使命。通常认为,司法是维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化身,是捍卫社会公正的屏障。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立足于此,《决定》的相关举措立意不仅在于提高司法的公正性,而且更在于通过司法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