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峰 《前进》2002,(8):48-48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为官要有一个“怕”字。“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怕”字。当官的自然是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官有所畏”。  相似文献   

2.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为官要有一个“怕”字,“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怕”字。当官的自然是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官有所畏”。  相似文献   

3.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为官要有一个“怕”字,“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怕”字。当官的自然是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官有所畏”。  相似文献   

4.
邓俊峰 《前进》2013,(5):55-55
敬畏,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领导干部保持敬畏之念,不仅是一种人生智慧,更关乎党性修养和作风品行。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所谓“怕”,就是敬畏。实践证明,那些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领导干部,即便现在不出问题,也难保将来不出问题;即便在这个地方不出问题,也难保在别的地方不出问题。而那些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自觉做到防微杜渐的有“畏”之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正所谓,当官之人,有“畏”方能有“为”。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04,(1):55-55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为官要有一个“怕”字。“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怕”字。当官的自然是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官有所畏”。  相似文献   

6.
提倡领导干部应“有所为”和“有所畏”,是党和人民的需要,更是执政的需要。所谓的“有所为”,那就是领导干部能够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也许有人不解地问,共产党员在和平年代居然提倡应“有所畏”,要怕谁呢?为什么要怕呢?所谓的“有所畏”,就是为官者要对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犯党纪国法心存畏惧;要对失职渎职、失信于民,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心存畏惧。现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总是没有一点“有所畏”,不仅个人易犯错误、栽跟头,党也有面临变质和“翻船”…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大学生在压力适应中的心理状况和对自我和谐感的影响,采用自制大学生压力源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高校大学生压力源有其时代特征,压力带来的症状对大学生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和对自我的苛刻要求,是大学生在适应压力中体验最集中的方面,因此需要针对问题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与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祖云 《楚天主人》2010,(11):43-43
最近翻阅史书,重读一则故事,引发一些思考。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一次离职时,僚属们为避人耳目,就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下了一首诗,巧妙地加以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知"集中体现了这位巡抚的人生操守,对我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乏借鉴意义。"畏人知"与"畏己知",一个是  相似文献   

9.
"自律"一词,辞海中解释为自我约束力。也就是说,自律是一种自觉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把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一个人能否自律,被看成  相似文献   

10.
声音     
《创造》2014,(9):6-6
正实话真说"执虚器,如执盈。"这份敬畏就是人在名利面前的自我约束,是干部对待手中权力的严谨审慎。这不仅是人生态度,也是从政品行。作为一项复杂的重大政策,能迈开步子,就是一个胜利。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在一些非议面前敢于担当,也期待社会各界对包括高考改革在内的所有改革给予宽容和支持。"来去匆匆的建筑,也是城市规划之殇。"这些现象背后则是对官员有效约束力的缺乏,城  相似文献   

11.
李荣东 《今日浙江》2010,(24):56-56
“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之为官从政有“五畏”:一畏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畏政事苟且,且官人不负其责;三畏经费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畏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方;五畏刑赏失中,而心中不知所向。  相似文献   

12.
试析后现代自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自我观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消费社会和后现代文化,其思想根源是对现代自我观的彻底颠覆。后现代自我观抽掉了现代自我之理性主义和主体性而把自我演变成为无主体性、碎片化、零散化的自我。后现代自我观虽然对当下人的生存处境提出深刻的洞见,但因其理论上的悖谬,难以应对人类的生活经验和道德实践。事实上,现代与后现代自我观的共同缺陷是背离了传统中的神圣性与敬畏感。因而,应该在神圣性与敬畏感的观照下,整合三种类型的自我观,重新确立人对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大凡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的人。都希望能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干净干事,造福百姓,更是我们公安民警的不懈追求。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信念、禀赋、能力、机遇等等,然而,除了这些人们熟知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却常常被一些人忽视.那就是“有所畏”。  相似文献   

14.
法是人们普遍需要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去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相应惩罚。正因如此,人们对法都有所敬畏.其实这是好事。荀子说“畏法而尊绳”,然后“国常不乱”。只有畏惧,寸会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若无所畏,就可能无所不为.甚至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15.
自我约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美德。进行自我约束,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自我约束主要通过内化与自耻来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表现在对竞争、欲望等观念无限放大,把制度和自我约束对立起来;这种思潮侵入党内,就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贪污腐败形势严峻。故在自我约束的问题上,有正本清源之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贫困大学生在人格特征和自我效能感上的关系,抽取漳州某高校290名大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的测量,提出了一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健康人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但凡有所执著盼望就难免有压力,有了压力就有所郁积,于是用一些手段慢慢地放掉一些情绪,保持平和心境,是过好日子的前提——这就是我理解的宣泄。宣泄的方式有很多种,一向都是各取所需。今日,简要罗列于此,难免挂一漏万,以及偏颇之处,请读者见谅。大家都是红尘中人,说人无非说己。 在我看来,最常见的宣泄方式是和朋友一起喝点酒。别去大饭店,家常菜正好,啤酒和二锅头摆上,泡菜和水煮花生摆上,热气腾腾,笑语  相似文献   

18.
一、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意识 人无压力不走,水无压力不流。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形成自觉行动。安全重于泰山,无疑就是一种压力。泰山压顶谁敢怠慢,要想方设法顶住。可现实工作中,有的有这种认识,有的没有这种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天塌下来也没啥了不起,有高个子顶着。这种认识上的无所谓,必定带来工作上的马虎。工作上的马虎、凑合、不在乎,是酿成事故的根源,回顾所发生的事故,哪一件不是这样。 要使铁路职工在安全上自我加压,一是管理者在管理上和利益分配上要进行科学的安排;二是要教育广大职工认识到安全与效益息息相关,谁安全谁受益,谁出事故谁倒霉,而且要真有所体现,不是说说而已;三是要在政治道德、法律意识上增加压力。出事故不能简单地看作只是生产问  相似文献   

19.
所谓“无所畏”与“有所畏”,说白了就是“怕”与“不怕”。据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官,虽眼见爱鸟死去,太宗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而宋太祖则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词犀利。太祖不听,并且弹弓打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也不甘示弱,说要把这件事情写到正史中去。这时太祖有点怕了,忙向史官赔罪。无论唐太宗怕谏官,还是宋太祖畏史官,他们想到的是同一句话:“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二人最终能成就一…  相似文献   

20.
蔡建军 《楚天主人》2013,(12):49-49
<正>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及群臣:"天下何人快活?"回答中有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说金榜题名者快活,还有的说富甲天下者快活,不一而足。有个叫万纲的大臣回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敬畏法纪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事的必须,是党性的体现。法纪既是对个人的约束,又是对个人的保护。在法治社会,法纪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利剑,触碰不得。如果缺乏对法纪的敬畏感,就会轻视法纪,心存侥幸,放纵自我,最终受到惩罚。对法纪心存敬畏,就会多一些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