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品之五:《中青年法学文库》 中青年法学文库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一批有志于发展中国法学理论的中青年学者推动。这批学者学术思想敏锐,学术功底扎实,其作品基本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法学学术活动的最高水平。 本文库的基本风格即是以法学理论新著为发表范围,特别强调作品的思想胜和学术性,以期最大限度地丰富中国法学的理论资源。本文库荣获第7届、第11届中国图书奖。  相似文献   

2.
法学三愿     
法学三愿《中国法学》总编辑郭道晖一、中国法学要研究法学自身。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未有法学自身"幼稚"而能使法治振兴的。法学研究要摆脱急功近利、亦步亦趋的学风,提倡"练内功":要深入探讨法与法律的内在规律、基本理论与范畴;要研究法的时代精神、法的社会理...  相似文献   

3.
日本倒产法制的现状与课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倒产法制的现状与课题(日)宫川知法于水译王晨校一倒产法学之形成在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被统称为"倒产法"或"倒产处理法"的法学研究领域形成了。现在,在法学教学的科目中"倒产法"、"倒产处理法"的名称已经被固定使用了。在本报告中使用的"...  相似文献   

4.
拓展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续)[编者按]本刊今年第四期在"新问题笔谈"栏就"拓展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问题刊登了一组文章,这一期继续发表几位学者的看法,供参考。拓展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续)...  相似文献   

5.
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确定是证据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来有学者提出在由"证据学"向"证据法学"的理论转型中应当借鉴英美证据法学的经验,将证据的可采性规则确立为证据法学的特定研究对象,由此确立了一种"规则型"证据法学的学科模式。这种观点忽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美证据法学的转向趋势,即其研究触角从"证据规则"扩展到"证明过程",研究方法突破"学科自治"的藩篱,走向了"学科交叉"。这一转向的根本原因在于"规则型"证据法学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真正透析证据法的独特性;不能应对司法实务的基本需求;难以深刻明晰规则生成的机理;不能使"自由心证"变得"可以言说"。立足于我国证据法学的固有传统和英美证据法学的优秀因素,结合英美证据法学的自我反思及最新转向,我国应当建构一种"规则+规律"型的证据法学。  相似文献   

6.
强化法学教育之我见梁德超"九五"期间,我省法学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总的发展思路是,根据全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设想,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的需求,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明确教育培训方向,调整...  相似文献   

7.
法理学的现状与导向郭道晖(《中国法学》总编辑、教授)一、"糟得很"与"好得很"自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法学界包括法理学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过去一些曾经视为天经地义的法制观念与法学理论,从市场经济新视角和"三个有利于"的标...  相似文献   

8.
"实践法学"导言─-中国理论法学的思考乔克裕乔克裕男,1945年10月生,湖北秭归人。1968年9月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法律系,1982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并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法理学教授、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  相似文献   

9.
姜涛 《法律科学》2010,(5):3-14
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这一客观场景中,任何关涉中国法学知识谱系建构的努力都超越不了"历史的镜像"、"身份的守望"、"话语的审慎"这三个至关重要的主题词,它们簇生性地构成中国法学建构性的知识谱系。中国法学只有融入并超越这种知识权力与价值守护,才能获得自我存在的确认,完成中国法学主体性建构的时代使命。由此也自然而然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西方法学和中国近代法学这三个维度之精神空间的交融与对立在中国法学知识谱系建构中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武汉大学法学院召开学术讨论会。常务副院长陈明义副教授主持会议,院长马克昌教授作题为《论法学教育改革》的主题发言。中青年教师畅论更新法学观念、改革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以"创新国策与法制建设"为主题,围绕"创新政策与科技法制"、"产学研合作法制研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新时期科技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对促进科技法制建设、深入科技法学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勇 《天津律师》2005,(4):57-57
2004年9月,本市法学会按照中国法学会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组织开展了第一届“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优秀法学家”的评选活动。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本市的法学研究带头人和骨干同志的工作成就和学术成果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市法学研究工作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建田教授     
《法学杂志》2011,32(8)
张建田,江苏盱眙人,1956年10月生于福建大田,中央军委法制局法制员,大校军衔。张建田1982年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和北京市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受聘于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研究中心、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等院校任特约研究员、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1999年被北京市法学会评为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同年获第二届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学的学术伦理是中国法学的生命线。中国法学的学术伦理的核心概括便是学术尊重,包括尊重事实,尊重相关专业知识,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与学术成果,尊重学术对手及其呼拥者和追随者。违背法学的学术伦理最终就是违背法学的责任伦理。由刑法在整个法治体系中的"保障之法"和"后盾之法"的地位所决定,违背刑法学术的学术伦理及责任伦理或许将是违背法学伦理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法律科学》2008,(4):F0003-F0003
闫晓君教授,生于1965年,陕西省武功县人,理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九三学社”社员,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刑事法学院副院长,兼任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陕西省委法制委员会委员。2008年被陕西省政法委、陕西省法学会、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社科联授予“陕西省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闫晓君教授主要从事法律史、法律文化以及简牍学、  相似文献   

16.
〖档案〗何家弘,满族,1953年出生于北京。“北大荒”务农8年,返城后务工两年,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6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入选北京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一个新的法学研究课题——"法律文化",正日益引起法学界特别是中青年法学工作者的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确立与发展,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法学,促进法律教育的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将发挥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琦 《北方法学》2010,4(5):5-18
中国法学的自我检视并不及于对法学知识生产者自身的审思与批判,这使中国法学缺乏自洽性。法学知识生产者自我批判的必要性,取决于知识分子工作中所包含的"针对知识"这一层面。知识分子由此呈现出反观性、超越性、自我放逐和非交换性。中国法学知识生产者一方面未充分呈现反观性这一知识分子的积极要件,另一方面则充分呈现了文化资本的可交换性,由此而表现为"单向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霍姆斯是美国实用主义法学、社会法学和现实主义法学的奠基人,他的很多观点深刻而又易于引起争议。"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非逻辑"与"法律是一种预测"是他最著名的法律观点,而在法律思考中采用的"坏人"视角与"严格区分法律与道德"的方法更使法理学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重新认识霍姆斯和他的法律思想对于今天的法理学研究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宪忠 《法学论坛》2000,15(1):13-15
这次当选为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首先觉得非常惶恐.近年来我国法学界涌现出的优秀中青年法学家非常多,我与他们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法学研究工作中我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