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宽容·批评·反思——我读《于丹<论语>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术界比较典型的儒学分期有三种,分别为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儒学四期说和成中英的儒学五阶段说。从儒学分期说中可透视出现代新儒学的基本走向:在注重回归传统儒学,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对传统儒学进行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儒学的视野,对儒学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实现儒学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儒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松州》2014,(1)
<正>一、"大鹏之境"不逍遥于丹教授在她的《〈庄子〉心得》(自序)中说:但愿千心万心,有感有悟,性情所至,以庄子之名给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摆脱"有用"事功,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遨游……显然,于丹教授是把鲲鹏之境,看作"逍遥"之境了。台湾大学哲学系傅佩荣教授说:在"大鹏南飞"寓言中,庄子提到一些小东西对  相似文献   

5.
晓梦 《观察与思考》2007,(14):46-46
<正>认识于丹已经很多年了,当年北师大的“才女”如今已是声名如日中天的“学术超女”。打开电视,央视的《百家讲坛》正在热播《于丹庄子心得》,从《论语》到《庄子》,于丹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潮。于丹的讲座贳心悦耳,她的个人魅力渲染了《论语》、《庄子》的经典传承,她的讲座不仅好听,更好看:于丹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6.
张腾 《人民论坛》2013,(2):220-221
儒家学说从初创至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不断吐故纳新,始终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指导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学并称"显学"的儒学,并非名副相实。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先秦儒学倡导的德治、仁政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霸政要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纷争局面使儒学无法独尊。  相似文献   

7.
最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流变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哲学内核的形上儒学的新建构;二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儒学诸形态的形成;三是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推进。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也有其复杂性和局限性,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和影响在所难免。对于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的流变趋势及其特点,切不可简单视之、一概而论,而需作具体分析、深入了解,既要发现其合理的、有贡献的地方,又要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我识于丹始于她在《百家讲坛》讲《(庄子)心得》,她睿智而练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再三拜读了《于丹(庄子)心得》,此书文笔优美,娓娓道来,给人以宁静,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9.
在少数民族和儒学通过多种途径互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伦理思想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在家规、乡训、格言等方面予以体现,调适改善了本民族的伦理关系,形成了伦理互通。在此,以儒学的"五伦"为中线,对少数民族和儒学的伦理互动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近100年中都是在批判孔子儒学。其中多有误解与曲解,需要澄清。有些是缺乏历史事实的根据,有些缺乏充分理由,这些说法,也需要辩驳。通过介绍历史基本事实,从儒学是否妨碍经济的发展,是否妨碍科技的发展,是否阻碍社会文明进步三方面来讨论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罪过还是贡献。有人以为社会进步了,儒学就过时了,没有用了。但是儒学在世界各国包括先进国家受到提倡和尊崇,又该如何解释?如果从理论上探讨,任何传统思想都不能全盘接受,都是需要批判继承的。因为任何思想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中,都需要有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是批判继承的,有选择的,不可能全盘否定、彻底抛弃的。  相似文献   

11.
儒学在汉代取得一尊地位,深刻影响着汉代社会,引发了明经入仕的学术风尚。汉代儒学主流化过程中,随之而起的游学、明经入仕,以及"明经行修"等社会风尚同样对女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汉代女性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明经入仕的潮流中,表现出对儒学的特别偏好和积极参与。从文化层面看,汉代女性对儒学的刻意追求,反映了汉代儒家文化的普及化、学术文化的功利化,是女性对儒家文化入世情怀的认同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邵龙宝 《思想战线》2011,37(6):57-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就"化"在民族性、母体性、根源性的中国文化这一发展流变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和土壤上。离开了中国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了"化"的根基,中国化就成了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来就应该包含儒学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儒学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人学思想的指导,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目标。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前者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终极关怀即最高信仰,后者是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不可逾越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机融合和创新才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通相容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层面的契合,实践层面的会通,现代人格建构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3月3日下午1时,雨中的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拥挤不堪。前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已经被人阵包围得严严实实,有的举着伞,有的干脆淋着雨。他们怀里大多抱着一个黄色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于丹〈庄子〉心得》或《于丹〈论语〉心得》。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的于丹、李零等讲解儒学之际,我们不能忽视当代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五大儒学学派。其中主要有对话之儒杜维明、诠释之儒成中英、继承之儒蔡仁厚、沟通之儒刘述先、教化之儒汤恩佳。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新医在政府倡导、推行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其在疫病控制方面的做法——隔离,与中国传统的儒学,特别是儒家伦理发生对峙,导致新医举步维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但儒学与新医之间的诸多差异则是其根本原因:儒学的情感观与新医的科学观截然不同;儒学与新医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悬殊;儒学的自我性与新医的公共性对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纵向地梳理和推演了儒学发展的整个进程,揭示了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观点和历史形态,历史地分析了儒学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发掘儒学的生命精神,阐扬传统儒学的人文精神,促进儒学的创造性转换,探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四个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提出与儒学在汉代的崛起,太学的产生、发展,太学中教师任用、教材选择、学生考试及录用体现出的太学与儒学的关系,太学在国家文教政策的保证下长期巩固了"儒术独尊",论述"独尊儒术"是太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同时太学及其以后的衍化物如国子学、国子监、书院等教育模式又确立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杜申申 《传承》2013,(2):92-93
两汉以来,儒学成为官方主流学说,但是随着东汉中央政府的覆亡,儒学也随之出现衰落,统一了中原地区的曹魏政权有惩于这一现象,积极推动儒学的建设工作,经过曹魏前期统治者施行的一系列重儒崇教政策,儒学逐渐重新振兴。  相似文献   

19.
2010年5月14-17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先秦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着主题贡献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智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儒学源头--先秦儒学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人民论坛》2015,(3):58
综合得分:6.1关注度:6.8活跃度:6.5影响力:5.2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创会30周年、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20周年。从北京到山东,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性活动,尤其是9月24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对儒学研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