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甘肃省坚持应急救灾和常态减灾相结合,围绕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条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成功应对陇南"8·7"暴洪泥石流灾害,扎实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围绕政策创制,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将实施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救灾物资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提升救灾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要求,推动实施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切实做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深入贯彻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安排部署,以加强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救灾物资采购和代储为载体,扎实推进全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成效显著。受特殊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天气气候影响,西藏是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各类灾害多发频发,且位于欧亚板块  相似文献   

4.
正甘肃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近年来,甘肃省以满足新常态下救灾物资保障需求为核心,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统筹规划布局加快物资储备设施建设针对甘肃省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匮乏、仓储能力不足的情况,综合考虑甘肃省灾害特点、人口分布、辐射范围、交通条件等,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在省政府出台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甘肃省实施方案》中,明确实施救灾物资储备库工程,推进省市县及部分乡  相似文献   

5.
<正>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灾害应急救助的重要内容,是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救灾减灾工作中贯彻人本观念的重要举措,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救灾减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为加快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湖北省对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一、湖北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共话减灾     
正2016年2月25日,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减灾救灾工作,对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减灾救灾工作目标,对2016年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浙江、黑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甘肃8省(自治区)分别就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装备建设、农房集中重建工作、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制定出台、自然灾害救助管理办法制定等  相似文献   

7.
<正>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日益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下,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自然灾害的救助水平,对当前我国的民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近年来,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丰富的救灾物资品种和高效  相似文献   

8.
周萍 《中国减灾》2013,(11):18-23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理清新时期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思路,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并在政策创制、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冬春救助、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灾害信息员培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近日,本刊记者就天津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专访了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金海龙.  相似文献   

9.
<正>湖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自然灾害救助任务十分繁重。为提高全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湖北省从加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政策创制入手,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着力加快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目前,全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加强政策创制,完善顶层设计。湖北省将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纳入《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10.
正为加强和完善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和供应能力,解决救灾物资储备数量不足、种类不全问题,达到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目的,山东省威海市防灾减灾中心结合实际,探索分析威海市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和供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一、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现状按市委、市政府部署,坚持未雨绸缪和防大灾、救大灾的理念,2014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艰巨。2016年,面对洪涝、风雹、干旱等灾害,我们着力在防、减、救上下功夫,加强政策创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减灾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所谓"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新时期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江西省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积极协调、主动作为、高位推动,全力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全省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三个强化",高效推动定好位江西省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灾后救助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弥补近年来储备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不足,省委、省政府和各个部门都对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广西备灾中心(民政部救灾物资南宁储备库)会同武警广西总队、武警水电一总队第三支队、广西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中心,举行灾害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交流座谈会,贯彻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广西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谋篇布局,破解难题,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在完成哈尔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和全省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形势下,省本级继续投入近1亿元专项资金建设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0个,市、县新建扩建一批储备库,在建设投入上形成了逆势增长,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立足需要,解决"局怎么布"的问题"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在谋篇布局方面,着眼打造省级储备基地,在哈尔滨市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3,(9):19-20
我国是发生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今年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的主题确定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充分体现了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巨大进步,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防灾减灾的重要力量,认真履行职责任务,狠抓专业力量建设,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健全协同联动机制,优化救灾物资储备,不断提高减灾救灾能力。尤其是在2012年云南彝良"9·7"地震、北京"7·21"特大暴雨洪涝等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公安机关第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大理市多措并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具体内容:一是及时调整充实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队,举行组建以来首次应急演练。二是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形成以滇西救灾储备中心为主要依托,以民政局救灾仓库为重要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格局。三是指导全市111个村委会、31个社区居委会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开展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事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民政部门依法行政、履行救灾职责的重要任务。近日,本刊记者就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建议等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胡晓春。  相似文献   

18.
正湖北省孝昌县紧紧围绕"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社会参与、政府兜底"的工作方针,加强减灾救灾政策创制,落实减灾救灾经费保障,强化减灾救灾项目建设,综合减灾救灾体系逐步建立,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其主要做法是:一、强化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高位推进一是建队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示范县创建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研究部署创建工作;2015年县财政安排116万元的配  相似文献   

19.
<正>救灾物资储备事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民政部门依法行政,履行救灾职责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历史上有着优良的粮食储备传统和比较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重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后,各地也在加紧推进应急预案的修订。近年来,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速度加快,布局日趋合理。应急预案体系、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