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限性:早期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理论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特别是在近代哲学建构中 ,形而上学由于遗忘了“存在”而成为关于在者的学问。“存在”的遗忘使形而上学丧失了自己的根基。因此 ,要重构形而上学 ,就要在重新考察康德哲学的基础上 ,从深层透视“此在”与“存在”的内在关联 ,从“此在”的有限性基础上来理解形而上学的基础。有限性成为当代形而上学的本质规定。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考 ,是理解后现代的一个理论入口。  相似文献   

2.
"内圣外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洁  黄琳庆 《学理论》2010,(18):84-8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通或相近之处。"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基本命题,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体现着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从"内圣外王"的内涵、"内圣外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内圣外王"思想对当代的积极影响三个方面来解读"内圣外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用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从巴门尼德始,古希腊哲学开始确立了有别于经验科学的哲学自身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对象.柏拉图进一步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与"崇高"结合起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的"崇高"既表现在研究对象的超越性(神性),又体现在形而上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性质上,即实现了人的理性自由.其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规定而建构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只是建构"崇高"的方式不同.海德格尔切中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崇高"源于人的本性的超越性;马克思则从根基上揭示了现实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创造性)是形而上学"崇高"性的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探索中,生存哲学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对于以个体人为出发点的生存哲学而言,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哲学研究死既不同于生物学,也不同于社会学,更不同于宗教。它是把死作为生的一个视角,在经验与超验两个层面上界说死,从而让死对生"有所作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格外关注死亡问题,并使其成为他的生存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死"作为"生"的"悬欠"而"先行到死",从而"向死生存",这是海德格尔生存论意义上的"死"昭示出的哲学意蕴。这种哲学意蕴之于中国当代生存哲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文化"本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但学界却常把二者并列加以讨论,这表明"哲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文化哲学"与"哲学文化"正是两者内在关系的展开与揭示."文化哲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哲学文化"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空间.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哲学"与"哲学文化"的内涵,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哲学"与"文化"内在关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哲学自身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揭开了哲学上后现代性取代现代性的序幕.海德格尔既反对本质主义又反对实用主义.他关于实用主义与本质主义之间具有深层关联的观点,成为后现代哲学家激进批判现代性的理论起点.利奥塔通过对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两个不同方面的拆解,成功点破了本质主义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普遍模式的奥秘.福柯则揭示出,在现代性条件下,文本和权力关系怎样通过话语对社会和它的文化生产行使着一种有效的控制.德里达把文本看作是与外在权力无关的东西,既表明了他与福柯之间的重大分歧,也推进了海德格尔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同时还把哲学拓展到文学领域.本文试图在所有这些方面建立起联系,并且把追溯的源头引向古希腊哲学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7.
"大地"是海德格尔对于他的"存在"的一种隐喻性道说.大地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存在的诗意性,而且深刻地隐喻着存在之于人的底蕴性.如果说传统哲学的存在是一个静止的抽离了一切杂多的理想而圆满的"一",那么由大地表征着的这个存在却是永远走在路上的无限丰富而又充满缺失的"多".人沉入大地,就是进入自己的本质性生存,就是走进自己生命的魂根.人之于大地,不是消极地去体验,而是积极地去生成.天空是人沉入大地的必要通道.大地与天空的关系既是生和死的关系,也是有和无的关系.进入天空可以让我们更真实地回归大地.  相似文献   

8.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指谓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对"类"的思想规定导源于对宗教神学、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实体性思维逻辑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入手赋予"类"以真实的历史内涵与人性逻辑,真正实现了类和人本性的内在统一.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就"中西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具体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恰恰是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类哲学"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9.
刘明石 《学理论》2008,(22):52-53
时间与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海德格尔关注的问题,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论述。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和时间的定义中,有很多和马克思相近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区别。而且他的哲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凡事都用"在场"来解释,本文将以"在场"这个角度,研究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6)
哲学的世界就犹如黑格尔所形容的那样是一个"厮杀的战场",哲学史就是一个以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作为发展环节的历史。在那里,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却又不是具有普适性的终极真理,这一对"终极真理"不懈追求的过程就蕴含在"刀光剑影"的哲学战场上思想英雄们"前赴后继"的全过程中。胡塞尔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也如这战场所体现的规律一样,不论海德格尔思想的宫殿多么华丽,也不论海德格尔思想内容与胡塞尔的多么迥异,如果没有胡塞尔,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就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探究二者思想之间的关联,这也成为本文论述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