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被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三者存在着许多不同。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新"就新在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来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真实基础。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在《提纲》中,马克思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推开了认识人类历史奥秘的大门,提出了对社会历史中一系列重点问题的理解,形成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构想,开启了哲学史上革命变革的序幕,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施浩杰 《学理论》2013,(16):73-7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理论的不合理之处,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只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既是辩证的又是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哲学的任务在于改变世界,同时又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现实中的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刘福森 《理论探讨》2001,1(6):20-24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包括关于历史规律的阐述,还包括这些历史规律得以成立的哲学解释原则。马克思把抽象的哲学原则变成具体的历史的解释原则,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终形成,并因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上,不仅需要从物质本体论走向实践唯物主义,而且需要进一步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作为近代欧洲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学说为马克思唯物主义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理论基础.但由于其脱离社会生活和实践,忽视自然科学最新成就,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加上其资产阶级政治立场,就使其哲学实践观出现了种种失误.这些失误,从反面启发我们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践,高度关注社会现实,积极概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使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引领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1)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重要观点之一,相比于前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真正的实践观。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经历了四个阶段,扬弃了前人的实践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从实践思维的角度把人类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为主导创立的,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马克思新世界观是新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历史观亦即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见解";恩格斯晚年的理论研究仍然是在阐发他们"共同的见解",虽然在某些方面与马克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统一性仍然是主要的、基本的,差异是统一中的差异。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之一。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必须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辩证运动规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里所说的“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包括辩证法在内的唯物主义。事实上,他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9.
李世忠  刘洪文 《学理论》2009,(12):32-33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新世界观,创建了大唯物史观,即:大自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大唯物史观统摄和涵盖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确立这一观点,才能立足当代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哲学经历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发展阶段。理论哲学是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用理论方式解决哲学问题、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则是用实践方式解决哲学问题,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视改变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是对理论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哲学,而不是实践首要论或实践核心论的实践哲学。用实践唯物主义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导致混乱,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准确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12.
On reading Primo Levi’s Holocaust memoir If This is a Man, one is immediately struck by its literary quality, and especially its generous use of Dante’s Inferno, both of which point to the more general problem of Holocaust witness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Levi’s reasons for using Dante’s poem in particular to communicate his experience. Levi’s choice of Inferno is pointed,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obvious trope of existence in Hell, but also because Levi conceived of Auschwitz as an experiment designed to destroy the “human,” created in part, at least in the West, by Dante’s poem. What I will be suggesting is that Levi emphasize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his and Dante’s experiences by including in his conversation with Dante’s Inferno (paradoxically) his rejection of that conversation. There may or may not be something “human” which persists after Auschwitz, and the only way to ask this question, without preconceiving an answer, is to dramatize silence. The resultant ambiguity urges readers to, as Levi puts it, “participate in” the events described and/or dramatized.
Sharon PortnoffEmail:
  相似文献   

13.
Alan Wald 《Society》2018,55(6):497-502
In six short chapters, covering 1934 to 1940, the fifty-year-old Alfred Kazin self-assuredly serves as Virgil guiding readers, along with his younger self, through the mythic “Red Decade” in a style that delivers straight-up lectures intercalated with show-and-tell. What did Kazin do and how did he do it?  相似文献   

14.
15.
16.
基于所处时代哲学任务的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其理论时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而鲜有对文化领域的观照。而马克思逝世后,科技理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工人运动的走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发展以及现代性危机的涌现,似乎与马克思理论的阐述都有所不同。如此种种,引发了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文化观、社会发展理论的误读,以及对现代性问题实质的误判,出现了经济决定论、唯物史观过时论等论调。其中,丹尼尔·贝尔则是这种思潮的代表,他以“意识形态终结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后工业社会”等大观念为基础,构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却无不映现其曲解、否定马克思主义,宣扬历史唯心主义观念论的错误。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文化观和现代性问题三个层面对贝尔的误读进行梳理和回应,可澄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18.
Don Peretz 《Society》1970,7(9-10):43-49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