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传统社会"私学"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及知行观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思考,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既对传统社会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君子素质理念是孔子君子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现代素质教育的萌芽.研究孔子的君子素质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孔子"知耻观"内涵丰富,包括"以何为耻,不以何为耻",以及表面为"荣"实质为耻的社会现象辨析。孔子的"知耻观"奠定了耻感文化的基础,深化了知耻观教育的内涵,提高了知耻的自律性。当代社会需要深入挖掘孔子知耻观的内涵,借鉴其教育的方式,增强知耻观教育效果,以应对社会变化之际耻感观念淡化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张晨 《学理论》2012,(30):156-157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近来有较多争议的话是理解孔子女性观的关键。孔子的女性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有其基本内容、形成原因和时代特色。为此,有必要立足《论语》,并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和孔子个人因素寻找证源,在全面把握中更客观、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段建海  宫毅 《理论导刊》2006,1(11):52-55
邓小平的西方文化观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为基本特质,以积极主动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为基本态度,以开放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主要特征,应当作为发展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主张将“仁爱”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同时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孔子的思想反映出他朴素的生态智慧。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加民族政治观都承认了民族平等原则和民族权利保护原则。但作为两个基于不同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在民族政治观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环境和内在结构关系上对两国民族政治观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两国民族政治观各代表了自己的民族或国家文化特点,各对自己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2)
随着反腐倡廉实践的深入推进,挖掘孔子廉政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启示尤为迫切。廉政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升华部分,是孔子对其德治思想、教育思想的最好注解,是实现其德治梦想、教育梦想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观、秩序观、义利观、社会观、政治观共同构成了孔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廉政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孔子廉政思想的深层次意义,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廉政文化氛围,从道德观的引导、秩序观的建立、义利观的抉择、社会观的形成、政治观的践行等方面多角度进行宣传、教育、预防,从而打造出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廉政文化。  相似文献   

9.
朝鲜民族自从产生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朝鲜世宗大王时期,创立了朝鲜民族自己的文字——韩文。韩文的创立和当时以中国宋理学为中心的思想观、言语观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韩文创立相关文献的考察,在创立原理、音韵标记、文字形式等各方面与中国宋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对照,揭示中国宋理学对韩文的创制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李永春,王艳华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两千余年,形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同时也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纵观孔子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身...  相似文献   

11.
秦朗 《学理论》2011,(15):44-45
孔子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的仁爱观,这种仁爱观发展至宋明理学时期,即形成了"理一分殊"的仁爱观,而这种仁爱观在理学奠基人之一张载的重要著作《西铭》中有着集中的体现。文章将对这种"理一分殊"仁爱观作以浅析,以正方家。  相似文献   

12.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是民族理论专家,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有杰出的贡献也有重大失误。斯大林对民族理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精辟组成部分,对斯大林民族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从而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理论的借鉴。近年来对斯大林的是非功过的"重评之风"盛行,有过赞誉有过诋毁。本文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基本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苏联的运用和发展为基本线索,系统的梳理斯大林民族理论的萌芽、形成、深化、巩固、异化等历史演进过程,进一步科学的揭示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发展规律。文章辩证阐述了斯大林的经典民族观、民族平等观、民族自决观、民族区域自治观等精辟观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最后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在苏联民族工作实践中取得的贡献和造成失误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力求真实还原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4)
儒家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积极出仕的代表。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学派思想家大多宣扬出仕思想,鼓励士人积极出仕。孟子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孟子十分肯定孔子对于出仕的态度,并对其仕途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新世纪、新时期,需要认真重温、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在各民族学生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从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谐观遵循着由外在到内在的逻辑层次:差异是和谐的必然前提,礼乐是保证差异之间和谐的外在制度安排,仁德则是外在礼乐制度的内在道德理性。其和谐观的基本特征有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性近论的人性预设和家庭本位的伦理意识。在孔子和谐观的现代转换中,至少有三个可能的向度:在民族文化关系上,从"用夏变夷"到文化生态的范式转换;在社会存在结构上,从等级到阶层的形态转换;在人际关系上,从血缘到业缘的重心转换。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贯通天人之间的关键词是一个“生”字。就仁与知的关系言,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就仁与生态的关系言,孔子仁学主张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18.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特殊的行政价值取向,即以自治权为核心、以民族性为导向,坚持社会公平中的民族平等观、公共利益中的民族利益观、可持续发展中的民族发展观、现代文化中的民族文化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以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率不高,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缺乏创新。因此,必须以创新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内核,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观念、内容、形式进行创新,树立开发的利用观、持续观、科学观,增加开发的文化元素、民族要素、时代因素,实现开发的产业化、科技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民族姿态、国家竞争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全面改变,这些改变需要从文化上进行分析。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将对经济文化产生重要的制动作用。因此,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需要确立生命—人本观、政治工具观与人人幸福观,在战略开发上应该在提升民族政治视野和国家政治胸怀、构建知行并重的实践理性精神与打造多元的道德规范体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