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牡丹亭》在明清文坛引起极大轰动,并广为传阅。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形成了闺阁女性阅读的高潮。闺阁读者的对《牡丹亭》的阅读行为,带有浓郁的感情"卷入"色彩;闺阁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充满了独特的女性"重情"意识。《牡丹亭》的闺阁传播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伦理规范中闺阁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感欲望。  相似文献   

2.
吕天成《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品评批评之作。它的成书有深刻的客观原因和微妙的主观因素。明代传奇作品的繁荣、受众及戏曲学习者的迫切需要和我国古代戏曲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因素是《曲品》能够成书的客观原因。吕天成本人嗜好戏曲,有良好的戏曲理论修养,有宽容的批评心态,并乐于向戏曲界前辈与朋友学习与交流,这是《曲品》能够成书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哈斯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斯宝是我国十九世纪虽不广为人知但却成就卓著的蒙古族翻译家和小说批评家,他将我国著名小说《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编译成蒙古文四十回本《新译红楼梦》,并对译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点式批评.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少数民族作家用少数民族文字对我国传统的著名小说进行评点,哈斯宝是唯一的一位。遗憾的是,关于哈斯宝,我们的了解微乎其微,只是在他的《新译红楼梦》中获得了一些关于他身世的信息,使我们知道他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根据序中“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一八四七年)孟秋朔日撰起”之语,以及书中第十三回回评…  相似文献   

4.
李波 《前沿》2009,(5):164-170
南宋时期,学者们开始借鉴评点之法解读《庄子》的散文艺术,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果。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庄子》的章法结构、关学特征以及文本辩伪几个方面。南宋庄子散文评点为明清庄子散文研究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亦奠定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散文批评范式。本文即对这一原生态的学术研究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5.
因为小说评点的介入,明清时期《三国演义》小说文本的传播皆为"二级传播",而评点者则为"意见领袖"。嘉靖壬午本、余象斗评本、李卓吾评本(叶昼伪托)和毛宗岗评本分别代表了《三国演义》小说文本"二级传播"的不同阶段。他们各有立场、角度、思路、旨趣,对当时和后世《三国演义》的传播、接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戏曲故事中,女性角色相对模式化:佳人、妖妇、烈女、巾帼英雄等,这些形象存在于不同时期或隐或显的意识形态价值框架内。在现代戏曲电影中,女性有了更多面向,《李贞还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的故事为原型,其中讨论了女性的成长、革命、婚恋等问题,是一部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戏曲电影。影片还借用了影视剧模式化的视听手法,使之更具当下性。  相似文献   

7.
刘奇玉 《求索》2010,(4):198-199
女性进入戏曲批评领域比较晚,明嘉靖年间始见诸记载,至清代始颇为兴盛。女性戏曲批评者多以题写戏曲序跋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她们大多为名门闺秀,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一带,喜用诗词题写戏曲序跋,且多关注女性剧作者和刻画女性的剧本,具有明显的性别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3月13日出版的《书刊导报》,以一版头条地位加“编者按”发表了段献民的《为世人前所未闻,为学者前所未想:震惊人类的发现——《红楼梦》应有两部;王国华替曹雪芹完成“太极红楼梦”》一文,迅即为《文摘周报》、《文摘月刊》、香港《文汇报》等报刊所摘载,可以说产生了“轰动效应”,但湖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所所长、武汉《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国光教授于3月17日、24日在为该校中文系元明清研究生举办的“红学讲座”上则列举了十四证,力辩所谓“太极红楼梦”乃违背常识之作,并严正批评“红学权威”周汝昌氏导演这一闹剧及其作伪、传伪的不良学风,兹将张国光的批评意见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综合运用多种路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包括:构建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报刊传播阵地;发表《马克思学说》等重要文章予以正面传播;组织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等多种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展开《社会主义批评》等著名演讲进行大众传播;在与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进行批判传播;结合创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党的初期革命活动进行组织传播。这些传播路径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1550—1616)明代剧作家。著有《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等,其中《牡丹亭》最为出名。汤显祖在澳门生活多年,其《牡丹亭》“谒要”一句中描写多宝寺的情景,反映了他对澳门圣保禄教堂的辉煌印象。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8,(2)
正1月3日至7日,上海昆剧团连续5天在台北上演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以及经典折子戏,台湾观众欣赏到了昆曲的缠绵婉转、富丽华美。《临川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明朝戏剧家汤显祖凝聚毕生心血创作而成,演绎了纷繁世间事,不仅是中华历史上的戏剧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戏剧作品中的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12.
向芃 《求索》2010,(5):222-223,62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对以形象喻示为有效批评手段的意象批评加以传承运用,较广泛地使用了"针"这一喻象来分析和说明小说创作中的各种技巧问题,其中主要涉及到小说的结构经营和细节处理。以"针"的意象作为个案来说明意象批评在小说评点中的成功运用,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传统小说评点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卢静 《求索》2012,(6):83-85,114
古代《檀弓》的文学阐释主要以评点的方式呈现,自南朝发端,唐宋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从文章方面评点《檀弓》的专著和古文选本,在文学阐释方面创获颇丰,至清代达到鼎盛。纵观其历程,特点有三:评点数量逐时而增;宋代以前的评点载体比较单一,至明清一变,或选或评,或兼而有之,蔚为大观;评点内容从零星的概而言之,逐渐微观化、细密化。梳理《檀弓》的文学阐释历程可以彰显经学与文学的相互演进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论文学的主体性》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批评的角度与主体性问题提出的分析近年来,刘再复同志积极倡导文艺学方法论和文艺观念的更新,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的论文,而《论文学的主体性》则是他一系列论文的集大成之作,在另一篇总结“文革”后十年文艺状况的《新时期文学主潮》中,作者更旗帜鲜明地认为主体性的问题实质就是人道主义的问题。对作者深沉的反思精神及其对形而上学时弊的针砭,我是十分赞同的,但综观他的集大成之作《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却总觉与他的理论初衷相悖,究其因,是其建构《主体性》体系的哲学基础有漏。本文试图从哲学分析的角度谈我对  相似文献   

15.
大美昆曲     
《群众》2015,(2)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1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源于我省昆山千墩、盛行于明清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荣登榜首。昆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是因为它极为丰厚的文化含量与鲜明的艺术特色。昆曲乃唯美的集大成者,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著称,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融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学等于一体,被誉为"百戏之师"。其许多名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经久传世的不朽之作。这十几年来,经过探索创新的昆曲,正在本土——我们江苏苏州乃至全国实现活态传承,青春版《牡丹亭》已面向世界成功巡演200多场,电影《红楼梦》也捧回了第十二届摩纳哥国际电影节三顶桂冠。  相似文献   

16.
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话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诗歌理论形式。宋代是诗话的盛世,但大多数宋诗话,都只局限于评点欣赏,缺乏理论上的开凿,唯独严羽的《沧浪诗话》,能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考察诗歌的特质,提出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沧浪诗话》的问世,使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清人许印芳所说,“诗话之作,宋人最夥,后学奉为圭臬者,群推沧浪严氏书。”(《沧浪诗话·许印芳跋》)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每一个进步都与传播媒介的发展相关。《说岳全传》的传播也经历了不同媒介的变迁过程。在《说岳全传》的传播历程中,传统的文本、戏曲、曲艺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广播、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播媒介在每一传播阶段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谭盾来说,《牡丹亭》不仅是追思,更是梦想。“这版《牡丹亭》正是我心里的样子,非常单纯,回归到了明代的那种美。”潭盾在演出结束后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19.
小说《水》是丁玲以崭新的姿态,由自由的个性主义话语跨向革命话语宏大题材写作的艰难成长、嬗变。这一嬗变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丁玲小说《水》等文本心理驱力有着作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心理投射和主观意图的纠结。在历史情境中,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对丁玲小说《水》的批评是其用笃信的革命话语对个性话语的规训与引导。其中,革命话语具有双刃作用:革命话语在引导"小资作家"坚定革命信念的方面,无疑有着强大的助推之功;但此一批评理路亦不乏偏颇之见,它排斥了个性话语的言说空间,忽视了作家极为丰富的写作情感内涵,对作家个人情感、心灵的深层开掘方面起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溪燕 《求索》2013,(7):149-151
臧懋循改评本传奇是冯梦龙改评《墨憨斋定本传奇》学习、模仿的范本。冯氏在选择改编对象、具体改编手法、批评文本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与臧氏的不同,是对臧氏改评的发展。在戏曲舞台艺术批评方面,冯氏较臧氏的进步尤其突出,这与晚明重视场上演出的剧学思想正向纵深迈进的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