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标志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超越的那些思想,在此之前,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出现.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是一个过程,在一个时期,曾经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误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它强调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扬弃.只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
坚持、捍卫和推进哲学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共产党人应以导师为榜样,坚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全部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继承了唯物主义传统,又把唯物主义大大地加以推进。在马克思之前,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唯心主义者自不必说,就是唯物主义者也是半截子唯物论,自然观是唯物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反对人的思想和行动由上…  相似文献   

3.
哲学发展是内在矛盾的运动,哲学创新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双重变奏.唯心主义在哲学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使得唯物主义的哲学创新常常表现为对唯心主义创新成果所含价值的科学解构.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义是走向实践,但其学术意蕴则是离开哲学思辨.哲学创新须把握好哲学特有的学术理路,其中,允许唯心主义正常发展有利于哲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新哲学的诞生,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贯穿始终,这一根本性的标志使得我们把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归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以异化劳动这一核心理论为基石,以感性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关键点,通过批判拜物教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通过批判黑格尔批判了被唯心主义抽象发展了的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同时阐发了新唯物主义,开始形成实践唯物主义,既赋予感性活动即实践以物质和精神的成分,又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和精神创造融合一体。唯其如此,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新哲学的诞生历程之和谐过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从客观和直观方面来理解现实的片面性,因此,应将《提纲》的哲学思想解读为“实践主观能动主义”或“主观能动实践主义”.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在于突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内在主观本质力量和外在实践本质力量的统一.这一新哲学的“党性”立场,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思想的自我来源,即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  相似文献   

6.
秦越存 《理论探讨》2002,1(4):29-30
一、马克思哲学是关于现实人生存和发展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区别就在于他赋予哲学以实践性 ,并从实践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人和历史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首先 ,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将实践引入他的哲学 ,而不是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旧唯物主义抛开实践 ,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因此 ,它无法解答人类历史之谜 ,在历史视域内是非唯物主义的。而马克思哲学则突出实践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  相似文献   

7.
近代哲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消解主体性"的口号.对主体性能否消解这一问题,可以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角度做出科学的解释.对当今所面对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关系的恶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之一。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必须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辩证运动规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里所说的“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包括辩证法在内的唯物主义。事实上,他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9.
田瑜辉 《学理论》2009,(19):190-191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能够从人的最根本的活动——实践活动出发,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他既与唯心主义的教育观划清了界限,也与形而上学的对人的理解划清了界限。在人的生成过程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与环境改变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对立统一,并且深刻地阐明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虽然马克思的理论已经产生了一百五十多年,但是马克思的实践入本学思想对人的理解仍然是深刻的。因此,其对于探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与入的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冲突的解决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张中飞 《学理论》2009,(24):1-2,2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的人的超越,通过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为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4)
1843年10月,马克思在巴黎与法国和德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了他们整体的运动状况,深入研究了当时社会先进的政治思想,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在该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丰富的批判思想,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倩倩  萧诗美 《理论导刊》2024,(4):97-103+116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5.
柴婷婷 《学理论》2008,(8):62-64
人是什么,是近代哲学一直追问的问题。而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研究中,弗洛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他自称自己的人性论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使人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际上,他仍把人的本性看成是天生固有的东西,把人的社会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从而在根本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远未迄及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高度。马克思的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实现了由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6.
时下我国哲学界正兴起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释派别,即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派别。这一派别的一个主导性观点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异化史观和实践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尚属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他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观的高度,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这些理论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的反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进而从劳动者、劳动产品、劳动对象、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四个角度阐释了异化劳动的丰富内涵。新时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是我们洞悉资本主义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武器,有利于增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底气,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实践,即人的感性活动,除了作为经验事实外,其独特性在于,它还蕴含着澄明人的存在的开启性,昭示着向未来敞开着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既证成了现实的人,又生成了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人的生成之基础,是对人的存在的澄明,是对人的解放的关怀。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所蕴含的这种品质,才使哲学真正地"在"起来,才使人的存在丰富起来,真正地走向了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1)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重要观点之一,相比于前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真正的实践观。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经历了四个阶段,扬弃了前人的实践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从实践思维的角度把人类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的人的超越,通过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为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